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枳為橙 來源:聽書369(ID:tingshu369) 有人曾對楊絳先生說:“你們夫妻是大學者、大作家,還培養(yǎng)出了優(yōu)秀的女兒,可謂是擁有大成就。” 楊絳回應(yīng)道:“作家不算什么大成就,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有一個好家。” 到了一定年紀,經(jīng)歷了太多世事,看淡了名利得失,最大的幸福便是: 家門和順,兒女孝順,歲月平順,一家人在一起,把日子越過越興旺。 好的家庭,能培養(yǎng)出有出息的后代;子孫優(yōu)秀,是一個家庭走向興旺的關(guān)鍵。 十年后,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來自這4種家庭。 ![]() 01 書香濃:朗朗讀書聲 蘇軾在《三槐堂銘》中寫道:“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如果說忠厚是做人的根基,那詩書則決定了處世的層次。 一個家庭世代傳承的過程中,留給子孫再多的錢財,都不如給他們留下濃濃的書香氣。 晚清名臣曾國藩所在的曾氏家族綿延十代,后代人才輩出,大多都是學術(shù)、科技、文化領(lǐng)域的精英。 而曾國藩立下的家規(guī)中就有這樣一條:“詩書,起家之本。” 他常常教導(dǎo)兒子:“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也時常告誡子弟:讀書不要設(shè)限,熟讀四書五經(jīng)的同時,還要多讀史書、《了凡四訓》等各種優(yōu)質(zhì)書籍。 平日里,為了給兒孫做好表率,曾國藩每天堅持讀書,不管公務(wù)多么繁忙,他都不會停止“讀三頁書”的習慣。 長此以往,在書籍的熏陶下,曾國藩成為了一代大家,曾氏也將“耕讀”的治家之道代代流傳了下去。 讀書,不僅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能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 書讀多了,眼界就開闊了,認知就提升了,內(nèi)心就豐盈了,精神世界也會因此變得富有。 一個家里,有了書籍的滋養(yǎng),孩子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從而豐滿自己的一生。 一家人在一起,即便沒有豪華的車子、房子,只要有書相伴,靈魂始終是富足的。 正如那句老話說的:“一切外界的物質(zhì)都可能被毀掉,但一個人肚子里的文化,水淹不掉,火燒不掉,誰也拿不走。” 耕讀傳家繼世長,書房修心抵萬金。書香門第,必有福氣。 ![]() 02 煙火旺:鍋碗撞擊聲 黃磊說:“做父母親的,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那些做給孩子一餐又一餐的飯。” 一日三餐,柴米油鹽,看似簡單,但其中體現(xiàn)的正是家庭的溫度。 鍋碗瓢盆相撞的聲音,就是人間煙火氣,煙火旺盛的家,才會時刻保持溫暖。 看《人世間》的時候,很多人都表示,十分羨慕周家的相處模式。 每年過年,是周家團聚的日子,老老少少圍爐而坐,一邊有說有笑,一邊包著餃子。 廚房里,大人用心準備著年夜飯;院子里,孩子無憂無慮嬉戲打鬧著。 歲月最美好的模樣,莫過于此。 當家中只剩下秉昆和周母兩人時,周母也會悉心打理好家中瑣事,做好每一頓飯,雖然條件艱苦,日子也能過得紅紅火火。 看到兒子工作太勞累,周母還會為秉昆燉上一碗紅燒肉,安撫他的心情。 后來周母昏迷在床,周家又遭種種變故,鄭娟接過了照顧周母的重擔,每天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凈凈,為秉昆和孩子準備好飯菜,讓周家始終維持溫馨的狀態(tài)。 生活最本真的樣子,在廚房的各個角落里,也藏于柴米油鹽的細枝末節(jié)里。 很喜歡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中描述的狀態(tài): “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的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什么是家? 三餐四季,在一蔬一飯間收獲溫情,圍爐而坐,在旺盛的煙火中感知幸福。 和家人在一起,廚房有聲,餐桌有飯,縱然沒有山珍海味,亦能品嘗到人生最好的味道。 ![]() 03 家風正:嚴立規(guī)矩聲 古語有言:家風正,則后世興;家風不正,禍患不遠。 家風,是一個家最貴的財產(chǎn),也是最穩(wěn)固的基石。 沒規(guī)矩的家庭,養(yǎng)出的孩子大多缺乏敬畏心,為人處世沒有分寸感。 有規(guī)矩的家庭,往往走出的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懂感恩的孩子。 作家劉墉說的很對:“你不舍得給孩子立規(guī)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嚴立規(guī)矩,是穩(wěn)固家風必不可少的關(guān)鍵一步。 郭德綱在一檔節(jié)目中提到過自己的教育理念: 如今快五十歲的他,每次見到父親時,依然是規(guī)規(guī)矩矩,十分尊敬,不會有任何輕浮的舉動。 正是因為有他的教導(dǎo)和示范,兒子郭麒麟也時刻保持分寸,面對長輩有禮有節(jié),對待旁人也是尊重和善。 而這些,就是他們家的門風。 那檔節(jié)目的最后,郭德綱感慨道:“天下爹娘沒有不疼孩子的,但是你寵著,外面的人不會慣著,你把孩子管好了,外面的人才不會說他。” 放縱不管,不如立好規(guī)矩;萬貫家財,不如良好家風。 在家規(guī)嚴明、教育得當?shù)沫h(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自會少吃虧,多享福,能立足。 該管的時候管,該罰的時候罰,該言傳身教的時候不偷懶,該樹立規(guī)矩的時候不大意,就是給兒孫最好的禮物。 一個家庭,有規(guī)有矩,有尺有度,世世代代,才能長盛不衰。 ![]() 04 人心和:家人歡笑聲 穆爾有句話飽含哲理: 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 有房子的地方不一定是家,一家人和和氣氣、笑聲常伴才是完整的家。 手足互相扶持,夫妻相互包容,孩子懂得孝順,即便再苦的日子,也能找到甜意。 之前讀到過楊絳先生家中的相處日常: 一次,夫婦倆帶著女兒錢瑗去飯館吃飯,吃飯時,錢瑗一直在認真觀察旁邊其他桌的顧客。 楊絳見狀便問女兒:“你老是盯著人家干嘛?” 錢瑗回答道:“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幸運的孩子。” 楊絳和錢鐘書結(jié)婚幾十年,很少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管遇到什么難題,夫妻倆都是有商有量,體諒對方。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錢瑗,不僅性格豁達開朗,還會真心誠意去愛護身邊每個人。 真正幸福的家庭,正如《我們仨》中寫的那樣: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不論多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一個家庭里,父母用什么方式相處,孩子就會擁有什么樣的未來。 父母給孩子傳遞什么能量,孩子就會走上什么樣的路。 人心聚,則諸事可成;人心和,則家運昌盛。 家人之間,管住脾氣,收好怨氣,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翻舊賬,家的風水才能越來越好。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yǎng)》中講到: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必須先成為什么樣的父母。 你希望孩子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就應(yīng)該先經(jīng)營出什么樣的家庭。 永遠不要忘了:家庭是因,孩子是果。 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后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以及家庭的悉心培養(yǎng)。 點個“在看”,愿你經(jīng)營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事興。 ![]() THE END 本文來源:作者:枳為橙 ,來源:聽書369(ID:tingshu369),用你的耳朵,保護你的眼睛,每日聽名著,讀好文,百萬書友的共讀平臺,美好生活,從這里開始!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聽書369。 本文屬于政務(wù)公益宣傳,對于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lián)系刪除! 投稿郵箱: hubeiejiating@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