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聯亦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春聯的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在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這已經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種民俗活動了,據此,2006年,中國國務院把對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聯習俗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社會價值,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
寫春聯,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創作,另一方面是書寫。
春聯創作首先是聯,春聯也要符合對聯格律,要求規范,無失替、失對、無合掌、亂腳、不規則重字等硬傷。譬如:“歲歲”對“年年”,就是合掌之病。譬如“九州迎社火;百載圓一夢。”上下聯最后一個字都是仄聲,違背了對聯上仄下平的規律,即為亂腳之病。另外,“社火”對“一夢”對仗不工,且有失對之病;“百載圓一夢”沒有平仄交替,又有“失替”之病。春聯創作其次是春。春聯姓春,創作的內容要有節日祥和的氣氛。大抵少不了喜慶、祝福、回顧、展望等必須的元素,講究寓意吉祥。所以春聯里不能有不吉祥的詞匯,譬如:“災禍”“疾病”“癘疾”等。又譬如:“死、亡、滅”這樣的字眼,即使同音字最好也不要出現,那怕這些詞語用在否定的語境中,也是不妥的。最后,創作春聯的字數不宜雙數。因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雙數為“陰”,是不吉利不喜慶的,而單數為“陽”,是積極向上的。譬如:“陽春有腳;樂歲無聲。”一聯就是雙數春聯,若貼在大門上,易招陰氣。至于春聯書寫,也是頗有講究的。春聯必須毛筆、黑墨、朱紅紙手寫,古時金色只用于廟宇,祭祀。毛筆猶如鐘馗掌劍,黑墨驅邪,朱紅鎮惡集瑞。印刷品春聯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很多印刷品春聯都不是專業對聯高手所做,毛病百出,貼在大門上也不吉利。另外,書寫春聯一定要遵循傳統,橫批一定要從右至左。上聯書于右,下聯書于左。不可顛倒。對聯是屬于豎寫系統,所以對聯的書寫與張貼自古至今都只有一種寫法和貼法,那就是從右至左。印刷品春聯有不少從左至右的的橫批,所以也產生了貼春聯也可以依據橫批的方向來張貼上下聯的說法,這是錯上加錯,不可聽取。貼在大門上不吉利,不吉利,不吉利。 專家提醒:寫春聯時一定要用濃墨,給人大氣、莊重、熱烈的感覺。寫大字時,如果墨太干,容易出現枯筆的情況,于春節的氣氛不合。可以在墨汁里適量添加洗衣液或洗衣粉,可以增加潤滑度,使書寫更順暢,字也干得快。貼春聯,看似簡單,其實也有很多門道,也有很多文化傳統方面的講究。貼春聯第一件事,就要辨別上下聯。春聯的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這是按照對聯“仄起平收”的基本規則,也是基于傳統豎向排版的習慣而定的。但如何辨別呢?最為準確的辦法就是根據對聯最后一個字的聲調的平仄來區分。上聯的最后一個字是仄聲(發音短暫和急促),下聯的最后一個字為平聲(發音悠長而平和)。區分出上下聯后,就可以貼春聯了。傳統的方法是,門正面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正確貼春聯的位置法是,以門的橫面往下十厘米左右貼上下聯,橫批貼門頂中間。春聯一般貼門柱、大門、窗戶、客廳中堂為主,適合貼在一些干凈、明亮的地方,最忌貼一些雜物多、陰暗的地方上。譬如廁所、豬樓、雞圈等地方就不宜貼春聯了。另外,貼對聯要選擇吉時。在臘月十二月二十九除夕當天,是己未日。當天貼對聯的有利吉時:午時、未時、申時最吉。應該要避免巳時,即要避開早上九點到十一點間貼,因為形成三刑,別的時辰,如辰時也比較穩妥。南北向的房子或戶型最好用午時,而東西向的戶型最好用未時等。最佳的也是先從旺的方位開始貼起,或先從大門開始貼起。
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春聯是天上的神仙,自貼上春聯的那刻起,神仙就會降臨這戶人家,當撕破春聯時,神仙就功德圓滿,回天庭去向玉帝稟告這家情況。因此,最好不要在舊春聯上貼新春聯,要將舊春聯撕破,才能讓舊的天神飛升,新的天神來臨。這也代表了除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