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來沒有這樣的一條線,在短短7.8公里的空間范圍內,濃縮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 從600余年歷史的故宮、天壇, 到新時代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72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在這里璀璨, 它撐起了北京城的脊梁。 從上古時期的以中為尊, 到北魏洛陽的銅駝暮雨、隋唐長安的朱雀大街, 再到北宋的東京夢華, 歷代王都的營造智慧在這里凝聚, 它是一首多元民族與文化交融的華章。 從車水馬龍的地安門大街, 到地平線上高達246.8米的奧林匹克塔, 一個國家的古老與現代在這里交匯, 它更是中華民族命運的脈搏。 這便是北京的中軸線,梁思成先生筆下“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對稱,是中國人的專屬美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在中國人的傳統哲學思想中,中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著不偏不倚,是一種人人都擁有的秉性。 在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古時,這個名字代表著中原,是古人們生活的土地。古人認為,這片土地就位于天地的中央。它代表著我們民族自古以來的文化自信,逐漸成為了我們國家的象征。 由“中”而產生的中式美學,代表著一種極致的對稱。其實,類似的對稱審美在世界范圍內并不罕見。像是希臘的帕提儂神廟、巴黎的盧浮宮,極致對稱的幾何外觀,帶給人一種和諧、莊嚴的心靈滿足感。 然而在世界范圍內,卻唯有中國,對于對稱審美有著一種癡迷到近乎于虔誠的狂熱,早已超出了一宮一室單體建筑的范疇。就連整座城市,都圍繞著一條統領全局的中軸線鋪展開來。 位于洛陽市偃師區的二里頭遺址,據信是我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都城,距今已有超過3500年歷史。二里頭遺址核心位置的宮殿區域呈現為一個朝向近似正南正北的長方形區域,其中的絕大部分建筑都以中軸線對稱布局的方式展開。 在這尚未形成系統文字的洪荒時代,以中為貴的思想便已然根植于我國先民的思想觀念中,代代相傳,薪火不息。 
一條軸線,貫穿中國 中軸線的規劃,是對于古人“以中為貴”思想的最集中體現。 早在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就提出了一套完備的都城營造手法。書中將帝王居住的宮殿設定為都城規劃的基準點,仿佛夜空中巋然不動的北極星,接受著眾星的拱衛與朝拜。這是自稱為“天子”的帝王從天界向人間,至高無上的權力投影。 由宮殿區域向外拓展,整座城市沿著三縱三橫的主干道對稱展開,被自然地規劃為了一系列不同的功能區域,展現出一種整齊劃一的禮儀與秩序。 這種“象天設都”的理念被歷代帝王視為王都營造的理想樣式,然而受限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直至三國曹魏時期,這種理想規劃才被真正實現。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在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境內)營建新都,一條縱貫南北的軸線,自鄴北城皇宮正殿文昌殿,一直延伸到南城墻的正門永陽門。 
制圖/九陽 從《周禮》中的理想規劃,到曹魏鄴城的最初實現,再到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的發展與繼承,中軸線的布局理念伴隨中華文明從卑微的最初,走向浩瀚的宇宙。 
這里,是中國的生命線 提起我國古代的建筑營造,有一個始終無法繞開的詞匯:風水。所謂風水,即是一種在中國哲學思想框架之內,巧妙借助山脈、河流等自然環境的建筑營造手法。 如果我們從宏觀地理的角度分析,北京北面巍峨的崇山峻嶺,是面對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足以扼守遼闊的華北大地。在南方,又有著縱貫南北的大運河,溝通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 當長安、洛陽的光芒相繼黯淡過后,北京,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適合建立都城的所在。 如今在大多數人眼中干燥又灰撲撲的“土北京”,曾經也是歷史上的水鄉澤國。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劉秉忠在北京興建元大都。蒙古族有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性,雖然沒有較大的河流流經北京,但積水潭為北京城提供了巨大寬廣的水域面積。 因此,劉秉忠將這座新建城市的中心定在積水潭的東北岸(約在北京鼓樓附近),以此為基準點,確定皇宮、街道與城郭的布局,經由一條縱貫城市南北的軸線依次排列。 位于什剎海附近的萬寧橋,與故宮武英殿旁的斷虹橋,是這座元大都留給我們為數不多的遺跡之一。 我國古代建筑通常講究坐北朝南,尊貴的天子在大殿上面南而坐,迎著太陽的方向接受群臣的朝拜。然而元大都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千古謎題:為什么北京的中軸線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相較于子午線有著約2°的偏移? 元朝滅亡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短暫地在南京定都,之后明成祖朱棣再度將都城遷回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造新都,這便是如今北京城的基礎。隨著嘉靖皇帝興建外郭城,一條全長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最終成型。 最北端的鐘樓與鼓樓,在750年前就已經成為城中最具繁華的“CBD”,至今仍是最“地道”的胡同匯聚之所在,氤氳著屬于市井百姓們的煙火氣。 由此向南,松柏丸丸的景山是故宮的后花園。登臨中軸線的最高點,秩序森然的帝都氣象在腳下一覽無余,這是舊時帝王們氣吞山河的雄心壯志。 太廟與社稷壇,天壇與先農壇,沿著這條軸線對稱分列在左右兩側。古人將“敬天法祖”的哲學觀念融入都城營造,這種敬畏自然、尊敬祖先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國人的精神內核。 整個中國等級最高的古建筑瑰寶在北京中軸線上集中,它代表著中國歷代都城建設的最高成就。