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朱雨辰的媽媽曾在綜藝《我家那小子》中坦言: “我這輩子就是為兒子而活,完全沒有自我。” ![]()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極具“犧牲感”的言論,落到現實生活中,就成了不容拒絕的控制: 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四點起來給兒子熬梨湯; 不遠千里從上海背來鐵鍋,只為給兒子煮大閘蟹; 承包了一切家務,讓兒子住在“象牙塔”里,自比“兩個菲傭”; …… 但這種自詡“成功”的付出,帶給朱雨辰的,不是被愛的感覺,而是困擾: 母親的過度參與,讓他與好戲失之交臂;就連談個戀愛,母親也要替他篩選,導致他一直都沒結婚 父母這種刻意營造的“犧牲感”,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一種“隱形控制”。 沉重的愛,會讓孩子不敢幸福。 失控的愛,會讓父母變得強勢。 父母與孩子,本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而不是“我為你付出,你就必須回報我” 的情感“勒索”。 那么,怎樣打破痛苦的家庭關系呢?或許這就是答案: 不用犧牲感“勒索”對方,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 ![]() ,家庭關系中的“犧牲感”:是鎧甲,也是枷鎖 “我好像不知道自己是想遠離痛苦,還是渴望痛苦。” 在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對母親無反抗之力的茉莉,正對著心理咨詢師講述自己的故事。 ![]() 圖片來源:視頻《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出身優越,爸爸是學校的系主任,媽媽是擁有“留美碩士”身份的全職太太。 他人眼中令人羨慕的家庭條件,卻是茉莉走向極端的根源。 因為一次考試發揮失常,媽媽就讓她跪在地上作為懲罰; 她有一個“文學夢”,卻被媽媽打斷,要求她考醫科; 小時候偷錢被媽媽痛打一頓后,她會把偷東西的“罪惡感”當作釋放痛苦的宣泄口。 在充滿控制欲的家庭中,常常會聽見媽媽“自我犧牲”的指責: “我好歹也是留美碩士,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 ![]() 圖片來源:視頻《茉莉的最后一天》 最后,這種令人窒息的愛,讓茉莉抱憾離開,也讓媽媽悔不當初。 ![]() 圖片來源:視頻《茉莉的最后一天》 正如紀伯倫在《孩子》一詩中寫道: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不少父母在用付出“逼”孩子妥協,卻忽略了家庭成員間的尊重與理解。 一句“我做了這么多,都是為你好”,是父母的希望,卻未必是孩子的期待。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劇情,戳中了不少父母的淚點。 馬皓文被人陷害入獄后,錯過了兒子七年的成長時光。 等到父子再次見面,兒子已是被教導主任勒令退學的“差生”。 在兒子眼中,父親犯過錯,所以兒子對他的親近,極為排斥。 但馬皓文一邊努力給兒子創造更好的生活,一邊以身作則給兒子傳遞 “不要認輸”的精神。 這種沒有強迫感的“犧牲”,不僅改觀了兒子對他的態度,還讓兒子在考試時把他寫進作文,逆襲考進了年級前十。 ![]() 圖片來源:《銀河補習班》劇照 父母的付出,可以讓孩子成功,也可能給孩子帶來創傷。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 “任何一個超過孩子承受范圍的復雜挑戰,都有可能給他們造成不小的內心打擊。” “情感綁架式”的犧牲,會成為孩子的枷鎖,鼓勵式的付出,才會成為他們的鎧甲。 愛是有邊界的,越界了就會讓人痛苦。 親子關系中,父母的尺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寬度。 ![]() 以愛為名的“勒索”,困住了內疚的孩子 美國心理咨詢師蘇珊·福沃德提出“情感勒索”的概念。 講的是在一段關系中,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恐懼感、道德感、罪惡感來控制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種以“軟暴力”讓他人妥協的方式,在親子關系中屢見不鮮。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口頭禪,表達的就是父母對孩子強烈的犧牲感。 