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習慣用感官認識周圍的世界,但是實際上小到微觀量子世界,大到浩瀚宇宙,能被我們所感知到的事物少之又少。站在宇宙的視角,人的感知力顯得格外無力、脆弱和渺小。不過即使人類再渺小,我們也從來沒放棄過對最復雜的宇宙的探索。 雖然宇宙探索更像是科學家的工作,但是這種對復雜事物探索的精神、思考的模式和方法無疑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在生活中,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全面。 思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面對復雜的世界,我們要學會系統思維。 一、系統的本質談到系統,我們不得不先來談談分類。“分類”是理解系統的基礎。與“分類”相關的詞語還有“歸納”“概括”“總結”“結構化”“合并同類項”“分解”等。事實上,“分類”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意料,甚至可以說人類依賴“分類”而生存。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界中,生態系統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還有學科被人為分為經濟學、物理、金融、心理學……等。 分類無處不在,我們用“分類”認識世界,甚至可以說是依賴分類認識世界。原因很簡單,世界給我們的信息是無限的,但是大腦的處理能力有限,所以我們必須采用分類和組塊的方式,降低認知的負荷,方能記憶理解。 有人說,宇宙萬物都以分類和分層的形式存在:腦細胞結構、自然樹狀結構、網狀結構等。事實上正好相反,是我們認知能力有限,必須依靠分類和分層的方式感知宇宙,而非宇宙萬物以分類和分層的形式存在。 所以說,認知能力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樣子。 分類是人類為了適應復雜世界形成的認知方式,因為是人為設定的,所以分類的結果并不是絕對和永久的,隨著科學的發展、環境的改變,個人認知水平的提高,分類也可能會被重新設定。 例如,以前光的分類指的是可見光,后來光的范疇變廣了,還包含了不可見光。我們原以為世界萬物只遵循牛頓力學,后來發現還有量子力學。我們現在所設定的分類方式在未來也許會被推翻。 這正是人類智慧之所在——敢于批判,善于思考,掌握工具,不斷挖掘。這種周而復始重構人類知識體系的努力,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分類思考方式之下還有另一個我們常常能聽見的概念:系統。 系統是分類的結果,滿足我們認知的需要 我們把世界劃分成無數個系統。面對無數個系統,除了關注如何劃分類別,還需要對其內部復雜性與功能性進行研究。 系統的復雜性 系統由極其復雜的要素構成,而且要素之間又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連系。而系統思維則是把思考對象看作復雜系統的思維方式。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惑,人們掌握了那么多知識,知道那么多道理,會不會哪一天我們就可以不用再學習和研究了。這個時候人的認知就變得無敵了呢? 如果用系統思維來思考這些問題,我們便可以得到答案:這樣的情況永遠不會出現,因為系統極其復雜(趨于無窮)。 任何一個系統都非常復雜,要素都是無限的,聯系也是無限的,我們無法列舉出現實系統的內部關系的所有情況。我們甚至很難表達系統的復雜程度,如果要用視覺符號表達系統的復雜性,那么無窮(∞)是最恰當的表達。 看到這里,我們是否對系統充滿了畏懼呢? 不要過于悲觀。相反,正是因為現實中系統的復雜性,才能有無限挖掘的可能性,才有無窮的創新。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辦不到。這句話既道出系統的復雜性,也提示著我們一切可能都存在于系統當中。 當然,面對系統的復雜性,我們也早有科學的方式對系統進行分析。 二、系統模型的構建與簡化系統的信息量是無窮大的,且其內部信息與信息之間千絲萬縷,形成關系極其復雜的信息網絡。研究系統我們必須把系統信息進行壓縮和簡化,形成模型,鳥瞰系統的要素與聯系,更易找到系統運作的規律。 這種“抓主要矛盾”的方式既大大簡化了系統的復雜程度,也能夠幫助我們弄清系統運作的規律、目標、要素及相互聯系。 1、構建簡化系統模型 “分類”是最基本的系統簡化方式:把系統劃分成小塊(組塊),然后再找出它們的關系。 下圖為一個系統模型簡化的過程。 ![]() 通過抽絲剝繭,對復雜的關系進行簡化,大大降低信息的復雜程度和認知難度。以情商模型為例: ![]() 從圖中可以看到影響情商的因素有很多種,主要因素為: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內驅力、社交技能、同理心。 這些要素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影響個人情緒智慧的簡單模型。我們可以通過對各個要素的觀察和研究,來了解他人。 但有時候我們發現,在復雜的系統中,即使把信息分類了,仍然會存在非常龐大的信息量。 