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紅火”的活動,據傳秦、漢時已開始,到唐代有所發展,到宋時風靡一時。歷史上,這種“鬧紅火”活動據說有七十一種節目。山西境內,流傳于各地的民間社火表演、跑法,步路似有許多相似之處,實則技藝風格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舞龍![]() 龍舞,有的地方稱之為“舞龍”,也有的稱之為“龍燈舞”。這是在山西省境內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一般都在 農歷正月十五 鬧“元宵”的時候,也有一些地方在 農歷二月初二 的“龍抬頭”時表演,這是術,這種傳統的藝術節日,大都與中國的傳統節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 龍舞中的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龍身較長,是龍的主體。在制作這種表演的龍時,用竹蔑可上紙或者是布,龍身的節與節之間,用布縫成筒狀連接,然后彩繪其形。龍身、龍頭、龍尾制成后,在龍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 舞獅![]() 獅子舞,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 正月十五 民間“社火”“鬧紅火”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獅一樣,是民間文藝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形式之一。在三晉大地上,獅子舞淵源很深,大約在東漢末年的子舞,原來是西域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東漢時才流入中原的。 ![]() 獅子舞發展到現在,形成了“文獅”、“武獅”的兩種表演。“文獅”,顧名思義,主要表現獅子溫引觀眾。如搔癢、舔毛、抖毛、打滾、摔跤,撫小獅等等一些不太激烈的文弱動作。“武獅”表演,則顯個性。如勇猛、威武、剛毅的跳躍,登高、跌撲、騰轉、爭球、滾球的多種動作,以此來吸引觀眾。 ![]() 長治武鄉頂燈![]() 畫著猙獰的臉譜頭頂花燈一-別驚訝,這種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都會在山西長治武鄉境內上演。而這項活動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點,故稱為“武鄉頂燈”,如今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中。隨著節奏的變化,頂燈表演隊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如游龍戲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繚亂,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十字步為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被當地人稱為“不拉場” ![]() ![]() 汾陽地秧歌![]() 汾陽地秧歌是流傳在我省汾陽一帶的民間藝術,是一種廣場性民間歌舞藝術,因相鄰的孝義市也有部分地區遺存,民間統稱為“汾孝地秧歌”或 “汾孝秧歌”,是當地社火、集會、迎送、慶祝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武場地秧歌有許多翻身、踢腿、旋子、下叉的武術動作,需要有扎實的功底。 ![]() ![]() 清徐絕藝背棍![]() 背棍鐵棍,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太原的幾項非遺中,徐溝背棍的名氣最大,也是最早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晉韻民俗。早在1959年,徐溝的十根鐵棍、二十根背棍,就代表清徐縣參加了在省城太原舉行的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游行活動。有專家如此點評:“徐溝背棍、鐵棍,是集戲劇內容之精華、舞蹈動作之飄逸、雕塑造型之優美、雜技驚險之玄妙、繪畫色彩之繽紛于一體的獨特的民間藝術”。 ![]() ![]() 左權小花戲![]() 左權小花戲的前身叫“文社火”,源于宋元時期。小花戲可謂是山西省地方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在左權一帶廣為流傳,而且也流傳到全省許多地方,并在全國也產生了影響,是我國歌壇上一支別具特色的歌種。小花戲以其短小精悍、貼近生活、舞姿優雅等特點,在當地十分盛行。概括小花戲的舞蹈特點為:一步三顛膝要顫,上下起伏似波瀾。輕盈靈巧扭擺甩,擰身轉體臂劃圓。歡抖彩扇如蝶舞,神韻要隨意境遷。 ![]() ![]() 懷仁旺火![]() 在懷仁,不僅春節、元宵節人們會攏旺火,結婚或重大節日等也會攏旺火,其主要形式是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小型塔狀,以圖吉利,祝賀興旺之意。如今在懷仁及周邊地區涌現出十多個用農作物秸稈或用黃士加煤末合成的煤磚制作環保型旺火的廠家,既滿足了人們對代代傳承的旺火習俗的需求,又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 ![]() 柳林轉九曲![]() 在柳林,正月里,元宵節,人人都要轉九曲。轉九曲,真是好,大家都來轉一遭。能消炎,能避難,一年光景翻一翻。全家轉,保平安,吉祥如意在眼前。兒女孝,帶老人,兒孫滿堂代代紅。小學生,轉九曲,本屆就能考第一。成年人轉九曲,時來運轉掙大錢。老年人,轉九曲,兒孫滿堂過晚年。大家都來轉九曲,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神仙。 ![]() ![]() 夏縣連腿高蹺![]() 山西省境內,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這些高蹺的表演時間,一般都在農歷正月十五左右的鬧”紅火”活動中,高蹺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容機動性大,行動比較自如,可以在大場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 ![]() 新絳鼓樂![]() 新絳鼓樂表現形式以花敲干打為主,伴以板、鑼、鎖等樂器演奏技法有擊鼓心、敲鼓邊、頂鼓幫、磨鼓釘、搓鼓捶、磕鼓環、蹭鼓皮、滾鼓捶和打鼓架等十多種。細膩中不失豪放,粗獷中蘊含渾厚,氣勢恢宏,聲韻鏗鏘,素有“撼山動地”“聞聲十里”之譽,表現出黃土地的博大胸懷與深厚底蘊,是中國民間鑼鼓樂的優秀典范,成為可登大雅之堂的表演藝術。 ![]() ![]() 澤州打鐵花![]() 澤州打鐵花,是山西晉城市的一項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因晉城古稱澤州及澤州府而得名。打鐵花需要架起化鐵水的熔爐,倒進煤炭,用鼓風機吹,待通紅的爐火燒起來。打鐵花師傅用鋼絲繩蘸上金屬汁,操起板子,隨著一下用力的擊打,激起鐵水沖天,火星四射。 ![]() ![]() 臨縣傘頭秧歌![]() 臨縣傘頭秧歌和大部分秧歌的基本舞姿一樣,都以“扭”“擺”“走”三種形式作為表演基礎,某種程度上它與東北秧歌“熱烈、火爆、詼諧、逗趣”的藝術特點較為相似,傘頭秧歌要求“走得要輕巧,擺得要花哨,扭得要活泛。”“扭”是舞蹈者腰部有節奏的扭動,“擺”是人體的上半身依靠肩、胸和頭配合協調運動。舞蹈過程中“扭”和“走”都由日常化的“走”來支撐,加上舞蹈者頭部的擺動,形成了歡快而和諧的舞蹈氛圍。 ![]() ![]() 跑旱船![]() 旱船,是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山西境內各地都流行這種民間舞蹈,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制成的木架子。 跑旱船是一種民俗文化。跑時,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面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 沁水跑竹馬![]() 李家山竹馬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起源于楊家將帶兵打仗的故事,為紀念這場勝仗,由兵馬布陣演變而成竹馬表演,隨著時間推進,隊列變換更加多樣、音樂調配更加特色、內容更加豐富新穎,角色設置更加鮮明,形成了一整套集形象、服裝、內容、角色、步伐、配樂完整傳承良好的民間文藝。竹馬表演現場氣氛熱烈,活動廣場上,演出隊個個英武,舞步疾速,在民間吹打樂精彩演奏的配合下,馳騁跳躍。激昂的樂聲飄蕩、亢奮的情緒蔓延……猶如萬馬奔騰,沙場沖殺,場面十分火爆。 ![]() ![]() 鬧花燈![]() 鬧花燈的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