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辯證 痛風的中醫治療原則在于泄濁化瘀,調理脾腎。 痛風初期其病因病機常可歸于濕熱濁瘀痹阻經絡,主要以濕熱證多見,初發多實證,熱勢顯著;久病則多虛證,濕邪重而夾瘀。 痛風急性發作期,如果紅腫熱痛明顯,捫之灼熱,屬中醫濕熱痹,治以清熱除濕,活血通絡,可用宣痹湯、四妙散加減。方藥采用防己、杏仁、滑石、薏苡仁、半夏、晚蠶砂、赤小豆、連翹、梔子或黃柏、薏苡仁、蒼術、厚樸。若疼痛較重可加姜黃、海桐皮,土茯苓、萆薢祛濕泄濁,助尿酸排泄。 痛風日久,反復發作,發作時有疼痛,但局部無明顯紅腫、發熱,這時熱邪不明顯,需判斷有無其他實邪,最常見的是濕濁、瘀血。仍可用宣痹湯去梔子、連翹加健脾祛濕,辛溫散濕、活血化瘀通絡之藥以治之。如氣虛者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舌黯脈澀或關節變形瘀滯較重,可合身痛逐瘀湯(秦艽、羌活、桃仁、紅花、川芎、當歸、沒藥、靈脂、地龍、牛膝、香附、甘草),關節腫脹較重可加南星、僵蠶、白芥子等化痰消腫。 蒙木榮教授喜以四妙散為底方: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黃柏苦寒,寒以清熱,苦以燥濕,入腎經;蒼術苦溫,善燥濕醒脾;牛膝補肝腎,引藥下行;薏苡仁利濕清熱作用尤佳,故主治濕熱下注的兩足麻痿腫痛。濕重者可選加土茯苓、蠶沙、車前子、萆?Z等,脾滯者可選加芳香化濕之品蒼術、藿香、佩蘭、白豆蔻,紅腫灼熱者可加忍冬藤、海風藤等,瘀血重者加丹參、地龍、紅花、赤芍活血化瘀。緩解后以基本方加白術、太子參、茯苓補脾胃,加菟絲子、山茱萸、千斤拔、杜仲、續斷補腎,增強脾腎運化之功以防復發,加上合理膳食則療效顯著。 抗痛風中藥分為兩類1用于急性發作,主要是抗炎鎮痛藥如防風羌活獨活伸筋草香附威靈仙絡石藤秦艽徐長卿藁本白花蛇桑寄生青風藤,其中秦艽青風藤防己五加皮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祛風濕藥具有激素樣作用,秋水仙堿是治療急性痛風關節炎的特效藥,山慈菇百合也含有秋水仙堿,但是含量低,不易取效2用于急性發作間期或慢性期,抑制尿酸合成以及促進尿酸排出中藥(通過大小便排出)如秦皮車前子土茯苓蒼術大黃。 加減法1關節痛加徐長卿元胡地龍紅花2關節結節加白芥子來服子膽星半夏僵蟲3關節畸形結節質硬加山甲僵蟲蜂房4尿結石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白芍甘草5濕熱痹加蒼術黃柏青風藤忍冬藤白花蛇舌草6寒濕痹加蒼術白術桂枝芍藥澤瀉萆懈甘草防風7瘀血痹加丹參徐長卿紅花坤草雞血藤鬼劍羽水蛭郁金元胡姜黃8脾胃虛弱加雞內金麥芽9便秘加大黃決明子10尿蛋白加白術黑大豆玉米須11血尿加仙鶴草三七土茯苓槐花女貞子旱蓮草12慢性腎功能衰竭加大黃丹參蟲草黃芪絞股藍人參三七坤草附子13高血壓:清熱降壓用生石膏大黃黃柏金銀花;祛風濕利尿降壓用防己稀莧草青風藤獨活徐長卿秦皮澤瀉瞿麥扁蓄半邊蓮蒼術白術;王肝腎降壓:桑寄生黃精枸杞子女貞子紅景天仙靈脾肉蓯蓉地黃;補益氣血降壓用黃芪絞股藍雞血藤14高血脂:山楂大黃丹參當歸蟲草枸杞子黃芪姜黃絞股藍決明子女貞子三七水蛭茵陳澤瀉徐長卿骨碎補玉竹紅花柴胡桑寄生半夏薤白雞血藤槐花15高血糖用大黃丹參蟲草地黃防己黃芪三七薏仁鬼劍羽16冠心病用黃精玉竹瓜樓薤白半夏。 對于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成方應列為首選。本病常見的濕熱蘊結型、寒濕凝滯型、痰濁瘀阻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等證型,分別施用四妙丸合當歸拈痛湯、桂枝附子湯合桃紅飲、消痰湯合丹參飲、附子湯合補陽還五湯、知柏地黃丸合活絡效靈丹等成方加減,大多能迅速緩解臨床癥狀,部分治愈 二、內服方 1、痛風I湯 【藥物組成】:土茯苓、薏苡仁各30g、赤芍、澤瀉、萆薢各15g、虎杖、蒲公英各20g,山慈姑、黃柏各12g、川牛膝18g,防己9g,水蛭6g。