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有家“平西王府”,這座平西王府與吳三桂沒有任何關系,是清朝康熙廢太子的兒子弘皙府邸,昌平弘皙府,簡稱平晳王府。 真正的平西王府在今天云南省昆明市區的五華山。清朝初年,由于吳三桂因為剿滅西南的明朝殘余力量有功,被清廷格外授予平西王之位。吳三桂經營云南期間,不遺余力地為自己整修了一座豪華的云南平西王府,供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使用。此后一直到吳三桂去世,他都是以平西王的府邸作為主要居所。 而《鹿鼎記》中,韋小寶在朝廷嬉皮笑臉說出了吳三桂的三件寶。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嚴謹,這三件寶也確實是史實。曾經云南平西王風光一時,究竟聚集了多少珍寶,其中之一,就是一張“白質而黑章”的虎皮。這頭皮色獨特的老虎,是吳三桂當年在遼東當總兵期間狩獵所得,視為珍寶,南征北戰都帶在身邊,一直帶到云南的平西王府。還有一塊大理石屏風,高六尺,山水木石渾然天成,畫面為元代名人手筆,非常名貴。第三,是一塊大紅寶石,直徑一寸,長二寸許,“光照數丈,炎炎如火”,非常罕見,吳三桂將其鑲嵌在帽頂里。平西王府是明朝西平侯府,吳三桂向清廷索來作為自己的平西王府。吳三桂主政云南時期,認為平西王府格局太小,已經不能顯示自己的威望,于是花費重金不斷擴大平西王府的建筑面積,并用珍貴的建筑材料裝飾其中,極盡奢華。 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出生于中后所一位軍官之家。他的父親是吳襄,其生母的姓氏不詳,但是其繼母祖氏是遼西豪族祖家(祖大壽家)的妹妹。 根據史料,吳三桂排行老二,他的哥哥叫吳三鳳。他弟弟叫吳三輔,以及兩個妹妹。 吳三桂一家人原本并不是遼東中后所的人,他們的祖先原本是安徽徽州人,后移居到江蘇高郵。因此,如果論籍貫,吳三桂應當是中后所人,真正的遼東人,祖籍為徽州或者高郵。 在《清史稿·吳三桂傳》之中記載吳三桂是遼東人;《平定三逆方略》與趙翼的《平定三逆述略》中記載他是山海衛人;《明季北略》記載他是中后所人;《遼左見聞錄》與《桑郭余鈴》記載他是錦州人;《平吳錄》之中又記載他是鐵嶺衛人等。 當時,遼東屬于明朝的邊疆,因為遼地的左側是蒙古部落,又與女真各部落接壤,右側是朝鮮國,屬于明朝重點防御的軍事要地。 明朝在遼東經營兩百余年之久,屯駐了大量軍隊,蒙古又是明朝大敵,故而明軍在遼地始終保持高度戒備。 吳三桂祖先一直北遷,遷到邊疆之地落戶,大概與吳家的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他們既不是必須戍守邊疆的將士,也不是因罪謫戍邊疆的罪臣,那么很有可能是因為生活窘迫被迫遷往邊疆找生存機會或者去邊疆經商。 從吳襄習文習武來看,吳家并不像是貧窮之家,不過肯定也不算很富裕,因為家境寬裕,就不會不會多次遷移,甚至遷移到邊疆苦難之地。 根據其祖先居住徽州、累次北遷,最后到達遼東的情況來判斷,很有可能是從事某種邊疆商業活動的。 史料記載吳襄善養馬,這可能與經營和販賣邊疆遼地馬匹有關。 商人都是趨利所至,家隨人遷,而且徽州又是經商成風的地區,吳家以販賣遼地馬匹為其營生,最后“流寓遼東”,就成為最大的可能。 可是,這個外省“流寓”來的家族卻奇跡般地發達起來,最后到吳三桂手中,可以稱得上是遼東的豪族巨姓。 當然成為豪族巨姓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使得吳家迅速地發跡。 一是靠仕宦之途。 在吳三桂未發達之前,吳家還并不是特別顯赫。吳襄在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武舉進士,這一年,吳三桂已經10歲了。可是他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吳襄的確在長期習武。為了適應在遼地與蒙古兵和女真兵作戰的需要,他必須熟練地掌握弓馬騎射的技能。 雖然說吳襄中舉了,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武舉在明朝一般不受重視,一開始也只能出任一些比較低級的軍官,還談不上社會地位的明顯變化。 這也就是說,吳家躋身于官僚階層,并且以此為發達之階,實始自于吳襄。 隨著吳襄官位的不斷提高,吳家家庭地位和經濟狀況也穩步上升。 二是與遼西將門世家祖家聯姻。 靠著祖家的社會關系,吳家迅速地在遼地發展起來。祖家世世代代居住遼地,是明朝的寧遠衛世將,到了祖大壽這一代的時候,已經歷經五世,皆以軍功發家,是真正的將門大族。 祖大壽于泰昌元年(1620年)授職為靖東營游擊;天啟元年(1621年)授職為中軍游擊,成為廣寧巡撫王化貞的部屬。后來與袁崇煥共同守衛寧遠城,獲得“寧錦大捷”,立下大功,從此平步青云,直到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帝為了安撫遼地將門,又擢升為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 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家滿門皆為將官。