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橘皮",是蕓香科柑橘屬多種植物的成熟果皮。因新鮮的橘皮味較辛辣,入藥以陳久而保存香氣者為好,故稱陳皮。 本品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 臨證應用[配用簡說] 1.陳皮以理氣為專長,治脾虛氣滯,脘腹脹滿,氣短乏力,食少便溏。 可配黨參、白術以健脾理氣; 屬濕阻中焦,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者,可配蒼術、厚樸以燥濕理氣。 陳皮配枳殼、柴胡,又可用于胸中氣塞或肝氣郁滯; 配杏仁、桃仁,又可用于氣滯便秘。 2.陳皮功能調中降逆,亦常用于嘔吐、呃逆之癥,每與半夏配伍。 偏寒加干姜、肉桂, 偏熱加竹茹、黃連。 3.陳皮有燥濕化痰的作用,主要適用于痰濕咳嗽,咳吐白痰,常配合半夏、茯苓、杏仁等同用。 如配合清熱藥,也可用于肺熱咳嗽,痰多色黃之癥。 4.陳皮是開胃消食的良藥,能促進食欲,幫助消化,與谷芽、麥芽、山楂、神曲等同用,效果更佳。 5.在應用補益藥(如生地、熟地、黨參、黃芪、白術)時,配用陳皮,可避免胃脘脹滿、食欲減退,能使補益藥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般用法] 入煎劑3~10克。 陰虛燥咳及吐血者慎服。 治療脾虛發熱 治脾虛發熱:人參、桔梗各半兩,陳皮3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飲送下?!?方見《普濟方》卷153引《指南方》【參桔丸】。 治熱從腹起,上循胸腋,繞頸額,初微而漸至大熱,發無時,遇饑則劇,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蒼黃,肌肉不澤,口唇干燥。由脾氣素弱,曾因他病,誤服熱藥入于脾,脾熱則消谷引飲,善消肌肉,其脈糯弱而疾。藥用:橘皮(洗)3兩,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1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方見《全生指迷方》卷2【參橘丸】 [陳皮治脾虛發熱,須配健脾益氣藥同用。《神農本草經》謂陳皮主"胸中瘕熱"。所謂"瘕熱",是指胸中有瘕塊,因瘕而發熱?!吨T病源候論》對瘕病的描述是:"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臟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陳皮有理氣降逆、和胃消食的作用,故能治之。] 論治備參 1.陳皮,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 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籥,故陳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 一說陳皮,同補氣藥則益氣,同泄氣藥則破氣,同消痰藥則能去痰,同消食藥則能化食,各從其類以為用。 2.陳皮,同白術(一說同人參、白術)則補脾胃;同甘草(一說同人參、甘草)則補肺;同白術、半夏,則滲濕而健胃;同白術、甘草,則補脾而益胃。 3.陳皮,同竹茹、芩、連,治因熱之呃逆;同干姜、桂、附,治因寒之呃逆?!狙a中】用之以益氣,【二陳】用之以除痰,【干葛】用之以清胃解酲,【平胃】用之以消食去濕。 4.陳皮,同杏仁治大腸氣秘,同桃仁治大腸血秘,皆取其通滯之力。 5.陳皮,辛溫而苦,能利水谷,為脾肺之散藥、泄藥; 生姜,辛而微溫、為肺胃之散藥、升藥。 二物有相須之益,故常并用。6.凡補藥、澀藥,必用陳皮以利氣。 7.陳皮,利氣雖有類于青皮,但此氣味辛溫,則入脾、肺而宣壅; 青皮,專入肝疏泄,而無入脾燥濕、入肺理氣之功。 8.中氣虛,氣不歸原者,陳皮忌與耗氣藥同用; 胃虛有火嘔吐,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 陰虛咳嗽生痰,不宜與半夏、南星等同用。 9.陳皮30~60克,配甘草10~15克,水煎,入食鹽少許服,治胃失和降的習慣性便秘。 應用陳皮指征:素有胃病,消化不良,腹時脹悶者。 2023.01.20.醒真.據陶御風《臨證本草》校對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