比如我們在對被子植物系統進行研究的時候,對觀察的數據可以分為毛茛科、石竹科、藜科、蓼科、莧科、十字花科、薔薇科、豆科、檉柳科、胡頹子科、蒺藜科、傘形科、茄科、葫蘆科紫草科、菊科、車前科、胡桃科、鼠李科、葡萄科、蘭科、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等,這些要素依然很復雜。 現實中有很多系統要比這個系統還要復雜。為了簡化這樣的復雜系統,于是就有了“逐層分類”:在分類中再次分類,逐層延伸,形成大類、小類的框架結構。 如下圖,就是通過逐層分類的方式簡化復雜系統。 ![]() 這樣逐層分類的方式能夠簡化復雜的系統而且有效保留要素之間的聯系。為什么說這樣的結構簡單且有效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大大壓縮系統信息量 我們通過分類把復雜、包含無限信息量的系統拆解成若干組塊。讓精簡的要素代替原來龐大的系統信息。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容易抓住關鍵要素。 2)保留、簡化聯系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被簡化了,每個組塊依然存在邏輯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最頂端的點出發,沿著子分類我們可以找到任意一個組塊,這些組塊不會與系統“斷裂”。 從下面我們可以看到,組塊之間的關系也被簡化了,任意兩個組塊之間的聯系一目了然。 ![]() 通過以上方式可以充分保證系統的簡化,又保障了分類的有效性。用這種方式整理出來的模型是系統的最簡形式。 這就是為什么大家都習慣于用這樣的方式敘述和表達。這也是我們常用的結構化思維方式。實際運用中常常也被稱作樹狀圖、層級圖、結構圖、思維導圖等。 3)完全窮盡,相互獨立——“逐層分類”的嚴謹性對系統進行劃分的時候要覆蓋全域,完全窮盡,每個組塊要相互獨立。我們說分類的目的是有效簡化系統,只有窮盡了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系統。 只有內容邏輯的嚴謹性,才能構建出真正既被簡化又有效的系統模型。 例如,原本系統需要五個要素才可以解決問題,你卻只歸納了四個。這樣即使系統被簡化了,它也是殘缺的。系統模型要素的遺漏會導致系統預演的出錯。為了避免出錯,必須保證窮盡系統要素。 ![]() 組塊只有獨立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加簡單,任何一個組塊之間只能有一種關系。逐層分類的結構是系統最簡化的表達方式,你可以用這種方式對一切復雜系統進行簡化。 只有分類達到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這兩個要求,逐層分類才能為有效還原、簡化復雜系統提供重要的保證。 二、系統思維的運用系統與我們密切相關,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應對系統的能力。不管是大系統還是小系統,都有相類似的屬性與處理方式。把所有要事都看作系統對待,這就是我們說的系統思維。 我們做每一件事,都可以看作是在與系統打交道。如果你正在學英語,英語學科是一個體系;你在公司上班,公司是一個小型的經濟系統;你玩的某個游戲,也是一個系統。 系統在生活中如此常見,當你關注某一事物的運作規律和方法的時候,該事物就可以看作系統。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游戲,我們都希望探索清楚這些大大小小系統之后并找到規律,從而“征服”它達到自己的目的。 系統思維是一種思考方式,需要每個人都去學習、實踐。事實上,人們每天都在用系統思維處理各種問題。只不過很多時候,大家往往習慣成自然而忽略了思維過程。 相信問題總能被解決 人們對系統思維有一些常用的說法:結構化思維、整體觀、全局觀等。那些擁有系統思維的人,他們對待事物總有不一樣的見解,跨界學習能力極強,可以全面深入地看待問題。而缺乏系統思維的人,即使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依然困難重重。 學會用系統的眼光看待問題,要對問題的解決有足夠的信心。凡事往好的方面想,相信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有你覺得可能解決問題才有行動的可能,才有探索系統規律的可能。 無窮復雜的系統當中,必定存在解決問題的鑰匙。 有了這個信念之后,你的大腦才會繼續探索系統、了解系統。反過來,只有我們不斷探索系統,才能養成極強的系統分析能力,累積更多的認知,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升維思考,降維執行——讓復雜問題變得更簡單 分類是簡化復雜系統最常用的手段,是我們認識系統的重要方法。當你面對難記、難理解的信息,又或者是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請不要忘記對它們進行分解。 系統思維還要求我們學會構建模型,以節省腦力,總結規律、應對變化。 一是對自己的思想構建模型,讓自己的思路簡單化,更加清晰; 最后我們要明白一點,不是我們用結構化的思維去思考就能有系統思維,而是有了系統思維才會更好地結構化地思考。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遠~ |
|
來自: ThinkfunQ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