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劑。臨近春節,有人期待新的春節檔電影;有人則選擇在家,看些海外影史的經典之作。 不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國電影發展早期,其實涌現了大量的優秀電影。雖然時間久遠,但其中的新理念、新觀點,至今仍讓人覺得新鮮而震撼。 早期的中國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被大大低估了。它在中國電影發展中投射的影子無所不在,甚至如袁慶豐老師所說: “中國電影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走向,迄今也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 講述|袁慶豐 01. 為什么要看早期中國電影? 最近二十年來,很多學生,都會問我為什么要看早期電影。一開始我有些不以為然,但是時間長了,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為什么要看電影呢?因為人生實在短暫,好電影也實在太多了。 年紀大一些的人會有更深的感觸。在二十五歲之前,人生像爬上一樣緩慢;但是二十五歲之后,人的身體全面向下,日子也像是從山頂滑坡,過得飛快。 刨去必需的睡眠與工作,人真正用來所謂享受生命、欣賞藝術的時間,其實屈指可數。 而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上的好電影也實在太多。 前些年,有份資料顯示,某個國家電影資料館的館員放了一輩子的電影。他在死之后留下遺囑,從自己看的一萬多部電影中挑出了經典影片。但是這些經典,很多人都根本不知道。 ![]() 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簡稱CC),專門發行“重要的杰作及當代電影”的“權威”版本。圖源:espinof 電影誕生到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了。這一百年來,世界各國的影片數量非常多,無法統計。一個人這一輩子都看不完。 怎么辦呢?也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如果可能,請你看些好電影。這樣人生才不算虛度。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為什么我們要看“民國”時期的電影呢? 因為無論是看書還是看電影,就我個人的體會而言,越是舊的東西,其中好的內容越多。 比方說,我研究民國電影迄今足足二十年。 我越看越發現,我們現在所謂的新玩意兒,包括大家感興趣的高級的、青色的、庸俗的、驚艷的內容等等,在1949年前的民國電影中都有存在。 民國電影中真的有很多新的理念、觀點和表現方式。 如果你有幸看見,對于當下的很多新電影,可能真的會嗤之以鼻。 02. 至今為止 當然,我研究民國電影的最初,并沒有從那些沒有色彩、沒有聲音、影像斑駁的民國電影中感受到什么魅力。 直到我在研究中探觸到了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中國電影,我才恍然大悟它的魅力所在。 為什么要講這個時間段?這里,我先和大家講一些常識性的內容。 我們之所以要從1920年代談起,是因為現存最早能看到的中國電影,是1922年產生的。 ![]() 1922年發行的中國早期電影《勞工之愛情》,圖源:中國電影資料館 至于1930年代,由于當時爆發了全面的抗戰,影響了整個中國現代一百年的歷史進程。所以,一般意義上,1930年代的電影,其實指的是自1930年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而之后從1938年到1945年,則屬于抗戰時期。 我為什么覺得,我已經弄清楚了百年來的中國電影史呢? 就是因為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電影,奠定了中國電影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走向,迄今也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而在我的電影研究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梳理這樣的脈絡。 至于為什么只從我這兒聽到這樣的結論?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講中國電影歷史的人,他們其實并不怎么看原始電影,他們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基本脈絡并不清晰。 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我們回首中國電影歷史,會發現這個規律在一百年來已經被證明。 03. 中國早期電影的分類 在193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有了新舊之分。 這個理論不是我自己提出來的,而是當時和后來的研究者的公論。 當然,要和大家強調一下,在我的表述體系當中,舊的并不等于是落后的。我說的新和舊,僅僅是時間上的先后順序。 具體來說,什么是“新電影”和“舊電影”? 先說舊電影吧,在1930年代初期新電影出現之前的中國電影,我把它叫做舊市民電影。 舊市民電影有什么特征呢? 它所抽取和依據的文化資源是舊文藝、舊小說,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鴛鴦蝴蝶派、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等。因此,舊電影你可以理解為是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的電子影像版,里面總是才子佳人、或者男俠女俠的打斗。 ![]() 電影《一串珍珠》是典型的舊市民電影。圖源:豆瓣 同時,舊市民電影維護、宣揚主流價值觀念。其實說白了,舊市民電影的故事在哪個時代都能成立。因為它的主流價值觀念不變——你要做好人,你有了老婆不能跟別的女人好,這些主流的家庭倫理道德是一成不變的。 對于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舊市民電影并不關注。 那么,“新電影”又是什么呢? 其實,這也是以文本的抽取和依據的資源而言的。中國文學有舊文學和新文學之分,新電影所抽取和依據的文本,就是新文學作品。新小說、新觀念、新人物,都進入到了電影之中。 不過,“新電影”又有更具體的細分。 目前公認的一個分支,是“左翼電影”。 什么叫左翼電影呢?其實左翼電影特別好判斷:前衛、先鋒、反主流。也就是說,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認為什么,我卻認為這是不對的。 ![]() 1934年出品的左翼電影代表作《神女》,由著名演員阮玲玉主演,講述了一個底層母親的艱難與偉大。圖片來源:豆瓣 左翼電影有著三大特性。 第一,階級性。 左翼電影告訴你,一個人是好人壞人,是由階級性決定的。 有錢的人一定是壞人,如果他還是個男的,那么他就在政治上反動、在經濟上剝削、在道德上敗壞,看見漂亮女生就想把人家搶走了,欺負完了又想把人扔了。 至于窮人,就一定是品行端莊,長得還比較好,也很革命。 第二,暴力性。 左翼電影當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包括人際矛盾,一定要以暴力方式解決。 這個暴力方式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肉體消滅。這類電影你非常熟悉,好人會把壞人弄死。至于壞人殺死好人,這是不可能的情形。 第三,宣傳性。 左翼電影它不是講故事的,而是要給你講道理。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有錢人只愛欺負人,窮人卻恰恰相反,互幫互助。 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反主流的觀點嗎?畢竟,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做“為富不仁”。仔細去想的話,它其實暗示著,在傳統觀念中為富應該行仁義之事。為富不仁,恰恰是反主流的。 第二種叫做“新市民電影”。 新市民電影和舊市民電影一樣,它都是維護主流價值觀念的。它講述一個故事,最后往往愿意像舊市民電影一樣,給一個大團員的結局。 ![]() 新市民電影《如此繁華》。圖片來源:豆瓣 那么為什么它是“新”市民電影呢? 這要從它的來源說起,當年左翼電影出來以后,很是掙錢。因此,一些制片公司就開始研究,便在拍攝時借鑒了左翼電影的一些元素。 我之所以把它稱為新市民電影,一方面它是維護主流價值理念的,另外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但是并不像左翼電影那樣反主流。 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國電影一百年來,歷史上的高票房電影全部是新市民電影。 最后則是“國粹電影”。 國粹電影一方面反對左翼電影激進的社會革命立場,反對以階級來劃分人;另外一方面,它也反對新市民電影的都市消費主義,反對一切向錢看。 ![]() 1934年的《歸來》,是國粹電影的奠基之作。圖源:豆瓣 但是處于新時代,它也想隨著時代向前發展,而非維護舊市民電影中的傳統。它試圖在左和右中找到第三種立場。因此,這個形態的片子我研究了十幾年,后來發現,只能用國粹電影來稱謂。 總而言之,我認為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國電影經歷了從舊電影到新電影的轉變,這是個公論。 我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各位,如果你看了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中國電影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 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的電影類型與規律,你也能更好地去把握其后七十多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