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第三個朝代——周朝之東周。 上次我們了解到周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其中西周傳國君13王(也有說是12王,此處有爭議);東周共傳25位帝王,歷時515年。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 東周25位帝王,是哪25位呢? ![]() 依次是: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莊王(姬佗)→周僖王(姬胡齊)→周惠王(姬閬)→周襄王(姬鄭)→周頃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簡王(姬夷)→周靈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貴)→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元王(姬仁)→周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襲)→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驕)→周烈王(姬喜)→周顯王(姬扁)→周慎靚王(姬定)→周赧王(姬延) 周朝791年里,東周存在了515年,那么這515年發生了哪些事件呢? 1、繻(xu)葛之戰 繻葛之戰,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敗周室聯軍的一次反擊作戰。 東周初期,諸侯國崛起,不聽從周天子之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派兵抵抗,兩軍戰于繻葛,周王的軍隊大敗。戰后周王室開始衰弱,諸侯國勢力大增,競相爭霸 。 ![]() 2、王子克之亂 周王室東遷以后,勢力日益衰弱,形成了“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天子實際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很少,勢力更弱,和一個諸侯國的勢力差不多,政治和經濟都依賴于強大的諸侯。 此時齊、晉、楚、秦等強大諸侯都相繼稱霸,周王室內部也發生了爭奪王位和大夫專權的局面,這就是東周歷史上著名的“周王室庶孽之亂”。這場王室內部的斗爭,使得軟弱無力的中央集權更加脆弱,成為后來周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子克之亂就是春秋時周王室的第一次大內訌,這場庶孽之亂最終由策劃者王子克的失敗而告結束。 ![]() 3、五大夫之亂 東周王室內部往往借助于諸侯國的勢力發動政變,爭權奪利,而諸侯國又為各自的利益在王室內部尋找代言人。“五大夫之亂”是其中典型的事件。至此,惠王在鄭、虢的幫助下,平定了“五大夫”之亂。周惠王為酬謝鄭國幫其復國之功,將虎牢關以外的京畿之地賜給了鄭國。 ![]() 4、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 5、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指中國戰國初年陳國媯姓田氏后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齊威王始稱齊王)的事件。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臺。史稱“田陳代齊”。 ![]() 6、債臺高筑 債臺高筑,現在是一個成語,形容欠下了許多債務。這個成語來源于東周最后一個王,周赧王。 公元前315年,周慎靚王駕崩。第二年,姬延繼位,史稱周赧王,即周朝的最后一位天子。赧王居住在西周,寄人籬下,大小事情均不能做主,僅僅是個名義上的天子。赧王不滿自己的處境,幾次想重振周朝雄風,無奈手中無錢,身邊無兵,一切無從下手。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令大將蒙驁率秦軍三十萬伐趙。楚考烈王十分仇視秦國,得到趙魏聯軍大敗秦兵的消息分外振奮。他決心抓住良機,聯合各諸侯國,一舉并吞秦國,為楚國報仇雪恥。周赧王早就覺察到對天子寶座的最大威脅來自秦國,也想趁此良機重振天子權威,于是答應了楚國的請求,并決定集中周朝的軍隊,由西周公統領參與對秦作戰。 周朝衰微,各諸侯國斷絕對周天子的朝貢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國庫非常拮據。周赧王被迫無奈,便向豪門富戶借債。富戶們經過慎重協商,同意借錢給周赧王,但要求周赧王立下字據,保證在打敗秦國之后,將本息一次性付清。周赧王同意了。但是最后周兵無功而返,債主紛紛帶上借據向周赧王討債,但是周赧王無法償還,被債主逼得躲在一座臺上,避債、躲債,從而釀造了“債臺高筑”的結局。 ![]() 因為東周與春秋戰國屬于同一個時期,在此,小編就簡單介紹幾個東周發生的事件,后面著重介紹春秋和戰國時期發生的事情。關注小編,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的歷史,了解我們國家古老而燦爛的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