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小孩子放假了,平常周末也是這樣,總想著要玩手機(游戲),給還是不給? 答:給啊,只要是孩子愿意約定,有條件玩的。 問:這樣子行嗎?萬一小孩子玩上癮了,怎么辦? 答:扁擔亦曾是竹筍。想想當年自己臭屁小孩的時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圖文來自網絡截圖,謹致謝意] 看官可曾留意,有一種熟視無睹的焦慮是—— 為人父母的大多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頭腦中定義好的模版去活著去長大,尤其是處在第二第三個叛逆期的孩子[第一是2到3歲左右的嬰幼兒叛逆期,第二是7到9歲從幼兒過度到少年的準大人叛逆期,第三是12到15歲左右的青少年叛逆期],家長其實都害怕孩子們真的在“做自己”? 反觀當下小孩子不聽長輩勸說,一有空閑就想要玩手機(游戲)的事兒,往往在家長們口中立馬嘣出來的標簽,莫不都是叫[叛逆]。 常聽心理學老師說,其實小孩子叛逆,順著來的不可怕,可怕的是逆著來。 也就是說,小孩子在叛逆期,有些叛逆言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她)逆著來,在不該叛逆的時期再來叛逆,沒有分寸也沒了自控,那才是真的可怕。 眾所周知,如今男女老少幾乎都是(手)機不離手,要想讓孩子們與手機完全隔絕開來,既不現實也難操控。何況,小孩子天性使然,坊間還有“學習不玩耍,人都會變傻”之說? [圖文來自網絡截圖,謹致謝意] 老話說,什么年齡就要做什么年齡該做的事。除了上學和補課,當下小孩子玩耍的樂趣,刷屏玩手機無疑是一個標配。 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說過,孩子最怕的問題在于缺失。 個中就有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營養缺失與否,具體包含有安全感、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孩子自尊自信的自我價值感…… 假若完全堵塞孩子玩手機的念頭與空間,即便小孩子在完成學業之余也予以禁止的話,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叛逆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將難以得到滿足,孩子成長期的玩耍心理營養也會有所缺失,孩子玩耍的童真童趣或將留下空白。 或如導演李安在與龍應臺對談“這一路走來的我”時提到的父親,李安父親是長子,是沒有童年的,五歲起就要有大人的樣子。 毋庸置疑的,沒有童年的孩子,無疑會在健康成長路上留下有缺失與遺憾。 還有,只要孩子愿意與父母協商約定,在有前置條件下玩手機,其實也不失為一種育兒妙招。 細細想想看,父子母女可以平等協商,在約定的時間段讓孩子適當玩手機,其實不也就在引導孩子與父母學習博弈,自幼學習預期目標自我管理,從小學習養成契約意識與自律習慣,讓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時間就要做什么事,慢慢地也會讓孩子受益終身,而這些不都是為人父母者夢寐以求的養育期望目標嗎? 回過頭來細看,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類似給不給孩子玩手機的事兒其實還有好多,究竟要往哪兒走,是堵還是疏,實際上都在看掌握主導權的為人父母者之選擇智慧。 因為,心理學老師說過,每一個父母,其實都是孩子最佳的心理咨詢師。 放假了,看官可會與孩子博弈一下,讓孩子好好玩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