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10d為一療程。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涼血通絡。主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臨床療效】:運用本方治療30例,其中治愈(關節腫痛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血尿酸值下降至正常,且隨訪1年內無復發)9例;顯效(關節腫痛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血尿酸值下降接近正常)12例;有效(關節腫痛明顯減輕,血尿酸值下降,但癥狀有反復)7例;無效(治療前后關節癥狀及血尿酸無明顯改善)2例。總有效率為93.33%。 2、痛風飲 【藥物組成】:虎杖、燈籠草、掉毛草、九子連環草、蒼術、牛膝各15g,土茯苓、萆薢各20g,薏苡仁30g,甘草6g。 加減變化: 熱甚者加大虎杖用量,并加黃柏、知母;濕盛者加大萆薢、蒼術用量,并加防己;腫盛者加大燈籠草、九子連環草用量;痛甚者加七葉蓮;腹脹、納差加馬蹄香、苦參。 【治療方法】:先將諸藥用冷水浸泡30min后加水至300ml,煎沸30min后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煎沸30min后取汁150ml,兩煎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10d為一療程,服藥時忌飲茶。 【功效主治】:清熱除濕,祛風通絡。主治痛風。 【臨床療效】:運用本方加減治療痛風40例,結果痊愈(諸癥消失、關節活動靈活、血尿酸正常)30例,顯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2%。 3、痛風寧 【藥物組成】:蒼術、黃柏、防己、當歸、車前子、木瓜各10g,銀花、玄胡、滑石各20g,赤芍15g、土茯苓、忍冬藤、薏苡仁各30g,炙乳香、甘草各6g。 加減變化: 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加生石膏60g,知母15g,三棱、莪術各10g;并發腎臟尿酸結石加金錢草30g,海金砂、石韋各10g。 【治療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局部用重樓大黃湯(重樓100g、大黃50g、芒硝120g等)水煎外洗痛處。西藥內服秋水仙堿片,每日一次。治療期間禁食高嘌呤食物,禁酒,注意臥床休息,多飲開水,以1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主治】:祛風通絡,清熱利濕。主治痛風。 【臨床療效】:本組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病程1~5年。年齡39~83歲。35例病人均有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病史、急性間歇發作的關節疼痛、高尿酸血癥。經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癥狀體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圍內為痊愈,有26例(74%);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血尿酸下降并接近正常為好轉,有7例(20%);無效2例(6%)。總有效率為94%。 4、痛風Ⅱ湯 【藥物組成】:黨參、獨活各15g、薏米30g、蒼術12g、黃柏、當歸、澤瀉各10g,威靈仙、云苓各20g,桂枝9g。 加減變化: 痛甚者加元胡15g,制川烏、細辛各10g;尿路結石者加金錢草30g,貓爪草20g;挾瘀血者加丹參30g,赤芍15g.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至200ml,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祛濕,泄濁通絡。