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老九”是“老九”前邊加一個“臭”字而組成的一個詞語,是“文革”中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專門詞語。它逐漸的成為讀書人、文化人、有技術、有學問等知識分子的代名詞。 在起初,有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的稱謂,史稱“四類分子”,是人民的敵人。不久,又出現了“右派分子”的稱謂,總稱為“五類分子”。 到了“文革”全面展開之時,又出現了叛徒、特務、走資派的稱謂,加上已有的“五類分子”,總稱為“八種人”。接著,把知識分子列為八種人之后,稱為“老九”,為明確的顯示知識分子當時的地位,又在“老九”前邊加上了一個“臭”字,就這樣,“臭老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代名詞。 據史料所知,元朝期間,社會上有十種人的流行說法。一官(政府官員);二吏(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技術人員);七匠(一般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 就這樣,在中國社會傳統中最受尊重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排列在社會的最底層,連儒家一直所鄙視的娼妓都不如,排列在了“乞丐”前、娼妓”后,處于“乞丐”和“娼妓”之間的地位,排行“老九”。 有“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稱謂的梁漱溟(1893—1988),自然的成為“臭老九”行列中的重要人物,他在一首打油詩中寫到: 九儒十丐古已有,儒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猶叫人,今日老九不如狗。 專政全憑知識無,反動皆因文化有。 倘若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滿街走。 有“國學大師”、“學界泰斗”之譽的季羨林(1911—2009)曾經講過:如果人生有輪回,千萬別把我擺弄成知識分子。 巴金(1904—2005),獲“人民作家”榮譽稱號,他在《隨想錄》中寫到:當時我真愿意早一天脫胎換骨,完成改造的大業,摘去知識分子的小帽。 那場連續十年的運動結束以后,“臭老九”的稱謂,退出了歷史舞臺,在社會上消聲匿跡。但它的產生及造成的嚴重惡果,早已載入黨史國史,記入教材課本。 ![]() ![]() |
|
來自: 叢叢xt6v75sv1g > 《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