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備藥更重要的是儲備中醫知識,了解更為安全的食療養生和穿戴療法!
當下國人一提到“陽了”,對某蓮花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就像抽煙只抽中華煙,喝酒只喝茅臺酒的某些品牌人士,洗腦成功,煙酒買的是口感與品牌文化,可是藥物講的是對癥與療效,可憐帶入營銷棋局成為任人擺布的棋子,忍受吃錯藥造成的渾身疼痛、暈厥…… 按照目前疫情發展進度,專家預計說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會陸續中招。于是許多人忙著囤各種中西藥,有人亂吃藥防治,結果不少人因為肝腎損害入院,真是無知者無畏,此文應運而生,只因最近了解與解答了許多“陽”友的問題,故而發文綜述。
不要說瘟疫這發于天地間五運六氣之改變,以及人類因果共業造成的戾氣,就算是普通感冒,也需要辨證,《傷寒論》關于感冒的辯證就寫了很多,要看是寒是熱?有痰無痰?有汗無汗?不同地區、男女老幼不同人群表現的癥狀是不同的,所以各地中醫院擬方也不同。
新冠病毒相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異物,特性是寒濕,它進入人體后會誘發啟動人體的免疫系統,人體的溫度會升高,部分會發高燒,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病毒進行博弈,身體會酸痛。此時用錯藥、大量重復用藥很危險。
《藥治通法補遺》說:是藥三分毒。在中醫里面所謂的毒并非是指今天理解的毒性毒品,而是指偏性,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正常頻率。
《黃帝內經》中將藥物分為了大毒、常毒、小毒、無毒等。《素問·五常政大論》中也要求在治病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意思是用最猛且味重的藥,病去十分之六即停藥以此類推。所以,我們吃西藥、中藥方劑寒涼、大熱、泄下類,最好癥狀消失立即停藥,不然副作用很大,一般情況下都是吃幾服藥,千萬不能連續吃幾個月。聽說有人把感冒藥當成保健藥,連續吃了十盒中毒了。
古人的毒藥是一切藥物的總稱,它們曾將毒與藥并列,通常用“毒性”來表達藥物作用的強弱,“大毒”指的是氣味性能最猛烈的藥物,“小毒”則反之。
據文獻記載,已發現能致死的中草藥就達20多種,如有大毒的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驅蛔蟲中藥苦椅子,有毒的息風止痙的中藥蜈蚣等。在中草藥中有一些藥物不僅具有毒性,甚至是劇毒,如:水銀、砒霜、斑蟊、紅砒石等。
有的生藥的毒性還是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等。燕然居士曾經大量服用附子,但是是在方劑中使用,并且先煎一小時,配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只取其熱性,有時還用附子生姜燉羊肉湯,提升免疫力。 有毒性的中草藥用時雖應注意,但對一些常用的中草藥,也仍然要講究劑量,若藥量過大。同樣也會導致副作用。
即使是喝茶也要結合體質與時節,比如胃寒之人喝濃綠茶會導致胃病加重,適合喝紅茶等全發酵茶。
所以,當前防疫,服藥首先要辨證施治,不然就容易中毒,尤其是中西藥一起亂吃、藥性相反的混吃,各種感冒藥集體超量吃,都容易中招,已經有此類新聞報道。
感冒分寒熱虛實證型,每一個證型的用藥是不同的,有人咳嗽,有人發燒,有人流鼻涕,有人胃腸不適,所針對的藥物均有不同,而對于多數人來說是不具備這樣的知識能力去精準合理用藥。
沒有發熱就不要吃退燒藥,酸痛應該吃解表藥,有痰就吃化痰理氣藥,咳嗽就吃止咳藥,中醫的止咳藥不是壓制你的咳嗽,而是讓肺內寒氣發出來從而停止咳嗽,化痰藥的原理也是讓祛濕化痰藥到肺里面把痰濕化掉,從而無痰。
