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前身是古希伯萊人的猶太教,古希伯萊人就是遠古的以色列人,公元前14世紀,他們從阿拉伯半島沙漠中游牧到現在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后侵入巴勒斯坦地區,經過和當地迦南人的長期征戰,逐步定居下來。 公元前11世紀開始形成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人進人希臘化統治時期,猶太教開始與希臘文化相融合。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興盛,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攻入耶路撒冷。以色列國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猶太教內部由于對羅馬帝國的統治持不同態度而形成不同的教派,包括撒都該派、法利賽派、艾賽尼派等。 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及其門徒被當作猶太教的一個支派——拿撒勒派。以耶穌為代表的拿撒勒派被正統猶太教派斥為異端,耶穌被迫害致死后,該教派不但未被消滅,反而日漸壯大,形成了自己的教義、禮儀和組織制度,因宣揚基督降臨學說而被人們稱之為“基督教”,上帝是基督教所崇拜的至高無上的神靈。 早期基督徒多為農民、匠人、婦女、兒童、奴隸、乞丐,公元2-3世紀,基督教多次遭遇羅馬帝國官方的大迫害,許多教徒和主教被燒死或投入斗獸場被野獸吃掉,但基督教愈挫愈奮,不斷壯大的趨勢銳不可擋,公元313 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終于成為合法宗教。公元380 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惟一國教,開始嚴厲禁止其它宗教活動。 基督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權力之爭和神學分歧曾發生過兩次重大的教派分裂。 第一次分裂發生在公元 1054 年,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裂,天主教教會的中心在羅馬,又稱“羅馬公教”,主要以羅馬帝國西部拉丁文化區為主。東部教會以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為中心,標榜自己是正統基督教,又稱“東正教”,主要以羅馬帝國東部的希臘文化區為主。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區別表現在經典、教義、神學、禮儀、節日、神品、歷法、教堂等諸多方面。 天主教會是一個具有嚴密組織的國際團體,羅馬城西北的梵蒂岡教皇是最高首領,統治著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會,下設紅衣主教、總主教、主教、神父等職,其中修士、修女是終身為教會服務的人員。 東正教會在各國的組織相對松散,只是不定期舉行最高會議,東正教內設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司祭、司祭、修士等神職人員。 14 世紀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新興市民階級不斷壯大,各種人文主義思潮開始與羅馬教會的神本主義相對抗。1517年德國的馬丁·路德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高舉圣經的絕對權威,主張“因信稱義”,反對教皇和神職人員的各種特權,從此新教從羅馬天主教會內獨立出來,新教包括的教派眾多,各教派自成體系。 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的重要區別是,天主教和東正教都主張教徒有七件圣事:領洗(入教儀式)、堅振(堅定教徒的信仰)、告解(教徒向神職人員悔罪)、圣體(祝圣的面餅與葡萄酒,象征耶穌的血與肉)、終傅(臨死前膏抹圣油赦免一生罪惡)、神品(通過按立儀式使神職人員神圣化)、婚配(為教徒的婚姻祝福)。新教一般主張圣事只有洗禮和圣餐兩種,少數教派甚至不主張舉行任何儀式。 ——摘自靳鳳林教授論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