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荷蘭的崛起 荷蘭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地勢低洼、陸地常年受海水侵蝕的國家。國內河川水網縱橫、水路四通八達、緊靠大西洋。特殊的地理位置因世界商路的地理大發現而逐漸變得繁榮富裕起來。荷蘭共和國的前身是尼德蘭,它的經濟中心是安特衛普,它不僅僅是荷蘭最大的貿易港,也是廣泛進行國際貿易的真正中心,汪洋大海般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流過。安特衛普寬廣的海港每天停泊著200--250艘船舶。1609年荷蘭獨立后,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北方諸省的工商業、航運業以及海外殖民擴張迅速崛起,其中尤其以造船業最為顯著。在造船業的全盛時期,荷蘭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僅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幾十家造船廠,而且荷蘭船只的造價比造船技術先進的英國要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世界各國間的貿易交往主要靠海上交通。船只猶如陸上運輸的馬車,誰擁有了海上的馬車,誰便掌握了海上貿易和稱霸世界的主動權。到了17世紀中葉,發達的造船業已經使荷蘭成為了當時最大的海洋運輸國家,被人們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商船的噸位占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僅1644年,荷蘭即擁有1000余艘各類船只作為戰船用來保護商業,1000余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余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魚和內陸運輸,并擁有8萬名世界上最優秀的水手。1637年,荷蘭建造了排水量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三層甲板的戰船“海上君主”號。商業上的霸權是以炮艦作為后盾的。當時居歐洲一流強國地位的荷蘭,用其擁有的雄厚資金建立了當時歐洲最龐大的海軍艦隊,其艦船總數幾乎超過英、法兩國海軍總和的一倍。 雄厚的海上力量,保證了荷蘭海外貿易的優勢。17世紀中葉,成千上萬的荷蘭商船航行在世界海洋上,他們經營外國商品,充當各地貿易的中介人和承擔商品的轉運業務。精明的荷蘭人買了又賣,輸入又輸出。用在英國捕獲的魚制成荷蘭腌魚再賣給英國人;用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砍伐的木材造船;漂白德國紡成的麻,加工法國的鹽,煉制從東印度販來的香料等等。從事轉口貿易給荷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使荷蘭贏得了海上貿易的霸權。當時 歐洲南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歐洲與東方之間的貿易幾乎全部掌握在荷蘭人手中。巨額的利潤和海上貿易霸權造就了荷蘭的繁榮,正如馬克思所說:“現在的工業霸權帶來了商業的霸權。在真正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卻是商業上的霸權造就了工業上的優勢。” 海上優勢和商業霸權,使荷蘭在17世紀從西班牙、葡萄牙手中搶占了大量的殖民地。荷蘭殖民的重點在東方。當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在爭奪大西洋地區的霸權時,荷蘭人的艦隊開進了印度洋,并以驚人的速度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統治。 1595年第一支荷蘭艦隊到達了印度的果阿及南洋的爪哇、摩鹿加群島。荷蘭人的艦隊先后組織了15次的遠航,經營的香料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地成立。為了消除內部的無序競爭共同對付葡萄牙人,1602年荷蘭將各公司聯合組成了一個大公司:“聯合東印度公司”。