每天都有人來咨詢燕然居士到底吃什么藥比較好?無法正確辯證施治的前提下,推薦比較安全廣譜的中成藥感冒藥,桂枝合劑、小柴胡顆粒、金花顆粒等。
家中無備藥,也不知道吃什么,可以喝一下藥食同源的茶飲:淡鹽水(消毒),陳皮白茶(化痰理氣),金銀花羅漢果茶(上火癥狀),張家界莓茶(清咽利嗓),大蒜水(消毒)……
燕然居士推薦食療法,多吃主食,主食是種子,能量足,可以提升免疫力,一般情況下水果寒涼不宜多吃,身體燥熱可以吃一點蘋果、梨、橙、柚子等。
最近家中常備姜蔥蒜,姜蔥湯面可以驅寒排濕,黃芪紅棗枸杞燉雞可以補氣血,生姜當歸羊肉湯是張仲景推薦的冬季扶陽湯……食療法很多,尤其講究順應四季養生,冬季進補固本培元,未來幾年拼的就是免疫力(正氣)。
最后,燕然居士推薦穿戴療法,安全,簡便,長效,穿戴療法——是穿在身上的“保健師”!可以與食療相互呼應,在人體內部形成一幅真氣太極圖(內證觀察可見),成為正氣屏障,抵御外敵。
北京朋友家里有四個人陽了,唯一她沒有感染,除了本身抵抗力強以外,家中一直艾灸、熏艾草蒼術香,身上帶有防疫香囊、艾灸貼也是因素。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神農氏作為上古時期一個專研藥物性味的醫藥家族,歷時千年,用族人之生命與健康為代價,終成華夏第一部藥物經典《神農本草經》。那時候的人民語言文字不夠普及,知識傳播不夠及時,所以,對于藥物研究不足與經驗傳播不足,造成人們不敢亂吃藥。
古人發現有的香藥聞到就神清氣爽,有些巫醫與僧道還秘傳給信眾,佩戴香藥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們相信帶上了這有好運的香藥,可以芳香避穢、趨利避害,祈福安康。
正如新冠病毒就是一種天地間的戾氣和穢氣、邪氣,需要用艾灸熏香、香囊藥袋來建立人體正氣磁場屏障。 中醫理論認為,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外感戾氣多自口鼻而入。
中藥講究四氣五味,早在漢代《神農本草經》就按照性味歸經進行藥物分類,四氣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佩香配藥需要根據四季與體質進行配伍。
在穿戴療法中,棉麻衣服可以煮藥汁來穿,也可以佩戴藥袋,漢服寬袍大袖更方便裹藥貼藥。
今天我們看見的香囊、艾灸肚兜、暖宮藥灸、護頸帶等都是其中一種應用,是歷時幾千年、數億人有效的一種傳承。
有不少時尚人士使用的可穿戴科技設備,可以測量血壓血糖的,也是古代穿戴療法的一種傳承與發展。
還有一些企業開發出具有防疫功效的口罩,用了一些藥物殺菌抗炎,用中藥粉,也有西藥制劑,均可以起到呼吸道防護屏障作用。可謂與時俱進,古為今用,是當下防疫一大亮點,據說已經賣斷貨。
最后提供幾個經典防疫香囊配方 1、衛健委香囊方 艾葉15g、藿香9g、薄荷9g、佩蘭9g、白芷6g、木香6g、蒼術6g。 2、四川香囊處方 藿香10g 薄荷10g 山奈10g 蒼術10g。 研細末裝布袋中,掛于室內或隨身佩戴,芳香辟穢、解毒、預防疫病。 3、湖南香囊處方 蒼術、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青蒿、藿香、艾葉,各等分。 共研細末后放在布包中。隨包佩帶或放置家中。 4、廣州中醫藥大學香囊方 功效:芳香辟穢,醒脾化濁,開竅通絡。 處方:蒼術20g、川芎15g、白芷15g、艾葉20g、藿香15g、佩蘭15g、薄荷5g、菖蒲15g。 (這是燕然居士戴的特殊口罩,內有香藥,隨時呼吸經過芳香防疫藥物過濾凈化過的空氣,形成屏障)上述藥材粉碎,過40目篩,混勻,用濾紙分裝,或用棉花包裹,一份20g,裝入布袋。 用法:將香囊藥袋放于枕邊、案頭、車上、身上(小劑量放口罩內最好),便于吸入芳香藥氣。
以下是中醫老師赤腳醫生分享的用藥指南,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