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被人欺負了怎么辦? 是教他勇敢地打回去,還是大度的寬容對方? 最近在一檔兒童觀察類的節目中,就有兩個孩子因小事動起了手。 當時一群孩子坐在場地休息,老師叫大家集合,準備上課,孩子們便紛紛起身前去。 一個叫“小薯條”的孩子在經過同學“維尼”的時候,想叫他一起去集合,便用手揪了一下對方的頭發。 ![]() 可維尼會錯了意,以為小薯條是在挑釁,二話不說就把小薯條拽了一個大跟頭。 小薯條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實習教官王弢看到了以后馬上跑過來安慰: “沒事,不哭不哭。他欺負你你倒是還回去啊!” 接著教官又鼓勵小薯條: “別怕,他欺負你,你就還回去!” 然后拉著小薯條的手就朝維尼打了回去。 ![]() 這段節目一經播出就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我看了一下,發現網上的聲音主要分為兩派。 一些家長認為教官的做法不夠妥當,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是應該冷靜對待。 同學之間有矛盾了要去溝通,實在不行就躲得遠一點,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另外一種聲音則支持教官,認為孩子被欺負了就應該打回去,只有學會“以暴制暴”,別人才不敢欺負自己。 “忍下來”和“打回去”,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大多數家長都會采取的方式。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任何一種極端的做法背后,都有巨大的隱患。 ![]() 美國權威雜志Am J Psychiatry曾做過一項長達幾十年的研究,他們對8000個曾有過“被欺凌”經歷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 結果表明: 那些童年被人欺凌,又經常隱忍,退讓的人心理健康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比如容易焦慮,患抑郁癥可能性更高。 同時研究還發現,這些人的性格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是軟弱型人格,她們自卑,沒有活力,對很多事都逆來順受; 另外一類是仇恨型人格,他們敏感,易怒,愿意記仇,會因為小事而發火,在對待弱者時會更加苛刻。 ![]() 軟弱和仇恨,兩種性格都存在明顯的缺陷。 所以通過這個調查我們就可以明白: 如果孩子受到欺凌時總是示弱的話,之后就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應該教孩子敢于反抗,用武力解決問題可以嗎? 前段時間,沈陽的一位父親就是這么教育孩子的。 ![]() 沈陽的一個小男孩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回家后他的爸爸是這么教育他的: “為什么不敢打人?來,你用這只手打我。” “兒子我告訴你,我如果再聽說他打你了你沒還手,那爸爸肯定發脾氣。” “如果你要打贏了爸爸就獎勵,你要什么我就給你買什么。” 留言中有很多人認同這種教育方式,支持孩子打回去。 ![]()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視頻中的孩子真的聽了爸爸的話會怎么樣? 他回學校把別的孩子打了,爸爸就獎勵一個游戲機、一個小汽車。 那孩子就會得到一種信號: 打人是好事,只要我打人了就能得到獎勵。 那么在這種教育之下,孩子會越來越習慣于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將來很可能做出更過分的舉動。 那時候,再說什么就都晚了。 ![]()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都是成長過程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然而,家長的態度,卻會十足地影響孩子的處事方式,甚至未來人生的走向。 所以我覺得一味教孩子崇尚暴力,或是過度忍讓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們真的想把孩子教育成一個進退有度的人,當孩子被人欺負時就應該這么做。 ![]() (1)充分地理解孩子 當聽到孩子被欺負了之后,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打回去啊,怕什么。” 或是“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之類的話。 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讓他更加難過和自責。 在聽完孩子的遭遇后,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表示理解。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明白你的感受: 你不還手不是因為你軟弱,而是因為你是個善良的小孩,不想用暴力傷害別人。 你不吵架不是因為你理虧,而是因為你是個有素質的小孩,不愿意和別人計較太多。 多說一些這樣的話來安撫孩子,這樣他才可以盡快讓情緒穩定下來。 ![]() (2)不要過多參與,尊重孩子的決定 其實很多時候造成孩子之間矛盾的都是小事,可能是一句話、一次游戲、或是一支筆這么簡單。 但我們不能因為是小事,就不當一回事。 因為家長的任何一個舉動,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 比如我前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看到兩個孩子打架。 倆家的家長本來在一旁聊天,看到孩子打起來了趕忙跑過來制止。 那個欺負人家長道歉的話還沒說出口,被打的孩子家長就說:“哎呀小孩子鬧著玩怎么還動手了,趕快住手。” 接著又說:“我家孩子皮厚,打兩下沒事,你們也別罵孩子。” 在此過程中,那個被打的小孩就站在一旁,淚水在眼里打轉,一聲不吭。 仿佛他才是那個犯了錯的孩子。 看到這一幕,我真的很心疼那個被欺負的小孩。 ![]() 被欺負的是他,被安慰的卻是別人。 如果他這時候提出不滿,還可能會被大人們說成不聽話的小孩。 不知道當時那個孩子是什么心情,憤怒,委屈,自卑,還是失望? 又或者是這些情緒全部都有? 當遇到孩子被欺負的情況時,家長不要過多去干涉,更不要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去做一些決定。 受委屈的人是孩子,那沒有人可以替他原諒別人。 在這種時候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機會。 我們只要幫孩子穩定住情緒,然后為他梳理一下事情的脈絡即可。 (3)為孩子做最堅強的“后盾” 造成一些孩子性格軟弱的最大原因,就是不自信。 所以越是在孩子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會和他站在一起。 告訴孩子,如果其他同學的哪種行為讓你不舒服了,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 可以這么對同學說: “我很珍惜你這個朋友,但你的做法讓我不舒服了,希望你下次不要這樣了好嗎。” 甚至可以再強硬一點,直接說: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你再打我,我一定會還手的!” 想告訴別人“自己不是好欺負的”不一定要用手,還可以用自己強硬的態度。 如果對方也把你當做朋友,自然會重視你的話;如果對方覺得你多事,那么就離他遠一點。 他要是糾纏不休,還來找你麻煩,那么你告訴媽媽,我會去找老師和對方的家長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家長用實際行動,去向孩子證明會永遠保護他的時候。 孩子自己也會受到鼓舞,在下一次遇到其他同學的不友善行為時,也就有了保護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 對孩子來說,被欺負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當他受人欺凌、一肚子委屈想要去找父母傾訴的時候,換來的卻只是一句:“真丟人,只會被打”。 ![]() 其實不管是在面對欺凌也好,面對生活中會經歷的其他困難也罷。 一味地教孩子“打回去”或是“忍下去”都是不可取的,重要是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讓他擁有一顆不卑不亢的心。 做到遇事“不沖動,不妥協”,不主動惹事,但也絕不怕事。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有底氣迎接來自生活的風和雨,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最后,希望大家能點個“在看”,也愿每個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守護下,擁有一個安穩、快樂的童年。 ![]()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