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考試并無嚴格的年齡限制,只要取得相應的資格(秀才、舉人),均可報名參加相應的考試(鄉試、會試)。因此,不同年齡、不同輩分的人們可以在同一賽場內比拼。而對于一些底蘊深厚的書香門第來說,“父子同榜”“叔侄同榜”“兄弟同榜”的情況也時有出現。在膠東歷史上就能找出不少例子。比如,在清雍正四年的山東鄉試當中,掖縣(萊州)一對侯姓叔侄就同榜考中舉人。
與萊州很多姓氏相似,侯姓也相傳“明洪武二年自四川遷來”,其原籍具體地點,按照族譜記載,為四川成都府九碾侯家莊(以上確否,暫未見詳細考證)。
侯姓落戶掖縣之后,經過數代的繁衍,在當地站穩腳跟,并逐漸走上了詩書傳家之路。等到清代雍正乾隆之際,這種文化積淀也轉換為科舉考場上的佳績。
根據《掖縣志》的記載,雍正四年,在山東丙午科鄉試當中,侯氏家族有兩人中舉,他們分別叫作侯茲和侯賜履。
按照族譜記載,侯姓第十一世族人侯璿(xuán)膝下有三子,分別名為侯莘、侯荃和侯茲。三兄弟當中的侯莘早逝,不過留下了一個兒子,就是侯賜履。由此可見,侯茲與侯賜履是親叔侄的關系。
侯賜履雖然低了一輩,但科舉成績卻壓了叔叔一頭。在當次山東鄉試的榜單中,侯賜履排在第九名,而侯茲排在第二十名。而在參加會試時,也是侯賜履率先金榜題名。根據記載,侯賜履是在雍正五年的丁未科會試中考取進士(聯捷),而侯茲則是等到雍正八年的庚戌科會試才得以考中。在古代,叔侄、舅甥年齡倒掛的情況常有出現,兩人之間是否也是如此?限于資料,暫時不得而知。
考中進士后,叔侄二人都被授予了知縣的官職。叔叔侯茲曾任全椒縣、阜陽縣知縣,后一度署任廣德州知州;侄子侯賜履曾任壽昌縣、青溪縣知縣。根據記載,兩人在任期間皆有政績,其中阜陽縣曾為侯茲樹立德政碑,壽昌縣的民眾也曾公開挽留過侯賜履(卸任之際)。
而后來掖縣在修纂縣志時,侯茲、侯賜履也都有過參與。在“修志姓氏”名單當中,可以清晰看到阜陽縣知縣侯茲、青溪縣知縣侯賜履的名字,他們承擔的具體工作是“分纂”。叔侄二人同榜中舉,有先后考中進士,各自擔任知縣,又一同參與縣志編纂。如此經歷,可謂侯氏家族和掖縣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縣志修纂過程中,侯茲的二哥、侯賜履的二叔侯荃也參與過,他是貢生出身,曾任黃縣訓導。而侯荃的兒子侯賜樂,后來也考中了進士(乾隆乙丑科)。短短二十多年內,侯氏家族能培養出三位進士,也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