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派武術的傳流地。該寺在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嵩山少室五乳峰的下邊,創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為安置印度跋僧陀和尚(天竺國之王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在西天為二十八祖)而建。跋陀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學者聞風而至,徒眾數百,其著名弟子有惠光、僧稠等人。佛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澤佛經、傳授佛法作出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佛陀傳授方便鏟、一路大刀的記載,后代稱他為初祖,少林寺被稱為祖庭。禪宗與武術并傳,故少林寺為少林派武術的發源地。 少林寺以武聞名、是在隋末幫助唐太宗征討王世充開始。身為秦王的李世民統率大軍向洛陽討伐王世充時,王世充在離少林寺五十里路的柏谷地方筑了一座轅州城,派他侄子王仁則防守。柏谷是隋開皇年間高祖揚堅賜給少林寺的屯地,住在柏谷的少林寺和尚志操、惠湯、曇宗等十三人乘機擒捉了王仁則,翻越轅州城投歸到李世民麾下,為李世民進攻洛陽建立了軍功。后來曇宗和尚被封為大將軍,其他十二人不愿受官均賜紫羅袈裟,另賜少林寺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自此少林寺逐以聞名。 宋元之際有藝祖趙匡胤,大圣剎那羅王等著名人物。太祖趙匡胤傳下太祖長拳,大剎那羅王傳下少林棍法。少林短打匯集始自福裕禪師。 少林寺和尚自唐以來曾經多次應征,元朝時的福裕和尚因功封為晉國公;明朝時的小山和尚三次征邊,皇室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桿和石獅。尤以明代少林武僧抗擊倭寇的故事更為動人。明代中葉,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常受日本倭寇的侵擾。劫奪財物,屠殺居民,擄掠人口,給中國沿海人民帶來了難以罄述的災難。嘉靖年間,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都警萬表的檄文,立即就組成了一支有三十多位和尚參加的僧兵隊伍,開赴松江一帶御倭。在戰斗中。人人奮勇,手執鐵棍擊殺倭寇甚多。后來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的和尚全都壯烈犧牲,為抗擊倭寇侵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振興少林武術的著名高僧除上述者外,清代的鐵齋、致善、致果、天虹、淇舉 五妝、古輪等;近代有妙興、貞繼、德根、許世友等。自隋唐之際創福建蒲田縣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后稱為南少林。元代福裕禪師振興少林,在外蒙和林、河北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建五座少林寺。加上福建九連山、山東九頂蓮花山、臺灣八番社四川峨嵋山等共十座少林寺。南少林以五拳為主要拳法:有龍拳練虎,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 嵩山少林既為十大分院之根本,其武術套路更為繁多,小紅拳、羅漢拳、梅花拳、七星拳、長拳、金剛拳、羅漢十八拳手、八步連環拳。在器械操練方面,也不是只限于棍法;而是“十八般兵器”樣樣都有。元翔風游少林寺時曾見到六十多位和尚除手搏之外,還有“劍者,鞭者,戟者”。現在少林寺白衣殿里的巨幅圖《羅漢練武圖》仍然描繪著雙刀對槍、三節棍對槍……,以及徒手對打等攻守格拒、龍騰虎躍的景象。 在少林寺里,還可以看到有關佛學禪宗初祖達摩禪師的一些遺跡。在千佛殿前面有“達摩亭”,里面供奉著達摩禪師知象;天王殿西北角有明天啟甲子年間建立的“達摩一葦渡江石碑像;少室山山麓有“達摩庵”,宋代蔡才寫的石碑“達摩石面壁之庵存在;山頂有“達摩洞”系達摩禪師面壁九年的地方,相傳達麾在這里面壁九年,由于悟禪的精神貫注,慢慢地就把自己的形象印射到石壁上去了,自此留下了“面壁石”。 少林寺還有眾多石碑稱為“碑林”,碑文多模糊、均已荒蕪了。一千多年來少林寺曾三次遭到火焚。最早的一次是隋朝末年,“院中眾字,倏然同滅”。第二次是清朝康熙年間。最后一次是民國年間,軍閥混戰,殃及少休,一把火將七進院落的少林寺全部焚壞,僥幸僅存的只有二、三間房屋。現在人民政府已對少林寺重新修建,嵩山少林寺將以新的面貌歡迎接待國內外愛好武術的朋友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