主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臨床療效】:本組48例均為住院的男性病人,治療時間最長者16d。最短者3d,平均6d。結果:臨床緩解(關節腫痛消失,血尿酸恢復正常,納差、乏力、苔濁膩消除)13例;好轉(諸癥較服藥前減輕)29例;無效(服藥后諸癥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為90.2%。 【處方 1】 桑枝、忍冬藤各 35g,牛膝、黃柏各 15g,薏苡仁25g,白術、菖蒲、川萆薢、車前子(包)各 12g,甘草 6g。水煎 3 次后合并藥液,3 次口服,每日 1 劑。治療25例,痊愈18例;顯效5例;有效 2例。
【處方 3】 生黃芪、丹參、秦艽各25g,生地黃、虎杖、桑寄生、木瓜、威靈仙各20g,山茱萸、益母草、五加皮、茯苓、澤瀉各15g,生甘草8g。水煎 3 次后合并藥液,3次口服,每日1劑。治療21例,經用藥3個療程后,其中治愈 18 例,好轉 3 例。一般服藥 3 ~ 5 劑即可見效。 【處方 4】 黨參、豬苓、茯苓、生地、枸杞子、懷山藥、杜仲、牛膝各 20g,蒼術、車前子、白術各 15g,薏苡仁 30g,肉桂 8g。每日 1 劑,水煎服。治療63 例,總有效率 98.01% 。 【處方 5】 生地、連翹、土牛膝、紫荊皮、丹參各 15g,石斛30g,葛根、制大黃各 10g。每日 1 劑,水煎服。用秋水仙堿片 1mg,每日3次口服。并用痛風膏(含紫荊皮、生大黃等量,研細末,綠茶浸24 小時,加白凡士林調勻)外敷患處,紙夾板固定,每日換藥 1次,10 日為 1 個療程。治療痛風性關節炎 60 例,總有效率為 96.67% 。 6、痛風: 虎杖、樟腦、凡士林,按100:16:280比例,先將虎杖研末過篩,樟腦用適量50%乙醇溶化后倒入虎杖粉中,凡士林溶化后倒入,攪拌均勻。將藥膏涂于敷料上2-3mm厚,敷貼患處,隔天1次。謝東升用上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50例,治愈44例,顯效5例,有效1例 中焦宣痹湯合四妙散加味 防己15g 蠶砂20g 焦山梔10g 連翹15g 杏仁15g 薏苡仁30g 滑石30g 通草6g 法半夏15g 赤小豆20g 黃柏10g 川牛膝20g 土茯苓30g 萆薢15g 石膏30g 忍冬藤20g 姜黃10g 海桐皮10g 3付。1日1付,水煎服。 患者服用1付后腫痛即消失大半,3付后則腫痛基本消失,僅輕微不適僵硬感。 后以此方去梔子、石膏、姜黃、海桐皮、忍冬藤,減少防己、黃柏用量續服半月,舌質正常干凈,患者未繼續服藥調理,停藥后一月后復查尿酸380μmol/L。 痛風的專病方 痛風病的辯證論治雖然不難,但對于初學者記憶掌握也較為復雜,筆者最初治療此病時也有從山東名醫劉啟廷擬定的痛風專病方開始加減用之,配合對患者進行生活飲食的指導,雖不及辯證施治精準用方之療效迅捷,但短期長期療效也尚可,故在此分享劉老所擬定的利濕泄濁散瘀湯,其組方較為精妙全面,值得參考學習。 方藥組成:茯苓30克,桂枝15克,蒼術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萆薛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防己15克,黃柏10克,桃仁15克,紅花10克,半夏15克,陳皮15克,生姜3片為引。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煮25~30分鐘,取二汁,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藥渣溫浴患處。 功用:健脾益氣,溫陽化濕,泄濁散瘀。 