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京劇唱腔的 新發展初探 ![]() 張正治 二、新板式(下) 4、〔反西皮〕新板式 ①〔反西皮原板〕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磐石灣》陸長海'望海空”唱段。 這種新板式的特點是旋律寬廣舒展,婉轉起伏,伴奏時隱時現,“一板一眼”形式。它是以〔反西皮〕旋法為基礎,吸收〔二黃〕的部分音調,釆用類似〔西皮寬板〕的結構以及過門帶有固定音型、節奏,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出來的。 京劇《磐石灣》,李崇善飾陸長海,'望海空”唱段 ②〔反西皮導板〕、〔快板〕 這兩種新板式同時出現在《磐石灣〉曾阿婆“面對仇人”唱段。 這兩種新板式是采用〔西皮導板〕、〔快板〕的旋律為基礎,將其下句運用半音轉調法的'工改凡”(變為'以清角為宮),再將其定調降低四度(即將〔西皮〕的G調變為D調),仍用胡琴'6.3”定弦伴奏,加以變化創作出來的。 ③〔反西皮滾板〕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大明魂》張秀姑“一別千恨太愴然”唱段。 這種新板式是吸收〔西皮滾板〕的結構特點,釆用〔反西皮〕的旋法與〔西皮哭頭〕結合一起,加以重新組織,仍用胡琴'6.3”弦伴奏創作出來的。 5、〔四平調〕新板式 ①〔四平調一板兩眼〕 這超新板式出現在《雛鳳凌空》楊排風“秋風颯颯驚夜夢”唱段的后半部分。 這種新板式是以〔四平調〕的旋法為基礎,借鑒歌曲的三拍子節奏與吸收昆曲的部分音調,加以變化創作出來的。 京劇《雛鳳凌空》,李玉芙飾楊排風,“秋風颯颯驚夜夢”唱段 ②〔四平調二六〕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謝瑤環》蘇鸞仙“袁先生英雄世無兩”唱段。 這種新板式是釆用〔四平調原板〕的部分唱腔為基礎,吸收〔西皮快二六〕、〔流水〕與〔二黃原板〕垛字句的節奏,以及部分〔西皮〕、〔二黃〕的旋律結合一起創作出來的。 京劇《謝瑤環》陳媛飾蘇鸞仙,“袁先生英雄世無兩”唱段 ③〔四平調清板〕、〔慢流水〕、〔快板〕 這三種新板式同時出現在《洪湖赤衛隊》韓英“那一年數九寒天北風狂”唱段。 這三種新板式的〔清板〕是吸收地方劇種〔清板〕的伴奏特點(與〔二黃清板〕相同,見前),以〔四平調原板〕的唱腔為基調,吸收〔二黃原板〕、〔西皮流水〕、〔快板)的節奏與旋律糅合在一起創作出來的,〔慢流水〕主要是吸收〔西皮流水〕的節奏和〔西皮快板〕與昆曲的旋律,同部分〔四平調原板〕的唱腔連接在一起創作出來的;〔快板〕則全是吸收〔西皮快板〕的節奏與旋律以及〔西皮導板〕的部分音調創作出來的。 另外,〔四平調流水〕除了用于〔四平調〕綜合板式唱段外,也有單獨成段的。如《西廂記》紅娘“這一封短柬多情致”唱段,則是吸收〔西皮流水〕的節奏和釆用〔四平調原板〕的旋律加以緊縮創作出來的。 李慧芳談京劇《洪湖赤衛隊》 6、〔南梆子〕新板式 ①〔南梆子二六〕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西廂記》紅娘'那一夜俺小姐停下了針繡”唱段。 這種新板式是吸收〔西皮二六〕、〔流水〕和〔二黃慢板〕的節奏,融合〔南梆子〕與〔西皮〕的旋律,加以重新組織創作出來的。 ②〔南梆子緊板〕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賣水》梅英“行行走,走行行”唱段的前半部分。 這種新板式是以〔南梆子原板〕為基礎,將其結構加以緊縮,并吸收〔西皮流水〕與〔二黃原板〕的節奏以及〔西皮原板〕、〔流水〕的旋律,同〔南梆子)的旋律結合一起創作岀來的。 京劇《賣水》耿巧云飾梅英,“行行走,走行行”唱段 ③〔南梆子一板兩眼〕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洪湖赤衛隊》韓英、秋菊“洪湖水喜迎人山河氣壯”對唱的中間部分。 這種新板式是借鑒歌曲三拍子的節奏,吸收〔四平調〕、〔西皮〕的音調,同〔南梆子〕的旋律結合一起,加以重新組織創作出來的。 7、〔高撥子〕新板式 ①〔高撥子慢板〕、〔快二六〕 這兩種新板式同時出現在《于無聲處》劉秀英“滿腹積忿要說盡”唱段的中間部分。 這兩種新板式的〔慢板〕是以〔高撥子原板〕為基調,釆用“減板增眼”的手法,吸收〔二黃〕和〔反二黃〕的〔慢板〕、〔原板〕以及〔西皮流水〕的節奏與旋律等,加以糅合一起創作出來的;〔快二六〕則是完全吸收〔西皮快二六〕、〔流水〕的節奏與旋律,加以變化創作出來的。 ②〔高撥子流水〕 這種新板式先是出現在《五岔口》李紅英、劉志宏“船過五岔放眼望“對唱。以后又出現在《于無聲處》劉秀英的唱段。前者單獨成段,后者用于〔高撥子〕綜合板式唱段之中。這里只談前者。 這種新板式是以〔高撥子〕的旋律為基礎,吸收〔西皮流水〕和〔二黃原板〕的節奏與旋律,以及'〔西皮導板〕的部分音調結合一起創作出來的。 ③〔高撥子快板〕 這種新板式先后出現在《于無聲處》劉秀英和《對花槍》姜桂枝以及《大明魂》張秀姑等劇的〔高撥子〕綜合板式唱段中。這里只談后者。 這種新板式是以〔高撥子〕的旋律為基礎,吸收〔西皮快板〕和〔反二黃原板〕垛字句的節奏與旋律,加以糅合一起創作出來的。 京劇《大明魂》張曼玲飾張秀姑,'秋石去處濃煙滾”唱段 ④〔高撥子吟板〕 這種新板式出現在《大明魂》張秀姑'秋石去處濃煙滾”唱段的中間部分。它與〔反二黃吟板〕的特點完全相同,只是釆用的是(高撥子〕的旋法,用以抒發張秀姑解剖其夫尸體,內心充滿矛盾的情緒。(未完待續)【來源:《戲曲藝術》1990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