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芒格曾一語道破大投資家的秘密: 對于一個投資者來說,一生中能發現一到兩個真正杰岀的長存的企業,就已經會十分富有。如果一個投資者能夠挖掘出兩只10倍增長的股票,那么收益將是10 x 10=100倍。 這就是10倍大牛股的魅力! 所以,大投資家們從不會每天辛苦地追漲殺跌,而是專注地去挖掘、尋找這些10倍大牛股。而10倍大牛股的機會任何時期都有。 華爾街有許多上漲100倍甚至上漲1000倍的超級牛股, 中國股市發展的時間比美國短,但是每個時期,仍然都有股票成為10倍大牛股甚至100倍大牛股。 假以時日,中國股市必然也能岀現像美國股市那樣的千倍大牛股! 一波短線的行情可能與股票的基本面情況無關,它可能是由于主力、莊家的炒作,可能由于某條消息的刺激帶來跟風盤等等, ![]() 但是一只股票能上漲10倍乃至100倍,就絕不是盲目性、莊家、跟風盤這些因素能支撐的,而是必然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個原因是什么? 簡單說,就是這只股票的公司要好,即使是莊家拉抬也需要一個好的理由吧。 那些死氣沉沉甚至虧損的企業,主力可以借助題材短炒一把,然而他會去長期拉升嗎? 只有本身質地優良的公司,才能在股票市場持續受到資金追捧,只有資金的持續追捧,才可能誕生10倍牛股。 這又回到了巴菲特的那句老話:“選股票就是選公司”。 一般而言,在股票市場上很難看到資金龐大的純技術交易者 世界上最有錢的投資者還是價值投資者,比如巴菲特,比如拉恩,比如鄧普頓,太多了。 價值投資中的集大成者與技術交易中的集大成者的財富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 巴菲特的個人財富是以百億計算, 而技術分析中的頂尖大師也只能以億為單位計算個人財富, 技術分析大師的個人財富水平幾乎沒有超過10億美元的。 10倍大牛股的特征 一只大牛股的橫空岀世,需要“時”與“勢”的配合。 所謂“時”,是指一只大牛股的誕生需要一些外部環境; 所謂“勢”,是指公司具有的特質。 因為我們是選擇10倍大牛股,追求的是持續的高收益, 相對較長的投資周期決定了我們更需要關注投資的外部大環境。 而經濟周期從繁榮到衰退的轉折,對某些行業和公司而言意味著毀滅性的災難。 如果忽視了經濟周期與投資周期的因素,就將投資置于了一種長期的風險中。 能跨越周期的行業很少! 因此在一輪經濟周期的頂峰,一定要堅決離場。 大牛股除了需要有外部環境支持以外,自身在基本面上也需要有特質。 ![]() 一家公司要想持續取得高增長和高收益,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它所處的行業要有前途, 第二,即使處于很有前途的行業,也不一定能高速發展,如果競爭對手比你強大,很可能就會搶占市場大部分利潤,擠壓你的發展空間,更有甚者,直接將你淘汰出局。 因此在合適的行業中,我們只考慮兩類公司,一是壟斷型的,二是有遠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如果將壟斷也視作一種競爭優勢,那么大牛股的特質就很清楚了:其公司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 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擁有“護城河”或者說“市場性專利”。 生意分為兩種:過度競爭的生意和擁有市場性專利的生意, 巴菲特就擅長于尋找那些具有市場性專利的公司,擇機買入,然后長期持有。 擁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一定在收益上存在明顯的優勢,這可以從財務數據中得到。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考察: 一是從產業和企業運營的層面,根據直觀感受和理論推理來判斷; 二是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上判斷。 第一種途徑是直接去找,而第二種途徑則是根據一些表征來推斷。 兩者要結合起來才能準確推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長期來看,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一定能維持超過平均水平的回報率, 所以我們結合四個指標來查看一家公司的收益水平是否長期超過平均值。 首先我們查看自由現金流這一財務指標, 第二指標是股東權益回報率, 第三個指標是凈利潤, 第四個指標是資產回報率。 有效投資范圍 當一個投資者開始研究目標公司時,必須了解一條軍規: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你能夠掌握的,你需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研究和選擇公司。 每個投資者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圍。 巴菲特一直恪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投資。 