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佛寺之多。 有佛寺必有佛像。種種佛像之中,又有石佛像(代表作樂山大佛、蒙山大佛)、木佛像(代表作雍和宮檀木大佛)、銅佛像(代表作西藏強巴銅佛)、玉佛像(上海玉佛寺)、泥塑佛像(代表作平遙雙林寺)……天下佛像,絕大多數都是這些材質。 ![]() 寧愛原攝 然而萬物造化神奇,往往出人意料。在西山,卻偏偏有這樣一尊佛像,非但材質不同于以上種種,而且體量巨大,雕塑精美,年代久遠,堪稱一絕。 說了這么多,這尊佛像到底是什么做的呀?小西就不賣關子了,揭曉謎底,佛像是對形似佛像的土丘加以雕刻、泥光、著色而成。土質雕塑作品,存世數量極其稀少而極為罕見。 這尊佛像,位于尖草坪區上蘭鎮土堂村西側的凈因寺。 ![]() 土雕大佛的創作年代,較為久遠,眾說紛紜。目前有漢代說、北朝說、北齊說三種。其中漢代說是根據寺內的碑記所載;北朝說認為大佛是孝文帝遷都途經晉陽時所建;北齊說則是根據大佛的服飾和所坐的蓮花臺等均為北齊風格。 據《太原日報》報道,該大佛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土雕坐佛。 從土雕大佛整體看,通高十米左右,如此巨大的石雕造像,在北朝時期不是沒有,然而,存世土雕非常少見,而且,相關文獻極度缺乏,所以無法進行縱橫比較,無法作為斷代依據之一。 ![]() 據專家考證,佛從土雕大佛局部看,佛像頭部的水波紋和渦卷紋發髻,雖然在北朝時期較為常見,不過,此處兩側的水波紋,已經變化得較為平直并非較為卷曲,而且,居中對稱的渦卷紋,是較為少見的左旋并非較為多見的右旋,這種流行樣式屬于隋唐以后。 佛像的佛衣為雙領下垂并雙肩敷搭,也屬北朝直到明代樣式,只是,北朝時期常見的僧祗支沒有表現,這是隋唐以后尤其明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 佛像的佛座為仰蓮,也屬北朝直到明代樣式。只是,北朝時期常見的葉筋與對分沒有表現,蓮瓣肥大和雙線勾繪以及色彩濃艷等,又是遼金以后尤其明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關大佛出世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據明嘉慶二十年(1541年)《重建土堂閣樓》所載,漢代此處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33米,形似佛像,傳為山崩現佛,乃佛教“凈土”之因緣,在此建寺,便取名為凈因寺,百姓稱其為土堂大佛寺。 ![]() 佛像通體高大、肅穆莊嚴,望之使人心無雜念,肅然起敬。大佛寶相莊嚴,衣襟似隨山風輕動,周遭各護法俱皆栩栩如生。 不過,在土雕大佛主尊為阿彌陀佛前提下,兩脅侍菩薩所戴頭冠均有化佛存在,似乎與西方三圣的觀世音菩薩戴化佛冠和大勢至菩薩戴寶瓶冠有矛盾。 ![]() ![]() 凈因寺的重要性應以土雕大佛為首,不過,其所在大佛閣卻位于一進院落的西側。 后院正中有大雄寶殿,殿內佛臺上所供為三世佛,中間釋迦摩尼佛,左邊為東方藥師佛,右邊為西方阿彌陀佛,神臺下面兩尊護法菩薩是韋馱和伽藍。佛臺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尊護法金剛像。 大雄寶殿東側為觀音閣,西側為地藏殿,分別塑有十八羅漢,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 ![]() ![]() ![]() 凈因寺雖說面積不大,但里面別有洞天,頗有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寂寥, “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話不虛。 作為佛教文化與中國黃土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佛教寺院,凈因寺體現了佛教文化與區域文化的相融,同時也是黃土高原地貌上所產生的特有歷史文化。 ![]() 凈因寺全景 賀子毅攝 ![]() 凈因寺所體現的佛教文化和精湛的雕塑藝術,與汾河出山處烈士口及山川自然環境相融,營造了一種人和大自然的對話氛圍,表現了古人對大自然及傳統文化、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