祖家是遼西首屈一指的將門巨族,為了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勛,至崇禎帝即位的時候,特命于寧遠城內敕建祖家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至今,這座牌坊仍矗立于興城內中心大街。 吳家以祖家為后盾,得到了他們的庇護和扶持。兩家之間結成姻親關系,大約也是從吳襄投效祖家門下開始的。吳襄被招為祖家的門婿,祖大壽將妹妹嫁給了他,吳襄和祖大壽也就從部屬關系進一步發展成裙帶關系。 吳襄在祖大壽手下也頻繁升官,最后升為都指揮使,留鎮寧遠。 崇禎四年(1631年),吳襄已經是錦州城的總兵官,總兵一職,在明朝是一地區的最高將官軍職,是擁兵萬人乃至數萬人的高級將領,也就是說此時的吳襄真正的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 借助祖家的力量,吳襄官運亨通,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此,吳家亂七八糟的人都紛紛走上了仕宦之途,最后祖吳兩家都成為獨霸遼西的聲勢煊赫的將門望族。 他們執掌兵權,握有數萬軍隊,而且還有數千家丁的私人武裝。 這又可稱是一個以祖家為首的真正的大地主大官僚大軍閥集團。 這個集團極其龐大,祖家吳家的家族人員分布于遼西地區各城鎮,各要塞,各交通要道,把持著遼西地區的一切權力,掌握著遼西地區的生殺予奪大權。 實際上,要不是滿洲女真崛起,遼西地區已經成為祖吳兩家的天下。 就連朝廷大員,直至皇帝也不敢輕易地去觸動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就算是家族中有人犯了大罪,也不得不采取寬容的態度。 在吳三桂崛起前,此時的吳家已經是集官僚、軍閥與地主三位于一體的遼西超級豪族。吳家的發跡和神奇般的崛起,肯定不是來自正當途徑,而是依靠權勢的巧取豪奪,從而聚斂了驚人的財富和龐大的家業。 吳三桂的后人最有可能的是在這個貴州深山一個叫馬家寨的地方,馬家寨中有200多戶2000多人都是姓吳的,其中一位叫吳永鵬的人,自稱是吳三桂第十一代后人。馬家寨的具體位置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岑鞏縣馬家寨。 吳三桂有2個兒子,一個叫吳應熊一個叫吳應麒。 歷史上關于吳應熊的歷史資料還是非常多的,也很詳細清晰。當時反清的前夕,吳三桂就派人到京城接這個吳應熊走,但是吳應熊不肯回昆明,而且還告訴了吳三桂康熙要提前削藩的事情,然后吳應熊把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秘密帶出了京城。 最后吳應熊和他的小兒子吳世琳都被康熙殺了,而吳三桂死了之后吳世璠就繼位了,最后兵敗身亡,也就是說吳應熊這一脈斷了。 再說吳應麒,吳應麒在吳三桂還在的時候,轉戰了很多地方,吳三桂死了之后,就跟隨侄子吳世璠退守昆明,之后關于這個吳應麒的記載就消失了。史書無任何資料記載吳應麒的情況了。 清廷對吳三桂家族有頭有臉的人是怎么個結局都有記載,但是唯獨這個吳應麒沒有記載。所以現在的馬家寨的人說了,吳應麒消失了那是因為當時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所以就選擇隱居了,當時化名吳啟華到了這個思州龍鰲里隱居,而吳啟華隱居的時間和吳應麒消失的時間差不多的,思州龍鰲就是上面提到的馬家寨。 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陽因病去世。民間對吳三桂的評價比較復雜,有人認為他是個梟雄,也有人認為他是個漢奸。關于吳三桂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一項研究跟他的墓地有關。那么,吳三桂的墓地到底在哪兒呢? 具體位置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岑鞏縣的馬家寨,該地區大約有230戶百姓,總人口約有2000多。雖然他們所在的區域名叫馬家寨,但是當地百姓卻普遍姓吳,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吳三桂的后裔。為何他們會取名馬家寨呢?隱藏300年的秘密,最終被吳三桂的后人揭開,這個小山村后來成了一個旅游景點。 吳三桂的后人表示,他們的先祖慘敗,一路逃到馬家寨的時候,有一個名叫馬寶的軍師功勛卓著,他拼死護送陳圓圓等人,逃到了相對安全的區域。幸存下來的人,為了感激軍師馬寶,將該地的名字改名為馬家寨。改成這個名字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掩人耳目,躲避清朝士兵的后續追殺。 清朝掌權時,馬家寨的人一直不敢承認身份,生怕被人抓去。后來清朝滅亡,他們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來歷。因為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墓地,馬家寨成了一個旅游景點,每年都有大約5萬人前來旅游,能給當地創造500萬元左右的旅游收入。有人因此調侃說,吳三桂雖然已經死了300多年,可他的名氣和歷史事跡,還是給后人提供了許多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