對基本面的評估可以解決兩個問題, 首先決定一項投資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 接著決定這項投資是否值得。 我們需要通過評估自己對一個公司的業務、產品、市場的了解程度來決定這家公司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 價值投資者的個人特點會影響其能力范圍。 ![]() 第一個影響能力范圍的因素是投資者自身所處的行業; 通常而言,投資者自己肯定會處于某些行業中,即使是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 價值投資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盯住股價的變動,所以就有大量的時間來研究我們周圍的行業,這樣我們實際上就是擴大了自己的能力范圍。 1、 立足本職工作的能力圈擴大。 2、 可以根據自己的業余愛好進行擴展, 第二個影響能力范圍的因素是個人消費習慣。 與巴菲特齊名的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就非常看重個人消費習慣帶來的對產品的熟悉程度。 個人消費習慣經常涉及那些業務簡單,但是擁有某種市場優勢地位的企業的產品。 第三個影響能力范圍的因素是個人所處的位置與特定公司所處位置間的距離。 通常,我們對于某些公司的熟悉程度與我們與其的距離遠近有密切關系。 居住在特定區域的投資者總是對于該地區的公司更為熟悉。 在新時代下的投資應該多多利用交通和通訊工具帶來的便利。 買入原則 每只股票都有其內在價值,當價格偏離價值后一定會回歸, “偏離”是買入的機會,“回歸”是獲利的過程。 聰明的投資者會在價格低于內在價值一定幅度的時候選擇買入。 股票的內在價值由公司的生命周期、發展速度、未來收益等要素決定, 這些要素如何準確估值呢? 價值評估既是藝術,又是科學。 ![]() 在證券市場上,過度追求精確量化往往不會帶來好的后果。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大名鼎鼎的美國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其高管包括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期權定價模型之父”默頓和舒爾茨、美國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莫里斯等學術界及政經界要人,堪稱夢幻組合。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夏普稱其為“也許是世界上學術水平最高的金融機構”,在華爾街與量子基金齊名。 從運作方式上看,LTCM是通過運用電腦建立數量模型分析金融工具價格,再利用不同證券的市場價格差異進行操作,是投資界精確量化的祖師,卻也難逃失敗命運。 正如同中國古代的項羽,百戰百勝,一敗而失天下。 雖然股票內在價值很難精確定義,但是前輩投資大師們還是探索出了一些寬泛的方法。 從早期的格雷厄姆到后來的費雪、彼得·林奇,通俗地說,認識深化的結果是:對成長性好的股票,可以接受一個更高的買入價。 賣出原則 某些價值投資者走入了一個誤區:將長期投資簡單理解為死拿,買入股票就擱那兒。 真正的長期持股并不意味著死拿,成為死多頭。 長期投資法最為關鍵的一步是知道如何賣出,因為什么時候賣岀最終決定一項投資是否成功,持有足夠長的期限并不能保證投資成功。 每一個偉大的投資者都會有明確的賣出法則,巴菲特也不例外,他是根 據自己的價值投資原則來做到這一切的。 完整的交易一定是由買進和賣出組成的,不過很多交易新手和那些交易多年但仍舊整體虧損的交易者通常只知道花大量精力尋找入場點,卻忽視了退出位置如何確定,這也是他們無 法“賺足”的原因。 ![]() 很多交易者長期徘徊在短線交易的矛盾心態中,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一個持倉的明確標準和條件,從而無法長期持有一個賺錢的頭寸。 無論價值投資者,還是技術派交易人士,出場點的判斷都是最為關鍵的,沒有好的出場點,一個價值投資者不能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 通常而言,一個根據價值投資原則進行操作的投資者會因為下面的四個原因而賣出某只股票: ·公司的基本面出現了根本性的惡性變化; ·股價高于其價值太多,即使公司保持樂觀的發展態勢也無法在合理期限追上股價的高漲; ·買入這只股票的理由已經不存在,或者當初買入這家公司時忽略了某些關鍵性的因素; ·有更高回報的投資機會急需要資金; 無論是一個國家經濟周期的改變,還可以是一個行業經濟周期的改變。 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對公司環境造成極大的變化,從而給投資帶來很大的變數。 經過2008年全球股市大跌和中國股市的暴跌之后,即使是最保守的價值投資者都開始重視“經濟周期”對長期持股的考驗。 |
|
來自: 追夢文庫 > 《牛妖莊股黑馬主力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