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古為陰國(治所在今袁沖區古城水庫淹沒區內),因位于荊山之北而得名。春秋時絕,為楚屬地。“魯昭公十九年(前523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下陰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秦置酂縣(故城約在今谷城縣固封山北,已沒于漢水)、陰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荊州,以南陽西為南鄉郡,轄酂、陰等八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郡為順陽郡,轄酂、陰、筑陽三縣,郡治設于酂城。西晉永嘉(307年—313年)中,城沒于漢水。唐初置酂州,旋廢。改陰城縣為陰城鎮,入谷城縣。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乾德縣,屬光化軍。熙寧五年(1072年)廢軍,改乾德縣為光化縣,取“光大王化”之意為名,屬襄州;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復光化軍,屬京西南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光化縣入谷城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光化縣,屬襄陽府。清朝沿襲明制,仍屬襄陽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襄陽府,光化縣直屬于省。民國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設襄陽道,光化縣隸屬湖北省襄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光化縣直屬于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襄陽縣,轄襄陽、棗陽、宜城、光化、谷城、南漳、保康7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改稱“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光化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置老河口鎮,因處漢江故道之口得名,為光化縣治。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15日,光化縣全境解放,屬襄陽專區。1951年以老河口鎮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銷,仍為光化縣治。1960年均縣并入光化縣,1962年二縣分治,屬襄陽專區。1970年襄陽專區改稱屬襄陽地區,光化縣屬襄陽地區。1979年劃老河口鎮及近郊置縣級老河口市(縣級)。1983年撤銷光化縣,并入老河口市。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并入襄樊市(地級市),老河口市隸屬屬襄樊市。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改為襄陽市,仍為地級市,老河口市屬襄陽市管轄。老河口歷史悠遠,人杰地靈,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發源地,是春秋名將伍子胥故里,是漢代丞相蕭何的封地,是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治所,是黃河大合唱詞作者、詩人張光年的故鄉,是抗日名將、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抗日御敵指揮部所在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