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家”與“合家”有何區別,過年祝福別人別再用錯,容易鬧笑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的歷史更是歷經了六千年歲月的打磨。其博大精深連我們中國的學專業學者都不一定能徹底參透。 漢字的奇妙在于,同一個音可能有多個漢字,同一個漢字可能有多個讀音,甚至多一筆少一筆都大相徑庭。因此,很多外國友人也稱中國漢字為世界最難懂的文字之一。 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來臨,又是互相贈送祝福語的時候了。 對于一些正式場合,中華文字的深奧令我們不得不去咬文嚼字,還是得要多斟酌些字詞用法才不會吃虧,才能避免當眾鬧笑話。 譬如,我們常用的“闔家幸福”和“合家幸福”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人們不會留意兩種用法的區別,但是細究起來,還真的不能出錯。 那究竟哪個版本才是正確的? 關于“闔家”和“合家”的使用,從表面上看字義都是和和睦睦一家人,其實它們是有一定講究的。 官方與非官方場合 “闔”字是古代異體字,從商朝的甲骨文演化而來,含多種詞性,其中比較常用的有幾以下幾種。 作為名詞, 意為門扇。《說文解字》里道:闔,門扇也。 作為動詞, 有關閉之意。 作為副詞, 有為何之意,也有“為什么不”的意思。 作為形容詞,義為總或全。此時可通“合”,譬如闔家與合家都有全家的意思。 再看字體結構。 “闔”字為半包圍結構,以“門”為部首,半包著去和皿。通俗來說,就是關起門來分發器皿或容器。它注重的是關起門來的屋內。 按照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屋子里面的才是至親至愛之人。“闔”字的家庭團聚之意更為濃重。 而“合”字為上下結構,亼同“集”,傾向于集合,聚集,不分人群,可以是親人、朋友或者同事等,不僅僅在于家庭。所以它的使用氛圍會較為輕松,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 在古代,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大門一般都是兩扇門。《韻會》里有云:“雙曰闔,闔門也。” 所以,由古義延伸至今,“闔家”更注重的是全家人都在家里,表示一種對團聚的期待和祝福。 而“合家”雖也有表示全家,但是沒有“闔家”那樣特別強調全家人都在家里的意思,詞性沒有那么嚴肅,語氣也沒有那么重。 兩者相比,“闔家”更適合于官方和正式場合。 不難發現,像春節晚會主持人對全國觀眾的祝福,合作公司伙伴之間的互相書面寄語,贈給長輩的祝福等場合,都是無一例外用了“闔家”。 雖說“闔家”與“合家”僅有一字之差,但相對應的使用場合還是要區分,以免在正式場合鬧出笑話。 書面與口語 不管是書面語還是口語,用詞規范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是用詞不當不但鬧出笑話,暴露自己的無知,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北宋末期,宋金兩國戰事膠著。關于金人需大宋返還人質的要求,當時的皇帝宋徽宗筆墨一揮,贈給金人的國書里寫道:本朝幅員萬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難指有無,況事皆已往,請別計議。 原意是我們大宋幅員遼闊,疆域萬里,人口居住的區域較為分散,對于逃跑的金國人是沒有辦法尋找得到的,以后不要再提了。 “幅員萬里”一詞,擊中了金國人的痛點,認為大宋皇帝是在向他們挑釁,于是惱羞成怒,發動了令本就羸弱的北宋元氣大傷的戰爭。 因此,中國漢字注重書寫的嚴謹與得體。特別是在正式場合,作為公開的文案不僅要用詞準確,也要符合大眾的觀感審美。 而口語具有暫留性和同步性,重在聽感,約束性不強。 正因為“闔”跟“合”是同音字,對于有深厚底蘊的漢字文化來說,我們對書面語和口語的使用更要注重區分。 “闔”字是門加盍,“盍”與“和”讀音一樣,有聚合之意。而“闔家幸福”若要細致具象化,“闔”在古義中多以門扇使用,整體意思則是把門關上,一家人在屋內和氣融融,幸福快樂。 “合”字雖有閉合之意,但在“合家”里為“全”或“總”的意思,并沒有體現必須把門關起來。 所以“合家”較“闔家”,以背后寓意的角度來看,其實會少了一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因此,它偏向口語化,用于朋友或平輩親人之間的互相寒暄較多。 不管是從字體結構還是字義本身,“闔家”帶有一種中國人專屬的浪漫情懷,比“合家”更適合書面品讀。 所以,當需要書面表達祝福時,如短信、郵件、公告等用“闔家幸福”“闔家安康”“闔家歡樂”都是非常恰當的。 敬詞的使用 中國歷來是禮儀之邦,因此對敬詞和謙詞的區分頗為嚴謹。敬詞用于對方,謙詞用于自己。 打個比方,稱呼自己家里長輩或者平輩會在稱呼之前冠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而稱呼對方的長輩或平輩,則代之以“令”,如令尊、令堂、令愛等。 同樣,對于“闔家”和“合家”,也有類似的用法。 在眾多的古代文言文中,“闔”字的使用含有敬重之意,是一種敬詞,所以“闔家”用于對方。 而“合”字用法較為隨意,沒有規定的場合,所以自家或者對方都適用。 若要較真,祝福對方用“闔家”還是“合家”合適呢? 假若口頭表達祝福,兩字同音,無可比性;如果書面表達祝福,建議用“闔”更加表達敬意,對祝福的對象也更為尊重。 結語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闔家”與“合家”并沒有天壤之別,互相通用也無傷大雅。 但是作為華夏子孫的一員,只有我們自己了解并能正確使用本土文字,才能更有底氣向全世界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不至于在眾人面前鬧出笑話。 有時候適當地咬文嚼字并不是鉆牛角尖,而是對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的一種該有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