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湯頭歌訣》 《醫學啟源》:“(麥門冬)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麥門冬,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 《溫病條辨》:汗多、脈散大,是因為陽氣發泄太過,內虛以致水液不可留戀。生脈散味酸甘能化陰,守陰留陽。陽氣能留住,汗自然能止住了。用人參為君藥,是要補肺中元氣。 《醫方考》:肺主氣,正氣少,所以不想說話,邪氣多,因此常有氣喘。這是小人的勢力增長,而君子的勢力消亡的表現。人參補益肺氣,麥冬清肅肺氣,五味子收斂肺氣,一補一清一斂,養氣的道理就是這樣。稱為“生脈”,是因為經脈得到氣息就能充盈,失去氣息就會虛弱。李東垣說:夏天服生脈散,加入黃芪、甘草,可以令人氣力涌出。 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夏天適宜補益的,是生命之元氣,不是補熱火,是因為人們在夏天常吃寒涼食物。因此用甘味的人參來補氣,用麥門冬的苦寒來瀉熱,以補充水液之源泉,用酸收的五味子來清肅燥金,名叫生脈散。 上文提到的生脈散,以及把黃芪、甘草加入生脈散之中,就是我們今天中成藥生脈飲和黃芪生脈飲(無甘草)的來源。而生脈飲,又有“人參方”和“黨參方”。 生脈飲(人參方):紅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生脈飲(黨參方) :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黃芪生脈飲: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滋陰,養心補肺。用于氣陰兩虛,心悸氣短的冠心病患者。具體主治心悸氣短,動則加重,胸悶喘促,自汗,神疲乏力,舌質淡有齒痕,脈結代等氣陰兩虛之證。 古代醫家組“生脈散”方,君藥用人參而不用黨參,一定有他們的道理。《神農本草經》認為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可以輕身延年。而黨參的功效與人參頗為相似,只是藥力比人參薄弱罷了,對于一般的虛證,可以用黨參代替人參使用;但對于虛脫重證,還是用人參比較合適。 生脈散益氣滋陰,斂汗生津,加入黃芪,可增加補氣升陽,益氣固表的功效。 禁忌: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者,方可使用。 ? ?資料來源:《湯頭歌訣》《醫學啟源》《溫病條辨》《醫方考》等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