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肉案子 煙火中守望回家的游子 終于能回家過年啦!恨不得把所有的好吃的都塞進行李箱里——帶著土味野趣的山貨、散發咸濕氣息的海鮮;本地特色的原生特產,有異域風尚的進口好物。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貨食材,豐富了我們的餐桌,讓我們的味覺有了更多選擇。行李箱沉甸甸的,年夜飯食材的喧囂,肯定比人還要熱鬧。想到這里,我的漫漫歸鄉路,走出了一幅中國新年貨地圖。
我國地形豐富多樣,東部平原開闊;西部山區面積廣大;南部以丘陵山地居多;北部以高原為主。多樣的地形為人們提供了海陸生鮮等多樣的食材。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大陸地區季風氣候顯著,但復雜的地形又讓局部氣候各具特征,人們就地取材,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飲食習慣。 
但是生鮮物流技術的發展,則打破了這個自然規律。如今,在北京的餐桌上也能吃到廣西荔浦芋頭;甘肅人的客廳里也擺放著湖北秭歸臍橙;高端的法國餐館也出現了山東乳山生蠔的身影。 中國人的新年美食有無數種打開方式,山海之鮮也有無數種味覺拼圖。 安徽,憑什么承包了中國人的“嘎嘣脆”? 中國人的春節茶幾上,少不了堅果的身影。花生、瓜子、山核桃……“嘎嘣脆”里暢敘新年愿景。隨手拆開堅果包裝,這袋是“恰恰”的,那袋是“真心”的,再打開一袋,是“三只松鼠”的。你可能沒注意到的是,這些品牌都來自安徽! 
安徽自古就有堅果炒貨的歷史傳統。南唐以來,皖東南地區漸成商貿集鎮,各地商旅聚集于此,民間炒貨經濟也由此孕育。 這是因為安徽地處于中國南北方的過渡之處,氣候上的南北過渡特征十分明顯,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平原崗地兼備,具有適于各色堅果的生長環境,寧國山核桃、烏沙小花生、含山紅瓜子、旌德香榧、廣德板栗……大自然讓安徽自帶了“嘎嘣脆”屬性。 除了原產地優勢,安徽的堅果加工也起步較早。近代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開埠,安徽的商業貿易空前繁榮。早在上個世紀初,安徽的大街小巷就遍布炒貨作坊,其中鼎鼎大名的蕪湖“潘順祥號”炒貨店,是馮玉祥親手題字呢。 
詞典里對“炒貨”的定義是:“植物果實經過晾曬、烘干、油炸等加工方法制成的供人們閑暇時食用的一類休閑食品。具體細分,則有瓜子、花生、核桃、蠶豆、栗子,乃至豆類等。徽派炒貨又有其自身特色—— 蜂蜜炒板栗是徽派一絕;安徽的炒花生入口甜酥盈齒;而徽派炒蠶豆更是萬物皆可“包裹”,蟹黃、香辣、五香,都是“豆豆戰衣”。說來安徽炒貨好吃,與工藝不無關系,不上火、不沾手的香料水煮瓜子工藝,就是安徽人發明的;而安徽近代開埠時間早,南北中西香料云集,更是開風氣之先,安徽的堅果工藝實驗,香脆了中國人的新年。 
預制菜的“江湖煙火” 囤貨熱潮中火出圈的預制菜,是新年餐桌上的新晉“網紅”。中國的預制菜江湖版圖上,有很多門派。山東的諸城,廣東的湛江、順德、珠海,福建的福州馬尾、廈門等城市掀起了預制菜的“武林爭鋒”,好不熱鬧。 這些預制菜的產業城市,將八大菜系1200個菜品,都打包進各自的“武林秘籍”:粵菜里的花膠雞、淮揚菜里的獅子頭、魯菜里的糖醋里脊、川菜里的魚香肉絲、陜菜里的水盆羊肉……就連閩菜“頭牌”佛跳墻,也搭上了“快車道”,掀起預制菜的“輕奢風”。 
作為“閩菜之首”的佛跳墻,兼具山海之鮮,材料多樣,薈萃了30多種食材“美美與共”。據說,源自“閩菜第一手”、創自1865年的福州老店“三友齋”名廚鄭春的發明,某天,鄭春發端出了一壇名為“福壽全”的佳饌,鮑魚、刺參、魚肚、花菇、瑤柱……經雞湯煨制,香驚四座。有文人隨口吟出“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此后這道菜便被稱為“佛跳墻”。 作為文學界資深吃貨的梁實秋,當年對佛跳墻也連連打call:“那東西說來真罪過,全是葷的,又是豬腳,又是雞,又是海參、蹄筋,鈍成一大鍋,香得連佛都跳墻去偷吃了,不過佛都跳墻,我也一直躍躍欲試。” 
百年來,佛跳墻已成為散發濃濃年味的閩地鄉愁,如今,經過預制菜無菌封裝技術的加持,從堂會宴席飛入尋常百姓家,也慰藉了在外閩地游子的懷鄉情切。 中國海鮮的“南北交響” 提到新年餐桌上的海鮮,很多人會想到南方,甚至有人只知南而不知北。實際上,國人的海鮮狂歡,并非只屬于南方,北方的沿海地區實力同樣雄厚,北方海鮮也毫不遜色。從遼寧丹東,到廣西防城港,約1.8萬公里的陸地海岸線從北方延伸至南方。 
2021年,我國海鮮產量3200多萬噸,占世界海產的近1/3。南北聯手,共同打造了我國海產大國的地位。從北到南,我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無縫銜接,成為我國海鮮的廣闊產地。 海域環境的差異,影響著南北方海鮮產業的各自發展。北方更加依賴人工養殖,在海上“種”出了一個個海鮮大市,我國“海鮮養殖第一城”青島,與“海鮮產量第一城”威海,均位于北方。而南方則以海洋捕撈為主,在我國四大海域中,東海的海洋捕撈總產量占比最大,傳統的海鮮大省福建、廣東一直是南方海鮮大佬。 
