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綠標收聽日行一善主播馬踏飛燕誦讀美文
作者:云谷師 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今日大寒,農歷十二月二十九,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站如約而至。 大寒正值“四九”,大風、降雪不時讓天氣冷至極點,但大地卻在悄悄回暖,意味著嚴冬即將結束,春天將要到來。冬藏春生時,氣候極寒,但陽氣已經預備生發,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要格外注意調理身體。大寒時節,吃三食,防三寒,做三樣,順時而為,才能涵養精神,健康平安地過好年! 大寒為“冬三月”之末,萬物潛藏,陰氣極盛,又與立春相承接,正是陰陽交匯之時。這個時節,便無需大補特補,而是要遵循養陰溫陽的原則,順應時節,逐步向清淡飲食轉變。中醫認為干果性味偏溫熱,冬季食用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還能強心健體,增強體質。大寒時節可以適當進補一些利于生發陽氣的干果,以適應向立春的過渡。冬日室外寒冷,人體心腎陽氣不足,吃桂圓可以補益心脾,養血暖心。脾胃虛弱、氣血虛空的人可以吃一些紅棗來補充陽氣,達到溫補的效果。核桃的脂肪含量達40%-50%,能幫助手腳冰涼、畏寒的人群增加機體熱量,御寒保暖。進入臘月后,天氣寒冷干燥,內熱難消,容易上火,此時便要多吃應季蔬果來滋養身體。冬日里最具代表的時蔬,便是”三冬“,三冬指的是冬瓜、冬棗和冬甘蔗。其中,冬瓜膳食纖維豐富,能幫助腸胃消化,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還能降低血糖血脂。冬棗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氨基酸,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俗話說:冬吃甘蔗賽人參,冬甘蔗含鐵量高,被稱為”補血果“,能夠補血潤燥,清熱生津,更有“節節高”的美好寓意。 植物的根莖處是蘊藏能量的寶庫,可以多吃根莖類蔬菜,如山藥、蓮藕、土豆、芋頭等,可以補中益氣,增強抵抗力。 作為24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是冬春交替的轉折點,風雪不斷,極易感風寒。外出時要避開早晨、傍晚,戴好帽子、圍巾,護好頭頸。衣褲既要保暖,也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保證血液暢通。 大寒是一年中較為干燥的時期,白天的空氣濕度低于50%。 中醫認為,天冷干燥容易誘發肺系疾病。咳嗽、頭痛、流鼻涕是最為常見的癥狀。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所記載'神仙粥',可以起到祛風散寒的作用。有詩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冬日里,喝完一碗熱粥,上床蓋被,便能幫助發散寒氣,減輕癥狀。到了嚴寒的冬日,不僅要注意防外寒,還要注意防虛寒。 虛寒由內而生,是人體陽氣衰弱,溫煦功能減退導致的。體質虛寒的人,會呈現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的情況,加上外寒夾擊,會寒上加寒。此時,在飲食上要多食溫補之物,或用艾灸、藥物內服等方式來調理身體。 天冷風大時,皮膚很容易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出現緊繃、干燥的情況。 堅持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可以滋陰養腎,幫助緩解干燥。《千金要方》記載,照海穴是“漏陰”,這個穴位出現問題,人體內的腎水就會減少,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按摩可以補肝、脾、腎之陰。半夜11點到1點陰氣最盛,陽氣殆盡,這個時候最容易入睡。到了午時,中午11點到1點,陰長陽消,便要小憩一會,以養精神。睡前,先穩定好自己的情緒,閉眼靜靜躺著,就能自然酣睡。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受一場凍;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不少人會選擇在嚴寒的天氣里,減少運動,待在房中“藏冬”。其實,正是由于寒冷,我們的人體才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所以,到了嚴寒的四九天,天氣越是寒冷,越要規律運動,鍛煉身體。時光流轉,暑往寒來,感恩四季更替,也感恩你的一路陪伴。節氣的更迭,也給了我們深深的盼望,舊時已過,新年如期而至。明日是除夕,愿大家能護好身體,振奮精神,過一個平安健康年!提前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順意,期待下一個春日,與你重逢!點亮【在看】,愿寒冬逝去,人間團圓,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