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出生給一個家庭帶來無窮的歡樂的同時,也給年輕的寶爸寶媽們帶來了困惑和煩惱。作為兒童家長,你了解兒童骨骼的生長發育特點嗎?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更有利于寶寶的骨骼發育呢? 今天做客《醫生開講》的專家就給大家來聊聊兒童在生長過程中的骨骼發育問題,幫助各位家長遠離兒童骨骼發育煩惱! 陳后平,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貴陽市兒童醫院副院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學分會小兒骨科學委員;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中國部第二屆兒童骨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擅長兒童及青少年期各類骨科疾患保守與手術(微創)治療,尤其對馬蹄內翻足等先天性足踝畸形矯形、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兒童股骨頭壞死、兒童四肢骨折等疾病有豐富的診治經驗。 在骨骼方面,兒童和成人最大的區別是兒童骨骼是一個逐漸發育的過程,骨骼的解剖結構和生理特點也是明顯區別于成年人的,所以,在很多骨科問題上不能簡單的把兒童等同于成人的縮小版。 兒童期骨骼在生理和解剖結構上都成人有較大區別,如化學組成成分中水和有機物的比例較大,無機鹽的比例較少,所以,在解剖結構上就表現為骨膜較厚、骨質柔韌、彈性大、不易骨折。當兒童發生骨骼損傷時,就可能出現“折而不斷”,或只發生裂紋或輕度骨折。 另外,兒童時期所獨有的與骨骼生長有關的骨骺結構,處理不當也會引起繼發畸形的可能。鑒于兒童少年骨的特點,因此,兒童少年不宜過多承受大強度的力量練習,兒童少年時期學習、書寫坐姿尤其重要,否則會導致兒童少年骨骼畸形,影響正常生活和美觀。 骨骼的健康發展,對兒童的一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收集了很多家長都關心的三個兒童骨骼問題,讓專家和大家詳細聊一聊。 0型腿, 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下肢在外形上表現為字母O的形態。 相反呢,“X型腿”,也就是膝外翻,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膝能相碰,兩足內踝分離而不能靠攏,形狀上近似字母X的表現。 膝內翻的定義并不是以內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醫學上對膝內翻的定義是指相對膝關節的上方,也就是我們腿的近端,遠端往內翻叫膝內翻,也就是說大腿固定不動小腿往內翻,這個叫膝內翻。由于膝內翻的膝關節成角是指向外側的,因此經常會被誤稱為膝外翻。 O型腿和X型腿在孩子中是非常常見的小兒骨科問題,也經常會有家長因為這些問題帶著孩子到門診就診。對于O型腿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隨著年齡增長可以自我糾正;而病理性的膝內翻或膝外翻需要進一步治療,否則會繼發一系列其他問題,如關節炎、行走疼痛,甚至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都很關注,看到孩子腿不直就很擔心,但孩子腿部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家長要了解這個過程。我們一起看張圖。 我們應該清楚正常孩子在7歲之前下肢會經歷一個生理過程,即:膝內翻(“O”型腿)→變直→膝外翻(“X”型腿)→最終變直。出生時下肢力線是內翻的,一直持續到孩子學步年齡(12月齡左右)內翻角度會進展到一個最大值;隨后直到18-24月齡的年紀,會出現從內翻到直的轉變過程;24月齡之后,直的下肢下線開始向外翻方向轉變,并在4歲左右外翻角度進展到最大值;4歲以后,力線由外翻向直的方向轉變,到7歲左右,下肢的力線不再變化并維持到成年后,最終的下肢力線通常有輕度的外翻。 所以,對于生理性O型腿和X型腿是無需干預的,待發育完全可自行矯正;只有病理性的才需要醫學干預治療。 如何判斷“X\O型腿”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 ![]() ![]() ①年齡較大時仍有膝內翻,超過兩歲后O型腿形態沒有改善或加重。 ②單側發生,身材矮小。 ③步態異常。 ④關節疼痛 另外,X型腿大多數在七八歲后可恢復至正常的成年人角度,如果沒有恢復,要考慮是病理性的。病理性O型腿、X型腿原因較多,可見于創傷性(膝關節周圍骨骺損傷),代謝性骨病(佝僂病),骨性發育不良(Morquio綜合征),骨腫瘤(遺傳性多發性外生骨疣)等。 如果確診“X\O型腿”如何治療? ![]() ![]() 一旦診斷病理性畸形,首先,如果原發病有有效治療的方式,需要優先治療原發病,這樣可以有效阻止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進一步加重。其次,可以采用半骨骺阻滯的方式進行手術治療,即在畸形凸側的生長板放置小鋼板,從而達到引導生長,糾正畸形的目的。 寶寶臀紋不對稱可能是由于寶寶肥胖引起的褶皺不對稱,也有可能是其他病理性原因引起的,最常見的原因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因某種因素導致患兒出生時或在以后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股骨頭與髖臼位置的異常(也就是股骨頭脫出髖臼之外)或髖臼形態的異常。 