該公司獲得了東起好望角、西至麥哲倫海峽這一廣大地區的通商獨占權,并擁有一定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外交方面的權利。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后,開始不斷地擴張,并排擠葡萄牙人的殖民勢力。到17世紀中葉,荷蘭人在東南亞已經控制了包括爪哇、蘇門答臘、摩鹿加群島、錫蘭島等地在內的龐大富庶地區,并把勢力伸進了印度、日本,并霸占了中國的領土臺灣。 荷蘭不僅在東方,在美洲和非洲的擴張步伐也未曾停歇。1621年荷蘭建立了西印度公司,該公司以走私和從事海盜式掠奪為主,在其存在的短短幾十年時間里,掠奪了大約500艘西班牙船,從葡萄牙人手中搶占了屬地巴西的大部分。在北美,荷蘭人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在非洲的西海岸,荷蘭人建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并于1648年在南非海岸建立了海角殖民地。 二、荷蘭與英國的矛盾日益尖銳 隨著荷蘭海上貿易的發展和向海外擴張的不斷加劇,英國與荷蘭的矛盾開始尖銳起來。在東方,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由于受到荷蘭的排擠,活動范圍很小。為了爭奪印度尼西亞的香料,兩國的貿易公司常常在海上爆發武裝沖突。16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締結了一項協定,該協定規定,荷蘭公司有權輸出東方香料的三分之二,英國公司只能輸出三分之一。這份協定充分體現了當時英國和荷蘭兩國力量的對比。后來,荷蘭人把英國人趕出了印尼,把利潤優厚的香料貿易全部壟斷在自己手中;在波羅的海,荷蘭經常航行的船只有6000艘,幾乎完全封閉了英國與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通商的航路;而英國為了發展造船業,卻迫切需要從波羅的海和西非沿岸國家取得木材、樹脂和大麻。 此外,在北美殖民地,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等地區,比較富裕的荷蘭商人到處排擠英國人。尤其叫英國人不能忍受的是,荷蘭人在英國周圍海域捕魚,然后再賣給英國人,嚴重破壞了英國的捕魚業。所有這一切,都是羽毛日漸豐滿的英國人所不能忍受的。 1588年,英國人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人日益強烈地要求進行海外擴張。英國政治家W·羅利爵士1614年提出了:“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財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的戰略思想。逐步成為那個時代英國人的發展信條。實力逐漸雄厚的英國資產階級不斷擴大對外貿易,積極地向北美大陸、西印度群島和東印度擴張。1640年英國的貿易額超過了17世紀初的一倍。英國強勁的向外擴張勢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對荷蘭的威脅。英國與荷蘭在海洋爭奪和海上貿易方面的斗爭日趨尖銳。1650年,一名英國船長簡單明了地說出了英、荷兩國斗爭的實質:“世界貿易對于我們兩個國家來說,地盤太小了,因此必須有一個國家退出。” 三、三次英荷戰爭。 (一)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 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這成為引發英國與荷蘭戰爭的最重要原因。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并將國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在革命中涌現出的鐵腕人物克倫威爾。他代表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益,在合并蘇格蘭和征服愛爾蘭之后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力爭在海外貿易中占據優勢。 為此,英國大力加強海軍建設。在這方面克倫威爾成立了專門的海軍委員會,革除了當年伊麗莎白女王征用武裝商船和海盜式的作戰舊習,努力建設一支新型的專業海軍;大力建造新型戰船。