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腘窩正中入路涉及一些重要血管、神經,一旦誤傷將造成永久的、嚴重的肢體功能障礙。因而,有必要對腘窩解剖結構有一個全面了解。 ![]() 圖8-5-19顯示膝屈曲皮膚皺褶與關節間隙平面的關系。圖8-5-20顯示腘窩區域內解剖結構包括血管神經相互聯系。經膝后側入路可達到膝后關節囊、膝關節后室、半月板后部,股骨及脛骨兩后髁和后交叉韌帶起點。 圖8-5-19 克氏針標記膝關節屈曲皮膚皺褶,注意針與關節間隙相互關系,在老年人或肥胖者,屈曲皮膚皺褶會更移向遠端 圖8-5-20 膝關節后方腘窩內血管、神經分布 1.手術方法(Brackett和Osgood;Putti;Abbott和Carpenter):經腘窩作一10~5cm長S形皮膚切口(圖8-5-21(1)),沿著半膜肌肌腱向遠端延伸,達關節間隙平面轉向外側約5cm,至腓腸肌外側頭弧形向下并沿著該肌向遠端延伸,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腘筋膜層,識別小腿后側皮神經(又稱腓腸內側皮神經),它位于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深筋膜深面,并以此作為手術解剖標志,緊靠該皮神經外側,可現小隱靜脈穿入腘筋膜,并且在腘窩中央部位匯入腘靜脈。 沿著小腿后側皮神經(腓腸內側皮神經)向近端解剖,直至其從脛神經分叉處,一旦找到脛神經,即可依據它的定位,對腘窩邊鄰組織結構實施精確而安全的解剖。沿著脛神經向遠端分離,顯露其至腓腸肌內外側頭、跖肌和比目魚肌的分支,這些分支都有動、靜脈伴行,而向近端分離,行徑至腘窩頂尖端處與腓總神經匯合(圖8-5-21(2))股二頭肌及其肌腱內側向遠端解剖分離腓總神經,注意保護小腿后側皮神經和腓腸神經。 接著顯露位于脛神經前內側的腘動靜脈,輕柔牽開動靜脈,分別找到潛行于腓腸肌內、外側頭起止點近側腘繩肌深部的膝上內側和膝上外側血管,并加以保護。于膝關節伸直位打開膝關節后室,當膝關節微屈位時,關節后室顯露更為清晰。由于腓腸肌內側頭在股骨后髁的起點較外側頭高,而且內側頭與半膜肌之間肌溝是顯露關節后內側室較為安全,血管較少的入路(圖8-5-21(3))。 近腓腸肌內側頭止點腱性部位橫斷,并向外翻轉,既顯露關節后室,又對腘血管神經起到保護(圖8-5-21(4))。如果結扎一至二條膝部血管,使手術入路更為擴大。如果要顯露膝后外側關節間隙,可將腓腸肌外側頭止點從股骨后外髁上剝離,于股二頭肌腱與腓腸肌外側頭之間進入關節后外側室。關閉切口時,應間斷縫合關節囊、深筋膜和皮膚。 縫合腘筋膜時,最好先間斷縫上縫線,待筋膜收緊后再逐一打結,關閉筋膜層。 圖8-5-21 膝后側徑路(1)膝關節后側入路S形手術切口;(2)腘窩區域顯示坐骨神經及其分支相互關聯;(3)顯露腓腸肌內側頭;(4)切斷腓腸肌內側頭腱性起點,顯露關節囊。如需進一步擴大顯露,則腓腸外側頭可作同樣處理 Minkoff、Jalfe和Menendez曾描述過一種顯露脛骨近端外側和膝關節后側局部手術入路,此入路通過腘肌-比目魚肌間隙顯露脛骨干骺端后側的外上部分和近側脛腓關節,盡管如此入路為滿足切除外側脛骨平臺骨樣骨瘤的需要而創立的,但也適用于膝關節后方的其他病變需要。 2.手術方法(Minkoff Jaffe和Menendez):皮膚切口起于腘窩部皮膚皺褶下方1~2cm,并略偏向膝關節中線,先橫形向外側延伸,恰至腓骨頭內側轉向遠端,并與小腿縱軸平行延伸,向內下方牽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游離小腿外側皮神經,牽向外側并加以保護。 確認筋膜淺面的小隱靜脈,將其結扎切斷,按皮膚切口方向小心切開筋膜,腓腸神經位于筋膜深面,腓腸肌外側頭淺面,必須加以保護(圖8-5-22(1))腓總神經,將其牽向外側,接著沿腓腸肌外側頭-比目魚肌間隙向深層解剖,將腓腸肌外側頭牽向內側,同時牽開與之伴行的腘動靜脈和脛神經(圖8-5-22(2)),離斷比目魚肌的腓骨起點,將其牽向遠端,再將深部的腘肌牽向內側,以顯露外側脛骨平臺和近側脛腓關節的后側面。 圖8-5-21 (1)淺表解剖;(2)腓腸肌外側頭和腘血管被牽向內側,比目魚肌起點離斷并牽向遠端,腘肌被牽向內側以顯露脛骨平臺和近側脛腓關節的后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