大連海參以5萬多噸的年產,占據全國海參產量的40%。北方沿海省份河北省,貢獻了全國70%的海灣扇貝。山東的乳山生蠔,則能讓全國甚至世界都掀起了“蠔門盛宴”。 在乳山西起乳山口、東至浪暖口的約186公里岸線上,擁有50萬畝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養殖海區,這里擁有優質的水域和豐富的餌料。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乳山成為“中國牡蠣之鄉”,這里的生蠔擁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 
乳山生蠔以其優良品質和豐富營養,被稱為“海中牛奶”。小時候,語文課本里《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生蠔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乳山生蠔也進軍法國餐飲市場,與貝隆銅蠔、吉娜朵生蠔分庭抗禮,中國人的年味,香飄海外!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口味殊異,在物流不發達的古代,大山大河也成為橫亙在人們味覺地圖上的天塹,很長時間,南北方人的口味并不相通。 世界上最早的冷鏈運輸大約起源自明代,有人六月天快遞鰣魚,經三千里路到長安,魚身還“帶雪寒”,這大概是最早的冷藏技術。直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時期,人們還停留在南方吃米,北方吃面與雜糧的食俗“鴻溝”里。時間阻擋不了人們追求年味進步的“車輪滾滾”,而地理也限制不了年味的綻放一方。海運、陸運物流技術的發展、東西方貿易交流的升級,都促進了新年食俗的變化。 
北緯27度附近的云南羅平小黃姜,在國內調理著各色年菜的風味,起著“將佐”的作用,在國外卻轉換角色“大殺四方”。我們喝的姜汁可樂等碳酸飲料中,能嘗出它的味道;在糖漿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在烈性酒的防腐中也能顯示出它的神通。 小黃姜是云南羅平縣的傳統出口產品,上市五十年代便馳銷海外。云南羅平縣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有適宜小黃姜生長的溫暖濕潤條件。羅平縣的小黃姜種植面積原來僅為40多萬公頃,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又建設了3萬畝小黃姜種植基地,小黃姜種植面積成倍增加。也讓全球華人的年味更加火辣熱烈。 
以小黃姜為代表的中國調料,掀起了年味出海的“走出去”風潮,而海鮮品類的“引進來”,也豐富了中國人的年味。 被蟹黃噎住是什么感覺?來自愛爾蘭的“膏蟹之王——面包蟹超乎你的想象,它的蟹膏能封滿整個蟹蓋,足足有普通大閘蟹的三倍之多,吃的方式也十分豪橫,直接用勺子?(kuǎi)就可大快朵頤,縱使簡單的清蒸,也能讓食客食指大動,直呼過癮。 
喜慶的橙紅顏色,晶瑩的玉質肌理,白色脂肪層與紅肉相間的紋理,就像來自大西洋的漣漪,吃上一口,在口腔中久久擴散不絕。挪威三文魚作為中國餐桌上的新年硬菜,給年夜平添了一抹異域色彩。三文魚煎餃、三文魚涮肉卷,這些創意菜式,無疑也是異域年味的“本土化改造”。 小時候,在物質并不豐裕的年代,每到除夕之夜,孩子都期待著年菜上桌的那一刻。大人門總會像變魔術一樣,端上很多平時不常吃到的食材。我總會想象著餐桌就是一幅地圖,每一盤菜都代表一座城市或是一個國家。大人們觥籌交錯的暢敘年景聲,就是這幅地圖的背景音。我會想象筷子如拿著長矛的堂吉訶德,在年菜地圖上開啟一場味覺冒險。 
上大學時,離家幾千里。在那個快遞物流蔚然初興的年代,每寒假回家前,總是大包小包的把所在城市的地域物產美食,作為年貨“先遣隊”,提前向家人預告我歸鄉的消息,拼多多就是最知我心的那個“小暖寶”,收藏著我的味覺秘密。 
工作后,也像很多在外打拼的“都市異鄉人”一樣,那難忘的三年阻隔了漫漫歸鄉路,斗室里獨對凄冷煙火時,也不時翻閱著記憶中的年味,和家人在視頻中聊解相思之愁。年味因不完整而尤顯珍貴。 今年,終于可以回家過年了,和無數踏上歸程的游子一樣,在恢復人間煙火氣的冬夜踏上歸程。我又再一次打開手機,點開拼多多的小小紅心,滑動著里面的廣西荔浦芋頭、湖北秭歸臍橙、云南小黃姜、山東乳山生蠔、安徽炒貨;挑選著美國開心果、智利車厘子、挪威北極鱈、愛爾蘭面包蟹、阿根廷紅蝦……這些來自海山至味的年貨,讓拼多多“春節不打烊”,再次充當我的歸鄉“先遣隊”…… 
文 | 鹿鳴谷、董大、ZXZ 文字編輯 | 冰凌渡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文章首圖 | 城市穿梭客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