克倫威爾每年撥出巨款用于龐大的造船計劃,從1649年到1651年,英國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并配備了40艘在噸位和武器裝備方面都超過荷蘭的艦船;加強海軍訓練與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餉和膳食,制定了一條發放“獎金”的刺激制度,專門獎勵那些俘獲或者擊沉敵艦的士兵;任命了陸軍軍官羅伯特·布萊克為艦隊司令。(因為當時海軍多數支持君主制度,再看今天英國的皇室多有海軍的軍銜與榮譽。) 羽翼豐滿的英國人急于挑起事端,英國議會于1651年10月9日頒布了精心炮制的《航海條例》。該條例規定:凡從歐洲運到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原商品生產國的船只運送;凡是從亞洲、非洲和美洲運送到英國、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英國有關殖民地的船只運送;只有英國的船捕獲的魚制成的魚品才許可在英國進口,從英國出口魚品也必須由英國船只運輸,等等。《航海條例》顯然是針對從事中轉貿易的荷蘭,是對荷蘭最嚴重的挑戰。荷蘭提出嚴重抗議,要求英國廢除它,遭到英國的拒絕。雙方劍拔弩張,一場戰爭已無法避免。 1652年,英荷雙方在多佛海峽造成的一次小沖突成了第一次英荷戰爭的直接導火索。自13世紀以來,英國的君主們朝思暮想的是建立“海上主權”。不過當時英國人所說的的“海上”僅僅是指的是環繞英國本土的北海、英吉利海峽以及連結兩者的狹窄海峽----多佛爾海峽。自那時起,幾個世紀以來,英國總是要求其他國家的船只在經過海峽時必須向遇見的英國軍艦行“升旗”禮,以示敬意,承認英國的主權。英國的這一要求最初并無大礙,當時通過海峽的船只較少。 但是自17世紀以來,海上運輸迅速發展,產生了新的麻煩。尤其是對于荷蘭,它的逆風行駛的船只必須要通過多佛爾海峽,否則無法到達它的北海貿易集散地阿姆斯特丹。在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摩擦不可避免地不斷產生。1652年5月29日,英國和荷蘭的艦隊剛好在多佛爾海峽相遇,雙方艦隊司令在都沒有弄清楚具體情況下,便都掛起戰旗,發炮攻擊。這場戰斗持續了近四個小時,它拉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序幕。7月28日,雙方正式宣戰。 第一次英荷戰爭由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海戰組成。戰場主要在英吉利海峽進行,同時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各海域進行。每次海戰雙方往往投入200余艘戰船,2----3萬名水手和6000到8000門火炮。從1652年5月至1653年8月的15個月之內,雙方艦隊多次對戰,其中大的海戰就有9次,在世界海戰史上實屬罕見。 第一次英荷海戰雙方力量大體相當,荷蘭水兵戰斗素質好,以馬頓·特朗普為首的海軍將領具有很高的作戰指揮素養。此時,英國人已經擁有數量更多、裝備更好的船只。尤其是英國人任命了陸軍將領羅伯特·布萊克來統率海軍。他上任后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引入陸軍作戰中注重戰斗隊形和作戰整體效果等作戰要求,并頒布了第一個“海軍紀律條令”。他的大膽革新,極大地提高了英國海軍的整體作戰效能。經過巴德沙洲海戰、斯赫維寧根海戰,荷蘭人徹底失去了對英國的海上作戰優勢。 英國人憑借在戰爭中取得的海上優勢,對荷蘭的海岸實行了更嚴密的封鎖。荷蘭經濟最脆弱的一面:過度地依賴對外貿易,由于封鎖很快就暴露了出來。封鎖使荷蘭處于一種民窮財盡的窘境,荷蘭人被迫與英國人進行和談。1654年4月15日,英國與荷蘭簽訂《威斯敏斯特和約》。和約中,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付出賠款,并割讓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島給英國。 (二)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 第一次英荷戰爭 并沒有解決英荷兩國之間的矛盾。1660年,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復辟,登上了英王的寶座。斯圖亞特王朝雖然是一個封建王朝,但是依然對資產階級的海外利益追尋不遺余力。查理二世在上臺不久就授予英國海軍為“皇家海軍”的稱號,并任命他的弟弟詹姆士·約克公爵為海軍司令。