遺憾的是,這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只會讓他們背負沉重的心理枷鎖:我是虧欠父母的。 想起《奇葩說》辯手傅首爾說過的一句話:“有犧牲感的父母,就會用愧疚感綁架孩子。” 當父母的愛成為枷鎖,就會困住內疚的孩子。 作家馬家輝就曾經歷這樣的創傷。 ![]() 圖片來源:網絡 在他小的時候,家中七口人,條件并不富裕。 有一天,父親買了一個芒果分給大家。 孩子的天性讓他對芒果的味道意猶未盡,他便用攢的錢買了一個芒果,等家里人全都睡了才拿出來吃。 沒想到他偷吃的行為被父親發現,并且被指責為“自私”。 在父親看來,馬家輝享受著家人對他的“付出”,卻不懂“分享”,這就是不懂事。 因此,這段“黑歷史”總會被父親拿出來說事。 由“吃”產生的內疚感,讓他陷入了對美食的抗拒。 直到他成名后,即便不用再為買不起美食而小心翼翼,但從小父親帶給他的“壓迫感”,讓他始終對食物很“冷淡”。 這種“內疚感”就像滋生的迷霧一樣,困住了他的未來。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們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 “你只有從現在開始努力,以后才能報答我們。” “爸媽為你犧牲了這么多,你一定不能讓我們失望。” 似乎,“愧疚誘導”已經成了父母的“必備技能”,“情感勒索”也成了孩子揮之不去的“心理創傷”。 這種親子之間的“拉鋸戰”,正在讓孩子缺愛,讓父母失控。 ![]() 不用“犧牲”控制子女,才是最好的家教 有人問:“你覺得最好的家教是什么?” 網友的回答戳中痛點:“尊重孩子的夢想,而不是讓孩子實現父母的夢想。” 深以為然,父母“雞娃”大多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忘了問他們“喜不喜歡”。 不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的未來,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歌手周杰倫和他媽媽的故事,便是如此。 ![]() 圖片來源:網絡 周杰倫從小就有音樂天賦,為了培養他,母親拿出所有積蓄,讓他學鋼琴。 在他的各科文化課亮起“紅燈”時,也是母親為他的夢想“保駕護航”,給他鼓勵,讓他成功通過某中學音樂班的考試。 即使入校后成績跟不上,被老師說成有“智力障礙”,母親也會用“姐姐式”的關心和他“約法三章”: “不嘮叨,不指責,更不會脅迫兒子選擇他不喜歡的。” 母親這種“鼓勵式”的關懷,一直持續到他參加《超猛新人王》這檔綜藝。 當時,因為缺少舞臺經驗,周杰倫遺憾落選。 為了幫助兒子實現夢想,周杰倫的母親到處托人聯系主持人吳宗憲,終于換來一次出專輯的機會。 周杰倫也因此一炮而紅。 而他對母親的感激,也體現在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中: 以母親的名字出專輯,給母親寫歌,婚后帶母親一起旅游。 就像他在《聽媽媽的話》這首歌中寫的: “媽媽的辛苦,不讓你看見,溫暖的食譜在她心里面。” 周杰倫的成功,離不開母親對他的付出與培養。 值得深思的是:在這種家庭關系中,我們看到的是母親對孩子的鼓勵,而不是控制。 這,才是很多父母需要學習的地方。 ![]() 圖片來源:unsplash 《奇葩說》節目中有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犧牲感就像水壩,筑起水壩后,道德籌碼也會提高,而我們這時就會用“控制對方”的行為兌現籌碼。 很多父母都在為子女付出,但不是每一種“犧牲”都能換來孩子的成功。 不要為了“控制”孩子,就過度強調自己的“犧牲”,也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愛,毀掉孩子的人生。 懂得給孩子的未來賦能,父母的付出才不會被辜負。 ![]() 胡適先生在《我的兒子》一文中寫道: “我養育你,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我既然無恩于你,你便無需報答我。” 誠然,孩子因你而來,卻不是為你而來。 為人父母,總想著子女成為人中龍鳳,這本沒有錯。 錯的是父母用“犧牲感”索取這種期待,讓孩子失去了選擇權。 很多時候,多一份“給予”,少一份“索取”,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愿你的家庭幸福美滿,把平凡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