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君主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爵位來稱呼,比如:秦國的爵位是伯爵,便稱為秦伯;齊國是侯爵,就稱為齊侯;宋國是最高級別的公爵,才能被稱為宋公。至于為什么都稱“公”,這其實是將他們去世后的謚號與其本身爵位混為一談。 就拿秦穆公來說,他稱霸西戎,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但其本身爵位并沒有提升,依然還是伯爵。畢竟秦國君主一來沒有周王室血統,二來也不是西周的開國功臣,三也不是前代王朝的后裔,也不過是給周天子養馬的馬夫而已。 雖然秦國開國君主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周孝王賞識,被賞賜一塊封地建立秦國。但秦國最開始也不過是周之“附庸”,封地不足五十里,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大夫級別,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最低的子、男爵位也有五十里封地,秦非子實際上啥爵位也沒有,因治都于秦邑,號稱“秦嬴”,從稱號上也能看出秦非子并沒有爵位,只能算是準貴族。 后因西戎反叛周王朝,滅了犬丘大駱全族(大駱是秦非子之父,其嫡子“成”繼承了犬丘封地),秦非子的后代秦仲才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率軍進攻西戎。雖然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沒有爵位,不是諸侯,結果秦仲還被西戎打敗,戰死沙場。 周宣王見此,就給了秦仲五個兒子七千士兵,繼續討伐西戎,長子嬴其一戰擊敗西戎,因功被封為西陲大夫,這就是秦莊公。不過在身份地位上還是沒什么變化,只是封地多了些。直到西周滅亡,秦莊公之子秦襄公出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為伯爵,正式成為諸侯。 不過距離“公爵”還有兩個等級,因此秦國君主并不能稱“公”,也不能稱“侯”,正式稱號為“秦伯”。只有被封為公爵和侯爵的諸侯才能稱公、稱侯。比如宋國是公爵國,宋國君主可以“稱公”,齊國被封侯爵,齊君可以稱侯。 大多諸侯稱公只是他們死后的謚號,稱謂一般格式為國名+謚號+尊稱,比如秦穆公的謚號是“穆”(一作繆),再加上尊稱“公”,因此稱為秦穆公。 只有那些被封為公爵的諸侯國君主才能在生前“稱公”。至于楚國的爵位更是低得可憐,楚國第一任君主熊繹是子爵,比秦國的伯爵還要低一級,只能稱為“楚子”。 這還是熊繹的曾祖父鬻(Yù)熊在商朝末年,率族及時投靠了周文王,并成為周文王的“火師”(掌管火事,也就是古代的消防員),也算是西周開國之臣。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繼位后,為了感念功臣,于是就提拔他們的后代,因此熊繹被封為子爵,封地在南方蠻荒之地,建立了楚國,居住在丹陽。 這時的楚國別說稱王,連稱伯都不敢,因為此時的楚國實在是太過貧弱。熊繹前往南方丹陽封地后,就建了一個占卜和祭祀的宗祠類廟宇,說是廟宇,其實也就是個普通房子,但楚國窮的連祭祀所用的三牲也沒有。 熊澤沒辦法,就讓人去鄰近的鄀國偷了一頭還沒長角的小牛,還擔心牛主人找來,于是熊澤就連夜祭祀祖先,此后楚人就有了夜里祭祀的傳統。
并且熊澤參與周成王舉行的狩獵活動(岐陽之會),還受到冷遇,只是和鮮卑首領一起負責“守燎”(看守燎祭用的火堆),這次諸侯會盟讓熊澤發奮圖強。
第六任國君熊渠繼位后,便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繼續擴張疆土,于是起兵攻打庸國、揚越和鄂國,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熊渠越發肆無忌憚,按照禮法,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則根據自身爵位相稱,熊渠是子爵,只能稱為“楚子”,但他卻僭越周禮,自稱為公。 后來又效仿周天子將三個兒子封王,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幼子熊執疵為越章王,成為周朝境內第一個僭越封王的諸侯。 不過周厲王繼位后,由于兇惡殘暴著稱,熊渠擔心遭到討伐,于是悄悄去掉了兒子們的王號,繼續臣服于周王室。 等第十七任國君熊通繼位后,楚國再次僭越周禮,直接自立為王。這時中原諸侯紛紛背叛天子,開始相互攻伐。而熊通奉行鐵腕政策,楚國又兵強馬壯,便想參與中原爭霸戰爭。 起先熊通是先讓隨國君主幫忙請求周天子提高楚國爵位,但是周桓王(東周第二任天子)并沒有同意,熊通聞訊大怒,當即自立為王,稱為“楚武王”,自此開了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而周王室衰微,對楚武王自稱王號無可奈何。 楚國之所以稱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得不到周天子認可,被中原諸侯定為蠻夷。于是強大起來的楚國自立為王。 繼楚武王熊通稱王后,在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壽夢和越國君主允常也先后稱王。后來到了戰國時期,自“徐州相王”事件發生后,諸侯無視天子權威,戰國七雄先后稱王,就連中山國、宋國等二流諸侯也開始僭越稱王。 諸侯稱王可以說否定了周天子獨尊“天下共主”的地位,從此周天子不但在實力上,而且在名號上也與諸侯一般無二。 |
|
來自: 新用戶3892281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