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前言 我們現在看到的毛主席的詩篇,大多與革命有關,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其實,主席他老人家的詩歌造詣,在年輕時就已經爐火純青了。 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毛澤東系統閱讀了唐宋八大家古文,對古典詩歌也頗有研究,很多古典詩文都能背誦。 今天,我們分享一篇有手跡為證的,毛澤東的最早的一首詩歌。 01.原文
02.翻譯 離開的時間越久想念你就越深,思念你你也不能回來了。愁壞了你年輕的朋友,這悲傷感嘆多么痛苦。 衡陽來的飛燕叫聲清澈,湘江的春水回旋流淌。看到這些美好的景物,就想起你,我只能在南城邊來回走動。城邊茂盛的春草好像我們離別之情,茫茫無邊,流下的眼淚浸濕了我的前額。 只有我一個人孤獨的身影,遠望紅日落在衡山積云的西邊。怎么也不會想到,你在這正是汪洋里游泳的年華里死去。從現在開始永別了,我的悲痛驚動了半夜的公雞。 公雞一聲叫,叫聲響遍東邊的高地上。我好像看見你慢慢地走來了,咱們互相握手,熱淚充滿眼眶。 俊逸的人在征途上很不順利,急速的暴風吹拂亡友的帳子。我心里憂愁又痛苦,依靠群山盡情歌唱。群山長滿青色的茜草,我愿意在山下與你交談練習長劍的志愿。 東海中有日本侵略者,北方山水邊界有又恨又怨的沙皇俄國。清除侵略者依靠誰家的子弟,怎能推辭自己出身低下貧賤而不殺敵報國呢? 你好比鐘子期,競過早的死去了,我俞伯牙從此也不再彈琴了。琴弦斷了是傷感情的,春天里,紅花都不開了。以后的日子那么長,我同誰共度一生呢? 望著靈柩進獻一杯酒,凄涼地看著靈柩前寫有死者姓名的旗幡。我在失意中用什么寄托呢?就用那深深的接天的江水吧。 03.詩句鑒賞 這首詩寫于1915年,當時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易昌陶是他的同窗好友,沒想到,竟然年紀輕輕的病逝。驚聞噩耗的毛澤東,在悲痛之中寫下這首詩。 和后來的革命詩篇不同,這首詩沒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是典型的純文學作品。 從內容和藝術手法上,這首詩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很深,尤其是漢魏詩歌。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連用兩個“去”字,表示離別之遠,思念之深。 這種寫法一般在詩歌里表示濃重的抒情。最早出自漢代蘇武的《別詩》“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唐代王勃的送別詩《白下驛餞唐少府》也寫過“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宋代柳永《雨霖鈴》亦寫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學習寫詩的朋友可以借鑒一下這種寫法,下次寫抒情離別之類的詩歌,可以嘗試一下。 “悲嘆有馀哀”,直接借用曹植《七哀詩》“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毛澤東特別喜歡建安詩歌,尤其是“三曹”的詩歌。比如,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中”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魏武揮鞭,往事越千年。”就是想到了曹操和他的《觀滄海》。 “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受江淹和謝惠連詩作影響。江淹《雜體詩》有“芳塵未歇席,岑淚猶在袂”之句,謝惠連《搗衣詩》有“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之句。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沆漾”一詞來源于左思《吳都賦》“澒溶沆漾,莫測其深,莫究其廣”。 “關山蹇驥足”濫觴于屈原的《九章·哀郢》:“蹇侘傺而含感。”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鐘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出自于《呂氏春秋》。 04.整體鑒賞 毛澤東這首詩雖然引用頗多,但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一氣呵成, 非有非常深的古文功底不可為。 整首詩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愁殺芳年友,悲嘆有余哀。”表現了驚聞噩耗后的無限悲痛之情。 第二層,“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寫懷念亡友,徘徊在二人常去的湘江邊上久久不愿離去,抒發濃厚的友誼。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毛澤東在思念之中進入夢境,在公雞的叫聲中,易昌陶徐徐走來,二人高興地握手,熱淚盈眶,相對無言。 第三層:“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 詩人跳出古典悼亡詩回憶悲傷的窠臼,回到現實,抒發了殺敵報國之情。 毛澤東認為像易昌陶這樣德才兼備、充滿救國之志的人,應該與他一起擔當起救國救民的重任,勇敢地去抵御外國侵略者和國內反動派,不想卻英年早逝,詩人失去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四層:“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后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在抒發失去知音好友無以言狀的痛苦心情的同時,表達了以高昂的姿態,投入到救國救民的戰斗中,戰斗不息的愿望。 后來,投身革命的毛澤東,多寫詞作或者七律,很少再有這樣的古風作品。 在主席的詩詞集里,這樣的詩歌實屬難得,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本文作者:蕓裳 這里有最美古詩詞,歡迎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