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君:我總在想,在當代藝術的創作與表現中,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定格在某一畫種?什么工筆畫家?寫意畫家?潑繪大師?初象水墨畫家?等等……這沒有什么意義。 ![]() 創作的力度與深刻應該是在反復深入自然中表達心靈,抒發情感,藝術家應該把自己當成導演,在創作中調動一切技法技巧,象指揮千軍萬馬,在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同時,確定主要演員,塑造主要形象,強調整體和諧,精細地雕刻作品中的閃光點,技法、經驗是舊有的,而選擇組合是創造性的,形式和技法都可以根據需要重組,走出一條探索新工筆畫的創作之路。 ![]() 石君:1958年生,湖南益陽人。湖南長沙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訪問學者?,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線描藝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美術書法藝委會理事、中國熱帶雨林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文化部中國現代工筆畫學院教授。 ![]() 跟雨林結緣已經20余年了,28次走進西雙版納雨林寫生,20余年雨林之旅,成為我的藝術創作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課。 ![]() 1992年,當我第一次踏入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它的美麗神奇就吸引了我。那寬大的闊葉、神奇的藤本,以及蕨類、附生——那些復雜多樣的生長姿態,都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萌生了一種用畫筆去表現雨林的神奇及探索的強烈愿望。那雨林中的一花一鳥,一草一木,成了我摹寫自然中的生命和探尋雨林魅力的創作源泉。 ![]() 時隔四年之后,作為初探雨林的小結,我創作了一批表現雨林的作品,在臺灣舉辦了題為“大山中的花鳥”的個人畫展,沒想到獲得了社會和藝術界的強烈反響。但是回到長沙之后,每每翻看自己的畫冊,心中卻是十分困惑。感到自己的作品還是一種寫實的描繪,而自己這些年一趟又一趟奔向雨林所感悟到的,卻依然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 ![]() 在困惑中我逐漸明白,選擇雨林,意味著選擇歷代花鳥畫家未曾涉及過的花木領域。這是許多前輩大師由于歷史和地理條件的限制,未曾表達和表現過的地方,特別是在花鳥這一領域,在創作時鮮有前人足跡可循。 ![]() 一位朋友指出,你只表現了雨林中的形,但是還沒有找到表現雨林的特定語言,因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創作。面對充滿神奇魅力的雨林,我更感到自己創作中的不足。此后幾年,我沒有在國內參加任何畫展,數次游走于雨林和海外之間,試圖從各種創作理念和藝術語言中尋找突破的途徑,尋找表現夢魂牽繞的屬于我的雨林之魂魄。 ![]() 于是,我走上了北上求學之路,從另一個方向去繼續雨林的探尋。此前我曾經跟隨國畫家周中耀先生學習花鳥畫十余年,周先生細膩寫實的重彩工筆給了我濃厚的傳統熏陶。2006年起,在北京,我先師從李魁正先生,后又追隨郭怡棕先生,兩年的系統學習,把我的創作理念帶入了一種新的高度。 ![]() 使我逐漸體會到,要用工筆畫表現熱帶雨林,關鍵在于選擇自己的技法經驗,提升多種藝術語言的表現能力。探索前所未有的跨形式,跨技法的新路子。技法是舊有的,而選擇,組合是創新的,就是在水墨、重彩、白描、沒骨、寫意的形式和技法之間進行重新絹合,形成新的語言樣式。 ![]() 這期間,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經典的畫展。通過思考,我知道了我內心真正想要表現的東西,通過讀書,進一步開闊了我的胸襟。通過看畫展,提升了我的眼界和強烈的再次創作的欲望。 ![]() 帶著新的感悟,我再一次走進雨林,在一個又一個清晨,在雨林的懷抱里,在濕冷的氣息中,我等待著雨林在陽光的照耀下漸漸蘇醒?!敖舆B守候,反復對話”,在貌似雜亂無序,糾纏不清的生態中,我感到自己的心開始和雨林的魂魄開始相呼應,一種生命的律動和創作的欲望,從我的心底冥生開出。 ![]() 那拔地而起的,縱橫攀援的,纏繞附生的,蒼勁的,陰柔的,雨林里的枝干和花葉在我面前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美麗。那穿過茂密的枝葉而來的陽光,那濕漉漉的空氣,那雨林中一切的一切,在我腦海里形成一道夢幻般的風景,在我心中融合成一股創作的力量。于是,作品《霧里夢花》的誕生,成就了我努力呈現雨林之魂的開始。 ![]() 2008年, 《霧里夢花》榮獲第七屆工筆畫大展金獎。2008年,作品《山高水長》榮獲2008年中國畫展優秀獎(最高獎)。2009年的《竹影搖風》榮獲北京工筆重彩畫會舉辦的“微觀與精致”全國重彩畫展丹青獎, 《和諧的家園》榮獲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榮獲銀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從起初萌生表現雨林的愿望,到作品《霧里夢花》、 《山高水長》、 婚口諧的家園》、 《竹影搖風》的成功,其實,我一直在雨林中不停地尋找,這是沒有盡頭的旅程。雨林蘊藏著豐富的生命意義,有著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等待著我們去探尋。我深懷對雨林的向往和敬意,將一如既往地前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