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有三個特別的標志,那就是爆竹、春聯和年畫。如今,爆竹基本被禁,春聯若有若無,年畫則完全絕跡了。小編不辭辛苦,從網上搜羅了一部分70年代的年畫,放在下面,慰解大家的懷舊之情。
以前很多年畫,其實都是專業的畫家創作出來的,藝術水準頗高。而且那時候的題材,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和勞動相關的,是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所以看上去特別有力量感和真實感。除了特定時代的濃重的意識形態印記之外,那時的年畫,主題鮮明,色彩紅艷,無論男女,無論哪種勞作,總是散發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氣。經過漫長時光的浸染,現在看上去都是滿滿的回憶。 1、1974年發行的《咱隊的好獵手》年畫,作者:劉長恩。
2、1978年發行的《紅梅贊》年畫,作者:謝慕蓮,李慕白,金雪塵。
3、1976年出版的《班班組組都超產》,作者:辛克勝,陳明。
4、1976年出版的《人歡魚躍》年畫,作者:宋仁賢。
5、1971年發行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年畫,作者:凃前明
6、1978年出版的《飛雪迎春》年畫,作者是黃鸝,一大隊履帶拖拉機正在作業,女司機們提著油壺準備灌著柴油。
7、1973年出版的《我和輪胎比高低》年畫,作者是范振家,小學生們在參觀重載貨車,一個男孩正在與輪胎比誰高。
8、1974年出版的《光榮人家春更濃》年畫,作者是張伯媛,在一個烈軍屬之家,老師領著孩子們,帶著鑼鼓和鐮刀,來幫老大娘干活。
9、70年代出版的《新隊長》年畫,作者是楊建侯,隊里正在開大會,一位女隊長剛剛上任,社員們紛紛鼓掌歡迎。
10、1976年出版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年畫,作者是趙宏本。
11、1975年出版的《紅色園地》年畫,作者是白逸如,在一處小學校內,孩子們互相配合在板報墻上貼著標語,其中貼在墻上的標語是“發揚反潮流革命精神”,地上一個女孩剛剛寫完另一句:“爭當教育革命促進派”。
12、1977年出版的《健康成長》年畫,作者是黃恩濤,在一個公社的大隊合作醫療站,赤腳醫生正在給村里的孩子們檢查身體。
13、70年代出版的《育紅渠》年畫,作者是張冠哲,人們敲鑼打鼓,慶祝重要的水利工程育紅渠的勝利竣工。
14、1973年出版的《寄信母校報豐收》年畫,作者是王振羽,城市的知識青年,來到農村后,積極參與農業生產,他們將豐收的喜悅以寫信方式告知母校。
15、1977年出版的《集體戶的除夕之夜》年畫,作者是夏振萍,一群知識青年居住在一起的集體戶內,除夕之夜,人們喜笑顏開,過著充實而熱鬧的新年。
16、1972年出版的《工農話豐年》年畫,作者是羅竺峯,廣袤的田園中,青苗在風中如同綠色的海洋,一位女農技師正在幫一位女社員修好抽水機,清冽的河水噴涌而出。
17、1979年出版的《荷塘初夏》年畫,作者是張曉暉,蘆葦蕩中,水面清澈,兩個年輕的農村女子,劃著紅木船,趕著一群白鵝而來,站在船尾的女孩開心的模樣,洋溢著青春氣息。
18、1975年出版的《歡送代表到北京》年畫,作者是化金蓮,草原上,被選上的一位牧民女代表準備去北京開會,大家都趕過來歡送她。
19、1973年出版的《農奴女兒上大學》年畫,作者是潘世勛、蔣采萍,翻身解放的農奴們,在新中國長大的孩子,已經能上大學,這是藏族牧民們歡送她的場景。
20、1970年代出版的《隊隊有余》年畫,作者是駱福慶 ,一處荷塘里,社員們駕駛著小船,將魚食投到水中,成群的大鯉魚隨之而來,碧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大紅的鯉魚、鮮艷的衣服,畫家以濃烈的色彩,展現了年年有余的喜悅場景。
21、1976年出版的《雪夜春風》年畫,作者是陸一飛、張桂銘、徐志文 ,在供銷社里,戶外是大雪紛飛,里面確實人頭攢動,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哪怕到了晚上,也是開門營業。
23、1972年出版的《送代表》年畫,作者是胡鉅湛,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員們,選出了自己的代表,到北京參會,鄉親們載歌載舞,歡送著胸戴大紅花的青年女代表。
24、1979年出版的《雙喜》年畫,作者是步萬方,韓祖音,郝之輝,兩側的氣球懸掛著標語,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著四害被掃除,中間的喜字寓意著新的時期已經到來。
25、1971年出版的《軍民一家喜慶豐收》年畫,作者是徐震時,在豐收的季節,曬谷場上,解放軍戰士和社員們一起,通力合作,將谷物打包歸倉,大家喜笑顏開,盡展軍民魚水之情。
26、1976年出版的《處處有親人》年畫,作者是于萬強,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一位老大娘剛剛上車,旁邊的一位解放軍戰士就拉著她的手,準備讓座,后方還有一個男子也在招呼著。
27、1976年出版的《喜迎新戰友》年畫,作者是武立明、黃金聲,在廣闊的農村天地中,山坡的梯田層層疊疊,種植的農作物一片青綠,趕馬的大爺,載著從城市里來的知識青年,抓著馬鞭的女子正在向新戰友們介紹情況。
