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飲馬貝加爾湖畔、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陳湯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些事跡無非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寇可往,吾亦可往”游牧政權并不是打不垮的。漢匈之間經歷了百年戰爭,從最初的“白登山之圍”后漢朝對匈奴納貢和親到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到分裂為五部,匈奴這個民族慢慢消失在中國歷史。大漢帝國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到的呢?采取了什么戰略? ![]() 西漢初期疆域 首先從西漢初期版圖來分析:西漢北部邊境大致走向是遼東-燕山(燕云16州)-呂梁山北部-賀蘭山一帶,此時河套平原不在西漢手中,匈奴的騎兵從河套出發,幾天時間就能沖到長安;山東地區主要是封國,這些諸侯王們無一不想當皇帝;西漢真正掌控的地方主要為關內和伊洛盆地。當時的西漢是外部有匈奴威脅,內部分封國家也不穩,所以西漢對匈奴納貢和親了70年左右,采取守勢。到了漢武帝即位,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大增“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就是當時對當時國家財政的描述。文景之治為漢匈戰爭打下了基礎。 從中國地理上來分析:中原王朝打擊少數民族就必須將河套、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西域掌控到手。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北大門、河套平原是中原王朝前進基地、西域和河西走廊切斷北方游牧政權和青藏高原羌人的聯系,孤立他們,避免被游牧政權包圍;這兩個地方被中原王朝掌握,主動權就在中原王朝這邊,可以對游牧政權進行包圍打擊,被游牧政權掌握,中原王朝也就被游牧政權C型包圍,還失去了養馬場。兩宋就是因為沒有這兩個地方,一直被動挨打。 第一步戰略:奪取漢匈雙方的前哨基地-河套平原;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動員30萬大軍在馬邑圍剿匈奴失敗后決定改變以往戰略,以騎兵對騎兵,不再等著匈奴來,而是主動出擊;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四支騎兵出長城第一次嘗試對匈奴主動進攻,衛青取得龍城大捷,掏了匈奴祭拜祖先的地方。這場戰爭拉開了大漢帝國反攻的序幕。公元前127年,衛青出云中,沿著黃河逆流而上,反向進攻,打敗了白羊王和樓煩王,取得河南之戰的勝果,奪取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置朔方郡。“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片富饒之地正式屬于漢朝,漢孝武帝遷十萬人興筑陰山南麓的長城。取得河套之后,漢朝對匈奴的戰略縱深大大加強,河套由匈奴的前進基地變成漢朝打擊匈奴的前進基地。 ![]() 衛青收復河套 第二部步略:通向西域的唯一途徑、切斷匈奴對漢帝國C型包圍-奪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余里,到達居延澤。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這片祁連山雪水滋潤下富饒的草原-河西走廊,并設置河西四郡。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奪取河西走廊之后,漢王朝基本上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并慢慢對匈奴進行包圍并切斷匈奴對羌人聯系。 ![]() 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與漠北之戰 第三步戰略: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消耗匈奴的戰爭潛力-漠北之戰;公元前119年,漢孝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分別打擊單于庭和左賢王部,并取得大勝,史稱“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翰海”此次戰役之后,匈奴遠遁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匈奴遠遁之后,對西域的控制大大降低。 ![]() C型戰略包圍 第四部戰略:威服西域、掌控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完成對匈奴的戰略包圍;在漢孝武帝開始反擊匈奴之際,就打算聯合大月氏進攻匈奴,可惜等張騫找到大月氏之后,大月氏以及西遷至蔥嶺一帶,不再想復仇了,于是漢朝聯合西域強國烏孫,共同打擊匈奴,匈奴在漢軍和烏孫聯合打擊下,節節敗退;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納入西漢版圖。西漢自此從被匈奴C型包圍變成對匈奴C型戰略包圍;自此,匈奴在漢王朝戰略打擊下,南北分裂,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結束了漢匈百年戰爭。最后匈奴在曹操的打壓下,逐漸消失融合。漢朝還開通了絲綢之路,為漢朝經濟輸血。 ![]() 漢朝打擊匈奴 漢匈百年戰爭,是中國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戰爭的縮影,大漢帝國對匈奴的戰略,基本上被后世王朝采用。這個戰略也是中國地理特征決定的。漢匈戰爭也改變了歐洲的歷史(北匈奴西遷,間接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 (圖片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