髖關節發育不良可以自己自愈嗎? ![]() ![]() 之前有說到,O型腿和X型腿有生理性的,是寶寶的發育的一個特殊過程,那小寶寶的髖關節發育不良能自愈嗎?會不會有的寶寶發育得慢一些,但等他長大一點就發育好了? 以前對這一疾患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認為是出生前股骨頭已經有脫位存在。后來專家們注意到某些患兒在出生時髖關節并沒有脫位,但在生后由于一些原因逐漸發展為脫位或脫位了。因此,后來改稱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強調了髖關節發育不良是種動態的發育疾患,會隨著生長發育而發生改變,或逐漸好轉或進一步加重,需要我們持續觀察至骨發育成熟。 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嬰幼兒期沒有學步前,可主要表現為臀紋不對稱、下肢長短不一、肢體活動減少等,等寶寶學步后,可能出步態異常,如跛行、鴨步,如果沒有得及時治療,青少年后許多患兒表現出關節疼痛,嚴重者影響行走功能,成年后多須人工關節置換治療。 如何判斷髖關節發育不良? ![]() ![]() ①臀紋是否對稱; ②雙下肢是否等長; ③平躺屈膝,寶寶膝蓋高度是否一致; ④雙腿外展,看外展角度。 建議家長帶寶寶按時做體檢,兒保醫生在寶寶體檢時會做相關檢查,按時體檢可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異常,應進行髖關節B超檢查,及早判斷清楚具體情況。 髖關節發育不良如何治療? ![]() ![]() 理論上是早發現早治療為好,治療周期短并且療效好。 但是限于各種原因,最好在3個月內發現并及時治療。 半歲以內的治療首選Pavlik吊帶治療,如果吊帶不能維持關節復位的患兒再考慮閉合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 脊柱側彎會導致駝背,但駝背不一定是脊柱側彎。脊柱脊柱側彎是脊柱向側方彎曲,脊柱是一個三維結構,正常人的脊柱從側面看有四個生理彎曲,從后面看應是一條直線,并且脊柱兩側對稱,不應有任何弧度,一旦向兩側出現弧度,呈S型或C型,則稱為脊柱側凸。 除了影響生長發育和脊柱功能,脊柱側彎對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也有較大影響,嚴重者會導致胸廓容積下降,影響心肺發育,進而引起心肺功能障礙或衰竭。 脊柱側彎已成為我國兒童的第三大健康問題 ![]() ![]() 脊柱側彎是繼肥胖、近視后影響我國青少年兒童的第三大健康問題,而且發病率女孩高于男孩。據統計,我國脊柱側彎患者超過500萬人,每年新增大約30萬人。亟需引起家長的關注。 ①脊柱側彎可分為先天性脊柱側彎、特發性脊柱側彎和其他類型脊柱側彎,占比分別約為10%、80%、10%。青少年期的脊柱側彎大多屬于特發性脊柱側彎。 ② 據流行病學資料,兒童及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率約為2%~3%,即每百個人中就有兩到三個人患病。在小兒和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中,大于10°的,發病率為0.5%~3%,大于30°的,發病率為0.15%~0.3%。也就是說輕度和中度的脊柱側彎較為常見,嚴重到需要治療的患者比較少見。 ③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生長速度快長得快,側彎就會加重得快,一定要及時發現及時遏制病情。 如何判斷脊柱側彎? ![]() ![]() 最直觀準確的檢查脊柱側彎的方式就是拍X光片,測量Cobb角。同時,通過脊柱測量尺可以測出脊柱旋轉的程度。 家長可以用下面幾種比較簡單的方法來判斷孩子是否患有脊柱側: 首先,孩子站直的時候,看看雙肩是否有一高一低的現象,特別是總是某一側肩高,另一側低,這就要警惕了; 其次,孩子站立時,手自然下垂,看看兩側胳膊距離腰的空隙是不是一樣大;還有可以用手摸一下孩子脊柱,看看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 第三,觀察孩子的后背,脊柱應該是一條直線,如果看到脊柱呈“S”型或者“C”型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最后,還可以讓孩子站立直腿向前彎腰,從后側觀察兩邊的后背是不是一邊高。一旦出現了上面一點或幾點問題,應該及時拍脊柱的X光片進行影像學的診斷,并尋求醫學專家的幫助。 如何治療脊柱側彎? ![]() ![]() 醫生會根據側彎程度制定治療方案。包括觀察、運動物理療法、支具治療和手術干預。簡單來講: ① 輕度脊柱側彎,Cobb角小于20度的,一般不用特別干預,可做脊柱側彎的體操訓練,加強脊背核心力量;同時也要注意定期復查進展情況。 ② Cobb角大于20度小于45度,需要規范的佩戴支具矯正治療了,支具的及時干預,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③ 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側彎不斷加重,或出現明顯的外觀畸形以及脊柱失平衡,需要手術治療。 脊柱側彎的矯正以支具和手術治療為主,平時可以通過加強鍛煉,如游泳、跑步,多做拉伸運動、跳躍類和力量類運動等,促進骨骼健康發育,預防脊柱側彎。此外,也要注意日常站姿、坐姿要正確,睡覺的床墊軟硬要適中等,這些對脊柱的發育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