方解: 方用茯苓益脾培土、淡滲利濕,桂枝甘溫助陽,化氣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陽除濕,桂枝得茯苓不發表而專注化氣行水;蒼術、薏苡仁健脾燥濕,滲濕除痹;土茯苓、萆薢解毒除濕,疏利關節,分清泌濁;羌活、獨活疏風散寒,除濕通痹,活絡止痛;防己、黃柏清利濕熱,消腫止痛;桃仁、紅花活血通絡,化瘀散結;半夏、陳皮、生姜燥濕,理氣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利濕祛濁、解毒散瘀、通絡除痹之功。藥渣再煎外敷熏洗,以內服與外浴治療相結合,3~5劑即可緩解疼痛。 加減運用: 形體肥胖者,加澤瀉、檳榔以增加利水滲濕、行氣化滯之功;形體虛胖浮腫者,加黃芪、冬瓜皮、生姜皮以益氣補虛、利濕消腫;大便干結者,加大黃以通腑泄濁,而且大黃的瀉下和利尿作用,能幫助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風患者應保持大便通暢;下肢膝關節腫痛者,加木瓜、牛膝以化濕通絡,引藥下行;關節紅腫者,加生石膏、梔子、連翹以清熱通絡,利濕消腫;關節漫腫痛甚者,加白芥子以溫化寒濕,滌痰利氣,通絡止痛;關節劇痛者,加全蝎、蜈蚣以開瘀定痛;關節腔及泌尿系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以化石通淋;伴見頭暈昏沉者,加石菖蒲、荷葉、薄荷以疏肝解郁,開竅醒神 三、外用方 1、 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乳香、細辛、麝香、蟾蜍、延胡索等。制成樂爾膏貼荊,每塊膏藥直徑6cm,含生藥2,8g。每次用l~3塊,每48小時更換1次。 6天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經治60例,臨床控制46例,顯效9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
4、獨活、蒼術、黃柏、丹皮、澤瀉各15g,白芷、郁金、大黃、牛膝各25g,板藍根30g。制成浸膏,用3層無菌紗布浸潰成敷貼,每貼含生藥10g,外貼患處,繃帶包扎,1日1次,7天為1個療程。經治168倒,痊愈101例,顯效46例,有效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8.21%。 5、蒲公英500g,土鱉蟲200g,蘇木loOg,大黃220g,澤瀉、當歸、劉寄奴各250g,蒲黃、三七、沒藥各200g、老鸛草各300g,五靈脂650g。上藥烘干研末,過80目篩,裝瓶備用。以梅花針重叩患處出血,行拔罐使出血5~20ml,約lOmin后取罐。取消淤散適量,用蜂蜜、陳醋調糊,敷患處,紗布包扎固定,并適時以陳醋濕潤敷藥,隔日治療1次。經治220例,全部近期治愈。其中1次治愈70例.2次治愈96例,三次治愈32例,4次治愈22例。 6、澤蘭、赤芍、姜黃各200g,大黃、梔子、黃柏各150g,生地、生南墾、玄參各lOOg,白花蛇lOg。共研細末,過60目篩,以飴糖、蒸餾水、凡士林共制為膏。用時敷患處,上蓋棉墊,膠布固定.2天1換。并服煎劑箭風湯1日l劑。經治17例,痊愈9例,顯教6例,無效2例。 7、野蒿、蛇含、桔梗、防風、川芎、川椒、羌活、大黃、細辛、當歸各60g,烏頭、升麻、附子各30g,巴豆30枚。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另取生姜汁、大蒜汁、醋各500nil.煎濃縮液600~700ml,加上藥末調為糊狀,置消毒敷料上,厚約0.5cm,外敷患處,膠布固定,1日1次,30天為1個療程。同時服海桐皮散D經治31例,愈9倒,好轉22例。 8、①金黃散(成藥,散劑),②湯劑。內服湯劑,茶水調金黃散外敷患處.10天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經治30例,治愈率73.2%,總有效率96.7%。另報道經治108例,治愈率76%,總有效率97,22%。 金黃散外敷 黃柏、姜黃、大黃、蠶砂各25克,天花粉50克,制南星、炒蒼術、姜厚樸、陳皮、甘草各10克,共研細末混勻。具體用法是:每次取20克藥粉,用熱水調糊局部外敷。 此方可清熱解毒、祛濕消腫、活血止痛,對于痛風急性發作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