![]() 還記得看電影《無問西東》之時,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位為國捐軀的飛行員,他本是出生于富貴之家的豪門子弟。 不僅品行端正,而且還富有愛心。當我看到他和母親見面的場景,所說的那些話。 心中不由自主的冒出了兩個詞:家風。 確實,近代人對于家風這兩個字幾乎沒有什么感覺,但是早些時候凡是書香門第,又或是家族顯赫的人,都有嚴明的家規,還有對應的家法。 這就是家風的一種表現形式。好的家風,確實能讓一個家庭長久不衰。 蘇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放眼世界不難看出,凡事那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都離不開優良家風的熏陶。 然而,今天,人們往往忽視家風的力量,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子女的未來和財富上。 01/ 有句老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 家中的前輩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奠基石。 他代表著家族的家風,還有整個家族的修養水平。 假如家族長輩言行無恥,肆無忌憚,不以身作則,不嚴加管教自己,那么這個家庭怎么可能興旺發達?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府是名門望族。 這樣的世家最終卻落得最后那般下場,不免讓人可惜。 究其原因,賈府的長輩雖有著世襲的官爵,但是終日只知玩樂,更是不管家中的任何事情。 賈母倒是在家中坐鎮,但是卻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只知吃喝享樂。 這樣好的家世背景,這樣強大的豪門世家,因為家風不正,子女沒有一人能夠堪當大任,最終走向落寞也是注定的。 一個家族的興盛,或許有其宿命,但要想長盛不衰,一定需要長輩營造出來的家風。 蔡元培曾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心性、行為乃至性格的養成,都源自父母的教育。 父母懂事,明辨是非,守規矩。孩子在父母的耳目熏陶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好的性格。 如果家風優良,再窮再苦,終有興旺的一天。 家庭興旺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家風。 02/ 家風是先人長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是傳承百年的興旺哲學,絕不應該被遺棄。 古往今來的圣賢,都喜歡給自己的子女寫書信,又或是自己撰寫家書,就是為了將自己對于世界的感悟傳授給后人。 讓后人知道怎樣才是立身之本,怎樣才能行得端坐得正,怎樣才能讓家族更加興旺。 周敦頤是北宋著名文人,出身書香世家,自幼酷愛讀書。 14歲辭別父母,帶著隨從和簡陋的行囊,跑到山洞里勤學苦讀。 可誰也不知道,一年后他的父親去世了,他不得不和母親一起住在舅舅家。 幸運的是,他的叔叔非常欣賞他勤、仁、孝的品質。 舅舅不僅沒有嫌棄他們,還推薦他入朝為官。 周敦頤為官清廉,有時自己都吃不上飯了,仍然想著救濟天下。 “清廉、正直、厚道”的家風,不僅使周氏家族得以延續至今,也影響了當地村民,讓此地除了200多位儒生和100多位官員。 作家馬伯庸曾說:“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好的家風,能讓一個家族像美酒一般,日久彌香。 良好的家風悄悄澆灌著萬物,滲透著兒孫的血液。 影響著他們的品行和格局,并引導他們成長。順境不驕不躁,逆境不怯懦灰心。 純正的家風可以讓家庭和睦美滿,帶來無窮的福祉。
《省心雜言》中說:“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時至今日,很多人認為只要自己給子孫后代留有財富就行了,但是殊不知,給子孫后代留財富的人,十有八九會失敗。 要懂得風水輪流轉,有財無德必會消散。 梁啟超一生未給子女留有任何財產,最為珍貴的就是他留下的數百封家書。 他明白財富永遠沒有家風有意義,他曾說:保持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可言。 正是梁啟超這些教誨,讓后代都學有所成,皆成一方人物。 古人說:“以德遺后者昌,以財遺后者亡。” 子孫看到祖先留下的財富,很容易失去斗志,沾沾自喜,貪圖享樂。如果家族的財富耗盡,家族也就走到了末路。 然而,家風是一種千古傳承的無形力量,是指引家族未來的不朽力量。 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父母以身作則的影響力要大于一切,家風要高于一切。 好的家風應該是什么樣子呢? 首先必然是要有德行,才能立于天地間,第二便是要好學,才能胸懷萬物,第三便是要勤勞,才能擔起責任,第四便是要簡樸,才能明確遠大志向。 好的家風能夠帶給后代,內心深處的自信。 好的家風能夠直接影響后代的品性。 好的家風能夠讓家族興旺長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