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煮煮那些字兒■ 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在中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 今日冬至,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商量著吃水餃的事,仿佛在策劃著一場盛宴。 其實,這幾天加班,每晚都配送水餃外賣,吃了好幾頓了,可是冬至的水餃,不一樣,得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餃早已不是稀罕的美食,但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特殊的節日,水餃總是會鄭重的擺上餐桌。 樓下就有一家水餃店,我們幾個約好了去那里吃“冬至水餃”,其實,那就是給我們配送工作餐的地方。 大家吃著重復口味的水餃,卻有著不同的感觸。 我們在這個城市里打拼,離家都遠,總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鄉愁,大家一邊講著冬至的風俗,一邊吃著水餃,一邊講述著那些關于水餃的記憶。 老張是我們當中年齡最大的,說母親在500公里之外的農村老家,已經80多歲,回家時,母親必定會給他包最愛吃的韭菜肉丁的水餃,每次咬到肉丁,都覺得香氣四溢。離家那天早晨,絕對是雷打不動地要吃水餃,母親半夜起來調餡、活面,給他包好一蓋墊水餃,讓他吃完餃子趕車,母親說“上車餃子下車面”,吃了水餃,會一路順風。老張講著講著,筷子停在了空中,他說,元旦放假,俺得回家看俺娘去,想吃她包的水餃了! 王姑娘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講起自己大學里的水餃情結,說在大學里,想家會傳染,偶爾一個人說起來家里的事,馬上會泛濫一片想家之情。當時宿舍里有一個本地的舍友,有時候周末回家就會給大家帶著有余溫的水餃回來,每次舍友一進門,大家如餓狼傳說般地撲上來,筷子都不拿,用指頭捏著就都消滅了,感覺吃到水餃就是吃到了家的味道。 我想起了母親包的鲅魚水餃,餡子特別難調,經常要忙活一上午,一大早先煮好花椒水,然后處理魚,先把魚刺剃出,再將魚肉剁成泥,如果想要更香,可以再加入一點肥肉,用花椒水把餡攪均勻,最后摻入少量韭菜提鮮,最后調出的餡是稠糊狀的,這樣煮出的水餃才軟糯可口……當我講著鲅魚水餃時,旁邊的同事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水餃,說明明是芹菜的,我怎么吃出鲅魚味來了! 外面的美食數不勝數,但“家里的水餃”卻是無法替代的依戀。 原來,我們不是想水餃,是想家。 時間為水,煮字當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