同時頒布了更加苛刻的《航海條例》;并在海外向荷蘭的殖民地展開新的攻勢。1664年4月英國海軍占領了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英國的非洲公司相繼占領了荷蘭在非洲西海岸的數處炮臺,企圖從荷蘭人手中奪走一本萬利的象牙、奴隸和黃金交易。英國的挑釁迫使荷蘭于1665年2月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 第二次英荷戰爭海戰的次數雖大大減少,但是規模仍然很大。荷蘭人在著名海軍上將米歇爾·阿德林德·德·魯特(1607----1676)的英明指揮下,與英國人打了個平手。德·魯特,1607年出生于荷蘭弗利辛恩一個貧苦的家庭。9歲就隨父親上船當了實習水手,28歲作商船船長,34歲任海軍少將,最后升任荷蘭聯合艦隊司令,他在與西班牙、英國作戰中屢建戰功,深受士兵的愛戴。 1666年6月11日至14日,他率領一支有84艘戰艦、4600門火炮和22000名官兵的荷蘭艦隊與實力相當的英國艦隊相遇于英吉利海峽。這場持續時間最長、打得很艱苦的“四天海戰”(又稱敦刻爾克海戰)中,荷蘭人由于德·魯特的卓越指揮取得了勝利。英國損失17艘艦船,其中包括英國參戰船只中最大的一艘擁有90門火炮的戰列艦“太子”號,陣亡和被俘官兵達8000人,而荷蘭僅損失了6艘艦船和2000名官兵。 1666年8月4日至5日,雙方再戰(荷蘭人稱多佛爾海峽北部之戰,英國稱為圣詹姆斯紀念日之戰)。這一次,雙方都有90艘戰船和20艘縱火船。在戰斗開始不久,荷蘭特別后衛艦隊指揮官小特朗普突然駛出戰列線的戰斗隊形中,去堵截英國艦隊中的后衛,并對其窮追不舍,這導致德·魯特指揮的中軍遭到英國艦隊火炮的遠程射擊。英國的艦隊火炮射程遠、炮手裝填快、射擊技術要高于荷蘭的士兵。關鍵時刻德·魯特迅速調整戰斗隊形,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此后,英荷雙方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海戰,兩年之久的戰爭讓雙方都精疲力竭。 1667年1月,雙方開始進行和談,但是談判的進展緩慢。為了使荷蘭在談判中處于有利地位,談判期間,德·魯特制定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荷蘭的艦隊偷偷駛入泰晤士河口,然后沿梅德韋河溯流而上,直駛英國艦隊的泊船重地查塔姆,力爭全部擊沉、焚燒或劫走該地的英國艦船。 這一計劃帶有極大的風險,即使英國海軍的全部戰艦都已進入船塢不能作戰,即使沿岸的防御配系非常薄弱無法還擊,內河航道的險阻也危機四伏。當時的泰晤士河口,尤其是梅德韋河,不僅遍布著淺灘和沙洲,而且艦船進出必須借助有利的潮汛、風力和風向。在梅德韋河口與查塔姆之間,還設有一根長800碼、重14.5噸的橫江大鐵索。當然,同時這也是一個絕妙的計劃,任何人都未曾設想過,荷蘭艦隊竟敢深入到大英帝國的內部。為實施這一計劃,德·魯特也作了許多準備工作,包括派出大量的間諜到英國搜集刺探情報。 1667年6月19日,荷蘭艦隊(戰列艦24艘、小型船20艘,縱火船15艘)神不知鬼不覺地航行到了泰晤士河口。趁夜色德·魯特的先遣艦隊順潮流進入泰晤士河口,一路大炮轟擊,很快占領了英國希爾內斯炮臺,并奪取了儲備在此的英國海軍達4-5噸的黃金以及大量的木材、樹脂等戰略物資。然后,荷蘭艦隊溯流梅德韋河西進,順利繞過英軍由7艘沉船設置的障礙,壓斷橫江大鐵索,然后直搗英國最大的船塢----查塔姆。在這里,英國停泊了18艘巨艦,每一艘都在1000噸以上。因為英國人毫無防備,德·魯特立即下令火攻船靠近并點燃英國的戰艦,很快英國損失了6艘戰船。 英軍的一位目擊者寫道:“這些威武雄壯、戰績輝煌的戰艦的毀滅,是我生平所看見的事情中最令人痛心的。每一個真正的英國人見了都會傷心泣血。”最后,德·魯特又將英國海軍引以為榮的旗艦“皇家查理”號作為戰利品帶回荷蘭。 這次奇襲給英國造成了近20萬英鎊的損失,更使英國國民的自信心一落千丈。素以海軍立國的英國竟讓敵人打進了家門。奇襲加速了英國與荷蘭的談判進程。1667年7月31日,英荷簽訂《布雷達和約》,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根據和約,英荷雙方各有得失。英國放寬《航海條例》,放棄了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方面的權益,并歸還了在戰爭期間搶占的荷屬南美洲蘇里南;荷蘭正式割讓北美哈得遜河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給英國,并承認西印度群島為英國的勢力范圍。