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兆元,湖北宜都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著有《神話與中國社會》《中華創世神話六講》《神話敘事與社會發展研究》《上海匠心》等十余種,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神話與民間信仰,民俗敘事與民俗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強調學術話語自主創新,強調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 文章來源:《為了孩子》 2018年第2期 看了三篇家長關于孩子過年的分享文章,很感動。家長樸素的文字描述看上去是普通的,但是實際上非常不平凡,他們非常用心地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文化的傳承,通過過年這樣一個中國人的盛大節慶,將家族家鄉的傳統,一點一點傳承下去。無論是教孩子年味兒歌,還是祭祖,或者看戲,都是傳承數百年甚至千年的風俗習慣,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認同,他們在培養家族親情以及民俗藝術情懷。民俗是生活的華彩樂章,年俗更是錦上之花。所以我要說這三位家長是偉大的平凡,平凡的偉大!他們沒有抱怨“年味淡了”,而是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燦爛的中國年!
只要是有了對于中國文化自信的家庭,有了對于自我自信的個人,年味就不會淡。年味為什么淡了呢?有人說是西方文化的沖擊,有人說是城市化帶來的改變。可是我要說的是:年味淡了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懶惰,是我們自己對于文化傳統缺乏呵護之心,缺乏文化自信與擔當,因此沒有拿出實際行動來,那當然年味就淡了。我們的心淡了,所以氛圍就淡了。所以,我希望各位小朋友的家長可以好好讀一讀前面幾則過年的故事分享,年味是我們自己營造的。我們的心境能察覺到年味的濃度。 給孩子一個難忘的年,是對于孩子的深厚的摯愛,這是愛的教育的重要一課,關乎孩子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所以我希望各位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定要打造一個輝煌的年俗氛圍給孩子們。 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年呢?有一些規定項目是不能少的,比如祭祀祖先,比如書寫或者張貼春聯、年畫等,要知道過年就是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實踐課。比如書法在這一過程中被傳承了,而春聯的吉祥意蘊也融入了我們的內心,人就會變得雅致平和,家庭就會和諧。而拜年是不是要作揖,是不是要叩拜,是不是要鞠躬,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家長向自己的前輩行禮,孩子就會學習著向長輩行禮,這樣一種社會的禮儀秩序就不知不覺地建立起來了。家長們言傳身教,修身齊家,孩子們肯定會成為懂得感恩、愛國愛家的有用之才。 前面三位家長的故事分享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回家。親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有錢無錢,回家過年,中國人高度重視春節的家庭團圓。另一個共同點講的都是春節期間從都市回到鄉下,帶有濃濃的鄉愁,這是傳承了數千年的農業社會的珍貴的民俗生活。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一切正發生巨大變化,城鎮化的腳步越來越快。等到這些小朋友的爸爸媽媽變老的時候,小朋友長成大人有了自己孩子的時候,鄉村生活可能就是遙遠的回憶了。中國逐步完成了城市化進程的時候,我們到哪里去過年呢? 當然還是回家。于是,我們的家長一方面要把鄉村的親情美俗帶到城里,同時要準備都市里的過年形式了,要建立都市的年俗認同。我們這一代年輕的父母就有了雙重使命,一方面繼承鄉村傳統,記住鄉愁,一方面要開創都市春節的明天。承前啟后,這一代年輕的父母責任重大,這也是時代帶給我們的光榮使命! 文章來源: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原載《為了孩子》 201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