28、1970年代出版的《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年畫,作者是杜玉曦,一個大家庭里,新年將至,全家老少圍在一起,看著剛剛貼好的年畫,那是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講話的場景。
29、1978年出版的《豐收年》年畫,作者是張恩杰,在海濱的道路上,一位女司機駕駛著紅色的拖拉機,三位年輕的女社員站在裝滿漁獲的拖斗里,兩側的麥田翻起了金黃色的麥浪,海鷗飛翔在藍色的海面上,這是一個豐收的年景。
30、1975年出版的《上黨課》年畫,作者是劉知貴,這幅戶縣農民畫,表現了隊部里的一場黨課,主講人坐在炕頭,旁邊的桌子上支起了小黑板,上面寫著:“路線問題必須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的內容,群眾們認真聽著記著。
31、1975年出版的《公社魚塘》年畫,作者是董正誼,這是著名的戶縣農民畫,在公社的魚塘里,社員們相互協作,拉起了一張大網,魚兒成群結隊被網團團拉住,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32、1974年出版的《敢教日月換新天》年畫,作者是北京市農林局、水利局工人業務美術創作組,在治理海河的工地上,紅旗招展,參加建設的隊伍浩浩蕩蕩,漫天的紅潮,見證了那個時代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
33、1975年出版的《淀上新社員》年畫,作者是辛鶴江,這幅組畫表現了白洋淀上的新社員風采,從左至右分別為《田邊講課》的男老師、《雨后初虹》的女赤腳醫生、《漁歌陣陣》的漁民、《喜報豐收》的女知青。
34、1975年出版的《喜迎豐收》年畫,作者是古月,公社的糧倉里,社員們正在給一座座糧囤覆蓋著秸稈,倉壁的標語正在刷制,依稀可見廣積糧的字樣,站在高處的女社員放開嗓子往遠處喊著。
35、1979年出版的《哈密瓜豐收》年畫,作者是忻禮良、忻鴻祥,在哈密瓜豐收的時刻,瓜田里,一位可愛的小姑娘,抱著橢圓的大瓜,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36、1974年出版的《春滿大地》年畫,作者是吳云華,在春風吹拂的時節,廣袤的農村里,社員們發揮集體的力量,在剛剛耕作過的土地上,播撒著糧食的種子,喜笑顏開的臉上,是對秋天收獲的滿滿希望。
37、1977年出版的《從小就把根扎正》年畫,作者是馬亞利,學校的老師帶著一群少先隊員,來到了農村,一位老社員正在教孩子們挖土種樹,告訴他們樹木要想成材,必須把根扎正。
38、1970年出版的《智取威虎山》年畫,這是樣板戲的攝影年畫,打入敵人內部的楊子榮,正在林海雪原里,踏馬飛奔。
39、1979年出版的《虎》年畫,作者是劉繼卣,一只斑斕皮紋的老虎,虎眼露著精光,躡著虎爪,正在靠近著獵物。
40、1975年出版的《大隊鴨群》年畫,作者是李振華,在池塘里,兩個女社員,手里拿著竹竿,站在岸邊,一大群鴨子正在水里歡快地邊游動邊吃著。
41、1972年出版的《草原女民兵》年畫,作者是劉生展,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支女民兵團隊,騎著馬兒,艷麗的紅旗轎車在風中獵獵展會宣傳,他們正奔流在綠色的草地面上開展軍事訓練。
42、1974年出版的《山河新貌》年畫,這是選自一九七四年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的版畫作品,左上第一幅是《十月丘陵一片金》由祝富榮、毛翔先創作,右一是《山林之歌》由杜鴻年創作,左二是《沙漠水鄉》有馬永沛創作,右二是《長江萬里架金橋》有吳俊發創作,左三是《邊疆大道》由劉凱業創作,右三是《小島洪流》由蒙顯剛創作,左四是《長白紅松出林海》由趙紀元創作,右四是《裝不盡運不完》由晁楣創作。
43、1971年出版的《沙家浜》劇照年畫,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部18名傷員在指導員郭建光的帶領下,來到沙家浜養傷。后來遭遇日偽軍的掃蕩,被當地群眾轉移他處,這是后來郭建光率領新四軍戰士連夜奔襲,殺回沙家浜,全殲敵人的一幕 。
44、1970年出版的《紅燈記》劇照年畫,取自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渾身是膽雄赳赳》李玉和的唱段: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鳩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千杯萬盞會應酬,時令不好風雪來得驟,媽要把冷暖時刻記心頭。
45、1979年出版的《颯爽英姿》年畫,作者是王言昌、劉澤文,在奔涌的大海上,一支民兵隊伍正在訓練,領頭的小船上,一位身穿紅衣的女民兵,站立船頭,舉槍向前,英姿勃發。
46、鴨綠江上友誼歌,作者李世元,主要體現的是中朝兩國的友誼。畫面是在鴨綠江上中朝兩國的少先隊員們通過小船相互贈送花朵。畫面和諧,體現了國際友誼。
47、1970年代末出版的《普通勞動者》年畫,作者是羅德安,商場里面,一位中年人正在擦著柜臺,上方的牌子掛著“為人民服務”的字樣,讀者朋友們都知道他的身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