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不過的《納蘭詞》大年除夕之夜闔家看春晚,這幾十年不變的習慣,被今年太潮的節目所改。隔音條件不佳的石庫門,奇了怪!竟然整晚,聽不到電視節目聲。特意走了兩條里弄,全都一樣,燈火通明,均無過年氛圍,難道大家和我一樣,不愿浪費除夕之夜…… 2023年春晚一臺拼湊的節目這位清代詞壇上的一個“異類”,作為詞之中興期,屈指可數納蘭性德,是難得的幾座詞壇高峰之一,哪怕在如今學術界,大眾普遍漠視清詞的當下,納蘭性德也能贏得廣泛的青睞,這是《納蘭詞》,四百余年,一直受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清-“性靈派”才華橫溢的納蘭性德只能從詞面上,泛泛領悟詞意的我,在解讀詞的寓意,了解更深層次的含義及文化背景,詞與名詞不同時期的更迭,名詞的不同用法,傳統中華禮儀及各字的具體用法、虛詞、語法的不同處理、各時期形成的習慣等等方面,極易造成偏差和距離,好在作者逐一留下了注解,便于后讀者的理解,及時能將詞中辭藻與注解逐一核進行核對,知道各詞藻的用意,方可搞清楚、弄明白,全詞的背景和大意,進一步領悟作者詞所中抒發的情感,所表達內容及背景的真諦。 《完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意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下面引用《納蘭詞·山花子》中作者留下的注解,作詳細的詮釋: 例: 夢已闌,應解釋為:夢已破。作者借用辛棄疾《南鄉子·舟中記夢》“別后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p> 依約的寓意較為接近我們的習慣,此乃“隱約”,畢竟四百余年相距不太遠。不過,特追加注解道 : 劉兼《登郡樓書懷》:“天際寂寥無雁下,云端依約有僧行。”含有情意綿綿之意。舒遜《感皇恩》:“誰道小窗蕭索,青燈伴我,情依約。”一詞兼二意。 草草輕率之意。梅堯臣《令狐秘丞府守彭州》:“前時草草別,渺漫二十年?!?/p> 又如環佩系女子的配飾,也指佳人。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環佩空歸月夜魂。” 鈿釵在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建,天上人間會相見。”鈿釵,同樣是說婦女首飾和佳人,分合用法不一。 “多少滴殘”,李商隱《無題》:“蠟炬成灰淚始干”作者為平仄互調,將“滴淚多少”而掉換。 在當下,中國文化研究不斷深化之時,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已成為大家關注的重要話題。百余年來,人們一直偏重,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問題上爭論不休,至今,各自仍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是理論分析與時代聲音在博弈。這里要多說一句:傳統文化具有凝聚性,它是通過民族文化特性,傳統上的集中和保存,展示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依順歸附;凝聚性,源于民眾對民族共同文化認同及皈依。任何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凝聚性,這民族支柱,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現代文化極具創造性,源于地球村逐步形成,人們視野的不斷開闊,各民族,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泊來語的增多。雖然傳統文化仍在不停地延續,在歲月的洗滌下,還是會逐漸淡去。接受新鮮事物,適應新時代人的需求,和審美觀的變化。 自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提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其后陳獨秀高舉“文學革命的大旗”在兩位領軍人物帶領下,一場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文學革命在神州興起,胡適為此做出重大貢獻,為此被譽為“中國文化革命之父?!?/p> 高舉“文學革命大旗”的胡適在這場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新文化運動下,對文學界的無情撕裂,從而新舊文學分道揚鑣。所以說那場“新文化運動,”是文學界的分水嶺。文言文的時代與現代相去甚遠,這和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思想迅速遠去分割不開。就拿官職來說,原來的參知政事、太守、光祿大夫、襄理.....成為當下專有名詞,成為干擾現代人認知的攔路虎。文言文語法和現代語法的差異:文言文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這,與淺顯直白的現代漢語相比,難度不知大了多少。 文言文章傳達的思想,與現代文章的表現主題,差異是很大的。從它本身講,語言以及文字載體,已經發生時間上的變化。如:漢代人不能理解夏商時代的文字,更不用說去理解其中內容,就是去辨認那些字,都很難。 這和一千年前的唐代,人們對司馬遷的東西開始發憷一樣。所以說:理解永遠是個學習、尋覓追求的全過程,淡然不是最終的獲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