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專業工作干久了,看不到太多的病態。有的人受到的心理創傷比較小,被人稱為有個性;有的人受到的心理創傷比較大,被人稱為變態;有的人受到的心理創傷特別早,被人稱為精神病。其實無所謂病,只有不理解罷了。 [圖文來自東莞心理咨詢師會員微信群截圖,謹致謝意] 俗話有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實際上,知人難,知己更難,想要讀懂自己理解自己也是難上加難。 而道理越是簡單,越是亙古不變。因為,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之說。 近些年修讀行為心理學,仍是習慣邊讀讀邊想想邊寫寫,自我剖析撰寫了系列短文,諸如《見證死亡》與《經歷死亡》,《學做父親》與《能溝通》,《心寬體胖》與《五體投地》,《戀母情結》與《無盡的懺悔》等等,藉此學以致用,慢慢解剖自己,努力讀懂自己,讓過去的過去,讓未來的可來。 父親節又要來了。前些日子雨夜靜讀,自然擾動心弦,又是叩問心扉,想起了永別十年有多的老爸。 幸而得以修讀心理學之寄托,慢慢感知個性冰山藏在海底的潛意識,盡力探尋老爸當年內心深藏的情絮,自我直面心靈創傷,悟道此生仍欠先父一個懺悔。隨之撰寫傾訴《無盡的懺悔》,或是完成了一場與天堂老爸的懺悔對話,祈盼能夠得到老爸在天之靈的諒解與寬恕。 《無盡的懺悔》推送過后,即有夏威夷的老友留言說,“原來以為他研修心理學是逐夢,原來一直都在解鎖。何時自由,唯有脫敏。” 隨后亦有老友附和:“父母給上的藥,脫不了。” 心理咨詢師協會有同仁說,心理學,是對自我,對社會,對人生的多樣化認知方式。 爾今修讀行為心理學,收獲多多的,是可以學會讀懂自己,可以學會接納自己,可以[不再糾結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無盡的懺悔》之撰寫與傾吐,內心深處默默在救贖,感受老爸在天之靈的聆聽,悔恨沒有早日修讀心理學常識…… 修讀行為心理學,記得美國老師Tracy博士叮囑的,必修第一課是要到醫院ICU去,去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死亡的恐懼。 當時悄悄捫心自問,方才覺察過往時光,見證過死亡,也經歷過死亡。當年在印度洋狂風大浪中漂浮半天“死了一回”,一旦想起仍是心有余悸的后怕,但當時最后一刻,變得異常平靜,可見經歷死亡,恐懼到極至,要么變之麻木,要么變之無懼。 “假如今天是最后一天,我要對自己說?”心理學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如是練習,與自己的悄然對話,覺察了《見證死亡》與《經歷死亡》的心路歷程,也慢慢觸摸到內心海底的那一塊堅冰,再度尋找真我與自由,渴望再去拓展生命的寬度。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修讀行為心理學,漸漸洞察到,健康家庭的一半,首先亦是心理健康。做兒女做夫妻做父母,沒有資格考試,但要終生學習,或要學到老做到老。原因在于,即便是生你的或是你生的,雙方的想法、看法與做法幾乎難以步調一致,假若沒有持之以恒的有效溝通,雙方就不能真正了解彼此生活中的目標、煩惱和希望,也不能理解彼此人生中的三觀、嗜好和習慣,更不能熟知關注彼此的感受、想法和喜悲。因此筆墨對話又有了《學做父親》與《能溝通》,期望這輩子愛我的與我愛的,都可知己知彼,相知相伴好相生。 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心理學老師說,人到中年以后,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 修讀行為心理學,覺察與洞察到最好的醫生無疑是自己,故此《心寬體胖》與《五體投地》也油然而生。電影《岡仁波齊》看見的五體投地,是一種對信仰的絕對虔誠與膜拜;爾今[舒筋活骨]看見的五體投地,是一種對健康的自覺尊崇與膜拜。 [圖文來自東莞心理咨詢師會員微信群截圖,謹致謝意] 修讀行為心理學,也知曉心理學里面有一種說法,得抑郁癥的都是“好人”。因為,常見“好人”得不到他人理解,[理想中的自己]與[現實中的自己]劇烈沖突,往往恨不了別人,只能恨自己。 有心理咨詢師協會同仁留言說,“疾”和“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一個是外來的,一個是內在的。想要除“疾”,用外在的方法就行了,想要去“病”,就得用內化的方法,盡量把心里面的繩扣解開。也就是說,想要治萬病,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解心病的藥。 修讀行為心理學,顯而易見的好處,只要讀懂自己,就可接納自己,自己找到心結,自我解開心結。因之感悟,心理學應該是人人都要學的常識,而且越早學越好。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杰弗瑞·薩德博士斷言,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創傷,我們不可能毫發無傷地走完這一生,但我們通過學習成長,能夠提升心理韌性和彈性,擁有更好的復原力。 [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星空》] 梵高的這幅畫《星空》是很有名的,在這個星空里樹竟然長得比星辰還高,這是不能讓人理解的事情。 當時有一個人參觀梵高的畫室,看到這幅畫問梵高:“你會畫畫嗎?你有常識嗎?你見過生活當中什么樹長得比星辰還高嗎?你指給我看看。” 梵高卻跟他講,你不知道,我一直覺得樹木是大地用來接觸星辰的一種渴望。然后梵高說,你不懂我的畫沒關系,因為大地會懂。 省城有心理學老師對此解讀說:人,只要弄懂自己就可以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