這個和約實際上是英荷兩國在殖民角逐中劃分了勢力范圍。 (三)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 第三次英荷戰爭實際上是法荷戰爭的一部分,也是英荷海上爭奪的最后階段。荷蘭是法國在歐洲建立霸權的障礙之一。法國要想稱霸歐洲,必須打敗荷蘭,為此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賄賂了英王查理二世與其共同對付荷蘭。1672年3月,英國海軍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一支荷蘭商船隊,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 第三次英荷戰爭是一場海上和陸上同時進行的戰爭。戰爭開始不久,荷蘭陸軍就在法軍騎兵的攻擊下節節敗退,烏得勒支等省很快淪陷。為了阻止法軍的陸上攻擊,荷蘭決定掘開保護荷蘭低地的穆伊登堤壩。海水淹沒了荷蘭的一部分國土,成千上萬的荷蘭人被迫逃到了船上。這樣一來,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就落到了荷蘭海軍身上,此時的荷蘭海軍司令德·魯特已經65歲。為了應對強大的英法聯軍,德·魯特認為,敵方聯軍的核心是英國艦隊,法軍的海軍不僅力量小而且還缺乏實戰經驗,因此荷蘭海軍應以主力對付英國海軍艦隊,而對法國海軍只要一支小艦隊牽制即可。在整個英荷第三次戰爭期間,荷蘭都很好地貫徹了這一作戰方針。 第三次英荷戰爭比較大的海戰一共有四次,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是特塞爾海戰。1673年8月英法聯合艦隊集結了120艘艦船,企圖在荷蘭西北部的戰略要地特塞爾島登陸,以便建立前進基地,再行進攻荷蘭本土。荷蘭艦隊主力艦90艘,在老將德·魯特指揮下,成功阻止了英法聯軍的登陸企圖。這場海戰雙方都未損失艦船,僅有一些船員的傷亡,英法聯軍傷亡2000余人,荷蘭傷亡1000余人。特塞爾海戰是一場勝負不明的海戰,但是英國歷史學家坎·貝爾還是高度評價了這場海戰:“荷蘭人因其艦隊司令的精明強干,使他們在這次戰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使完全被封鎖的港口重新開放并戰勝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敵人放棄了所有入侵的想法。” 特塞爾海戰結束了荷蘭和英國之間為了控制海洋所進行的一系列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海戰之后,英國人也看到了日益強大的法國同時也威脅到英國的歐洲利益。終于英國國會于1674年2月與荷蘭單方面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這個條約規定1667年的條約繼續生效,荷蘭同意給英國80萬克倫,把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荷蘭領地都交給英國,英國保證不幫助荷蘭的敵人。此后,荷蘭和法國的戰爭繼續進行,這場戰爭變成了一場陸戰。直到1678年,法王路易十四并沒有得到一寸荷蘭的土地。 四、英荷戰爭結果與意義 荷蘭雖然在三次英荷戰爭中堅持了下來,但是已經元氣大傷,從更高的戰略層面上看,只有英國是戰爭的獲利者,荷蘭已是精疲力竭。戰爭使荷蘭的軍事和商業實力遭到了嚴重削弱,荷蘭從此一蹶不振。1770年以后,荷蘭又與法國、英國進行了多次戰爭。在一系列戰爭中,荷蘭進一步走向衰落。到了18世紀初,荷蘭已經喪失了海外優勢和貿易的壟斷地位,風光一時的“海上馬車夫”從此便從一個商業大國淪為一個依賴于英國的二等國家。 英國之所以能夠戰勝荷蘭,原因很多,如裝備先進、戰術得當,但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于英國具有雄厚的資本主義經濟實力。荷蘭是一個靠經營轉運貿易發家的商業國家,沒有本國發達的工業作為貿易的基礎,所以在自由競爭中終于敵不過工業資本發達的英國。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是這樣評價的:“商業的統治權現在也是和大工業的各種條件或大或小的優勢結合在一起的。例如我們可以拿英國和荷蘭來比較一下。荷蘭作為一個占統治地位的商業國家走向衰落的歷史,就是一部商業資本主義從屬于工業資本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