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戰爭中,武器裝備是制勝的關鍵,只有不斷更新軍隊的武器,國家才可以處于安全的環境?;仡?931年以后的中國,軍隊力量慢慢強大,直到抗美援朝戰爭中,3萬多人的志愿軍50軍,裝備有1000多挺機槍,這是什么水平呢? 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 中美裝備差距 抗日戰爭時期,我方戰士只有“小米加步槍”,落后的工業水平讓我軍不得不依賴戰后繳獲日軍的步槍來充實武器庫,當時大概200個人才可以分配到一挺機槍。 抗戰勝利后,共產黨軍隊繳獲了大量敵軍裝備,機槍數量已經超過一萬,但是由于我軍戰士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機槍是不夠使用的。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得到美國的援助,獲取到許多美軍武器,由于國民黨政府失去民心,且內部環境比較混亂,最終被共產黨軍隊打敗。我軍接手國軍的裝備后,輕重型機槍超過了30多萬挺,基本上滿足正常作戰需求。 二戰時國軍的裝備 抗美援朝時期,我軍的機槍還是比較充沛的,沒有整訓的50軍都擁有輕重機槍共1000多挺,相比較抗戰時期,這個數量得到了飛躍式增長,即使如此在戰場上志愿軍的武器裝備也是遠不及“聯合國軍”的。 當時的50軍擁有輕機槍大約941挺,其中包括捷克式輕機槍821挺、布倫式輕機槍120挺。重機槍就比較少了,50軍總共裝備的重機槍有128挺,其中有125挺馬克沁重機槍和3挺九二式重機槍。 九二式重機槍 朝鮮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力量雖然得到了提升,但是當時的中國工業剛剛起步,主要依靠的武器還是之前在戰場上繳獲的。這些機槍的型號大多比較老舊,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故障。 同期的美國軍事力量雄厚,海陸空三軍都實力強勁。美國為朝鮮戰爭提供了一千多架戰斗機,美國會讓空軍切斷志愿軍的后勤補給路線,同時每次戰爭前,美國都會對志愿軍陣地展開空襲。 美軍掌握著朝鮮戰場的制空權 陸軍方面美軍每個師都有900多門大炮,140多輛坦克,車輛更是不計其數,且美國士兵最差的武器都是半自動步槍。海軍方面美國有自己的航空母艦,當時美國的艦艇保守估計有300多艘。 除了裝備比較先進,美軍的后勤補給也是非常足的,他們的炮彈和物資會通過專利源源不斷的送往戰場,同期的我國只能派出專門的后勤人員運輸物資。 志愿軍入朝的第四次戰役中,50軍領命在漢江兩岸擊殺敵軍守住陣地,這場戰役持續了50天左右,志愿軍們的后勤補給嚴重不足,他們的炮火支援僅有不足一百發。 志愿軍后勤很不好 敵方美國每次發起進攻都會消耗數以千計的炮彈,在戰場上一些美國士兵還用防空機槍掃射志愿軍防守的陣地,這是一種高射速武器,在戰場上可以很好的壓制敵方火力。 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我軍的炮彈明顯不足,再加上機槍手的子彈使用量達到全軍使用量的一半多,這讓我軍的子彈數量更加捉襟見肘。這場戰爭中,50軍傷亡慘重,機槍的配彈手幾乎全軍覆沒,戰爭后期我方子彈都打光了。 影視劇中的志愿軍戰士 在這種情況下,志愿軍只能用手榴彈來抵擋美軍的進攻。機槍手們也開始采集石頭,等美軍步兵開始進攻的時候砸過去,在這樣巨大的差距下50軍靠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完成了任務。 50軍重火力不足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常用的戰術就是先用飛機坦克轟炸敵方陣地,待敵軍傷亡慘重后派出步兵清理戰場。 雖然當時的50軍機槍配置比較充足,但在重火力方面是遠遠不夠的,當時的50軍僅有30門大口徑火炮,其他的都是一些小口徑迫擊炮和火箭筒。 炮擊炮武器 抗美援朝初期我軍派出3個炮兵師支援朝鮮,每個炮兵團都裝備有75毫米口徑以上的大炮,領導人的本意是這些大炮可以協助步兵作戰。 真正到了戰場上后,志愿軍發現這些重炮并沒有發揮出很大的作用。制空權在美國手中,我方的炮兵就沒有辦法正常作戰。 有數據表示,我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第一二次戰役發射的炮彈都不足600發,第三四次戰役中我國機動炮兵發射的炮彈打到4287發和7921發。 志愿軍炮兵老照片 聽起來炮兵的作用逐漸變大,但是實際上由于雙方投入兵力均很大,這些炮彈制造的火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在朝鮮戰場上,步兵們主要火力來源還是輕重機槍。 獲勝原因 中美雙方在朝鮮戰場上實力差距如此懸殊,為什么中國還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呢? 首先就是中國人善用戰術,面對美軍的炮火轟炸,志愿軍發明了“坑道戰法”,當美軍開始大規模轟炸后,志愿軍們就藏身在坑道內保存實力,等到美國步兵接近后再出現一舉殲滅敵軍。 坑到作戰的志愿軍 戰爭后期李奇微召集兵力對志愿軍展開大規模進攻,毛主席與彭德懷就確定了“零敲牛皮糖”戰術,每次的作戰目標只定為美軍的一個營,一口一口吃掉美軍這塊肥肉。 除此之外,志愿軍們堅韌的意志也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在“聯合國軍”一起吃火雞唱圣誕歌的時候,我方志愿軍在雪地里穿著單薄的衣物吃凍土豆,即使如此志愿軍也沒有喪失作戰的斗志,反而愈挫愈勇。 志愿軍手持機槍在戰場上 朝鮮戰爭中大部分志愿軍戰士都經歷過戰爭,他們秉承著戰斗到最后一刻的理念奮勇殺敵,試問有哪國軍隊可以對抗如此強大的軍隊。 |
|
來自: James5291 > 《中美 俄烏 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