以中軸線為載體,750年的歷史積淀被串聯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北京這座古都歷史風貌的集中體現。 1267年, 蒙古族與后繼的漢族、滿族統治者在這里統治中國, 它親歷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1912年, 隆裕太后在這里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宣布退位, 它見證著中國2000多年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 1949年, 毛主席在這里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的成立, 它代表著一個古老國家由沉淪到覺醒的涅槃之路。 無數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在這條中軸線上發生,北京中軸線,也是七百年來中國的生命線。 
如何讓中軸線“活起來”? 中軸線的意義,不僅在于凸顯皇帝的權威,更應該平等地屬于城市中的每一位公民。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世界,在遙遠的歐洲與美洲,巴黎、華盛頓等一系列西方城市也具有著與北京類似的中軸線布局,由一條軸線連接起城市的各個功能區塊。人文主義的萌芽,在這條軸線上生長。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中軸線經歷了一番現代化的大規模改造。在天安門前,寬闊筆直的長安街落成,成為貫通城市東西的一條新軸線。原本是為彰顯皇權而建的千步廊,對普通人來說是一輩子也無緣涉足的禁地。如今,這里被改建為了天安門廣場,北京的兩條軸線在這里交匯。 整座城市的重心,由專屬于皇帝的紫禁城,轉向象征著古老文明新生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屬于當家做主的人民。 歷史,賦予了中軸線厚重的價值積淀,卻也為古老的中軸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城市功能轉型的進程中,自然與人為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導致那些舊時代的古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中軸線本身,也從一個有機的整體,被切割成了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建筑點位。 文化遺產保護的本身,其實就是一輪新的價值闡述,也是保護理念的更新。平衡過去與未來,成為了這條古老中軸線延續生命力的關鍵。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從古建筑中理解并發揚自己的文化。”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那些承載著北京中軸線精神文化的核心建筑,早已不再是過去刻板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歷史遺存。 作為一處幾乎涵蓋了整座城市范圍的超大型文化遺產,中軸線所濃縮的歷史、建筑與思想信息,是整個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內涵。在中軸線所輻射的北京老城區中,包含了7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占北京總數的57%。 “人類文化遺產”的界定,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已經從單純的文物保護,轉向更立體、更縱深、更生動的文化表達。 但對于普通人來說,面對如此龐雜的信息量,我們以游客身份看待中軸線的視角卻又極為受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難點和痛點。 而數字化,無疑為這個命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更加生動、經濟且實用的方式,它也讓文化遺產的價值闡述,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1月13日,世界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舉辦。會上,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正式發布了“數字中軸·小宇宙”項目,計劃綜合運用高清照掃、游戲引擎技術、云游戲等前沿技術,在數字世界里,再現北京中軸線。 與一般的線上導覽不同,數字中軸將要打造的是一種全新的沉浸式觀展體驗。為了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他們不僅將對7.8公里的核心遺產區進行完整建模,同時還會精細再現先農壇、鐘鼓樓、萬寧橋等核心遺產點。 
為了打造可交互、高仿真的沉浸體驗,生動還原中軸線上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祭祀禮儀、乃至市民生活,他們將使用包括全局光照、幾何渲染、實時渲染在內的游戲引擎技術對數字資產進行深加工。 為了進一步降低體驗門檻,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探索和了解中軸線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云游戲技術以及多種交互體驗設計也會得到全方位運用。 
無論是在朝代更迭的歷史縱軸,還是大國土觀念的空間橫軸,北京中軸線都代表著中國都城營造的至高水平。 古人道法宇宙,以“象天設都”的浪漫與理性規劃出這樣一條極致秩序的軸線。它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從那個文明初開的洪荒時代向我們走來,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生命力源泉。 
我們期待著,通過這樣一條數字的中軸,能夠超脫7.8公里的空間尺度,串聯起中華文明5000年的厚重積淀,讓中軸線的意義,能夠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 中國歷史的古老與現代,中華民族的過去與未來,在這條軸線上交織。這是北京的中軸線——屬于世界、屬于我們每個人共同的文化遺產。 文字編輯 | 趙逃飛 圖片編輯 | 奈福 制圖 | 九陽 文章首圖 | 馬文曉 封圖 | 馬文曉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