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是一種小令,起源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憶仙姿》,后人嫌其名不雅,又因為其中有句子,“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故改為“如夢令”。“如夢令”這個小令,填得最好的,當數易安居士李清照,她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編入初中課本,而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則是經典中的經典。
對于“如夢令”這樣的小令來說,要寫得好,一是要在較少的字數中,把故事描述清楚,這一點,易安居士做得最好;二是要有意境,其實,所有的詩詞,都要追求意境悠遠,才能讓人過目不忘。因此,這里精選了十首“如夢令”,刨去了李清照的幾首,因為我們太熟悉了,然后以選擇意境深遠的為最高標準。
1. 《如夢令·一夜新秋風雨》,朱敦儒
南宋詩人朱敦儒,在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戰派一邊,因此備受打擊,人又清高,因此有了隱逸思想。而他充滿了隱逸思想的詞作,又寫得特別的清新自然,都是難得的佳作。比如,他在《鷓鴣天·西都作》中寫道,“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又如這首《如夢令·一夜新秋風雨》:
一夜新秋風雨。客恨客愁無數。
我是臥云人,悔到紅塵深處。
難住。難住。拂袖青山歸去。
我是臥云人,悔到紅塵深處
“一夜新秋風雨。客恨客愁無數”,“一夜新秋風雨”,俗話說,“一層秋雨一層涼”,入秋了,天氣越來越涼,人也越來越思鄉。所以,也就“客恨客愁無數”。而我呢?
“我是臥云人,悔到紅塵深處”,我天生就是一個高臥在白云生處的隱居人,我只后悔我怎么就到了紅塵深處,去追求那功名利祿了。
“難住。難住。拂袖青山歸去”,既然我天性是自由的,那么在世俗中自然是難以居住下來,不如一拂長袖,直接尋找青山歸去吧!
詞人一如陶淵明,看透了這腐敗的朝廷,希望像陶淵明一樣,“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 《如夢令·春雨》,呂采芝
清代女詩人呂采芝,經歷了夫亡國難,自然嘗盡了世間酸楚,她的詞,哀怨莫名。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雖然技術成就很高,但從思想性上,只是閨房傷春而已。而呂采芝《如夢令·春雨》,則包含了詩人歷經世間坎坷的心酸:
香夢乍回繡枕。春色半簾人靜。
風雨妒芳菲,不管葉柔枝嫩。
休問。休問。應是綠殘紅褪。

休問。休問。應是綠殘紅褪
“香夢乍回繡枕。春色半簾人靜”,昨夜一場香夢,今早才從繡枕上醒來;放眼望去,只見半簾春色,人聲靜悄悄。
“風雨妒芳菲,不管葉柔枝嫩”,昨夜一場風雨,應該是老天妒忌人間的芳菲燦爛,因而不管新葉的柔軟,新枝的細嫩,殘酷的風吹雨打。
“休問。休問。應是綠殘紅褪”,也不用問了,更不用問了,外面應該是新綠被摧殘,新紅褪去,一片狼藉。
一句,“休問。休問”,深刻的表達出詞人飽經風霜,累受打擊的心情,她對于最壞的結果,已經早有體驗了,已經開始麻木了。
3. 《如夢令·林下一溪春水》,王容溪
元代是對漢族文人來說,上升的空間很小,因此,有很多的文人,選擇了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他們不問世事。因此,有很多人連生卒時間都沒有記錄,也沒有生平事跡的記錄,只有很少的幾篇詩文流傳在世。元代詞人王容溪也是這樣,現存詩詞也只有這一首《如夢令·林下一溪春水》:
林下一溪春水。林上數峰嵐翠。
中有隱居人,茅屋數間而已。
無事。無事。石上坐看云起。

無事。無事。石上坐看云起
“林下一溪春水。林上數峰嵐翠”,詩人在林間小憩,下面是一溪春水,晶瑩碧綠;林上是數座山峰,層嵐吐翠。
“中有隱居人,茅屋數間而已”,在兩者之間,就是詩人這樣一個隱居者,他的居所只有數間茅屋而已。
“無事。無事。石上坐看云起”,詩人閑來無事,無事的話,就在石上,坐看白云飛起。
一句,“石上坐看云起”,讓人想起大詩人王維的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不同的時,王維享受“坐看云起時”的休閑和愜意;而詩人王容溪則是,“無事。無事”,卻表達了詩人“無用武之地”的無奈心情!
4. 《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向滈
宋代詩人向滈生活在南宋時代,宋代到了南宋,國土淪喪,政治毫無作為,這就導致了文人的出路變窄,絕大部分的文人,長年羈旅,沒有用武之地。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是十分的沮喪。詩人向滈的《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就是反映了這樣一種殘酷的現實: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
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
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
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是誰在明亮的窗戶旁獨坐呢?其實是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我的影兒,這讓我有了些許的安慰。
“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但當燈火燃盡,我要睡覺時,我卻連影兒也沒有了,我的影兒也把我拋棄了。
“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無奈啊!無奈,好一個既忙碌、又孤獨,更是惶惶不安的我!
這句讓我們想起詩仙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都是一樣的孤獨,但李白的孤獨,因為有酒,并不悲傷,他是“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而詞人是“好個恓惶的我”。到了最后,這首詞是“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孤獨到連影兒都拋棄了自己;而李白則是“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醉后各自回家了,沒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兩首詩的最后結論也不同:李白是“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而這首詞是“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這兩首詩的區別,是盛唐大治和南宋茍安的區別。
5. 《如夢令·一帶晴山如沐》,黃琬璚
俗話說,“春困秋乏”,人們在春天往往嗜睡。在某個下午,當你從睡夢中醒來,看到簾外花叢錦翠,茂林修竹,自然是心下一片大好。清代女詩人黃琬璚的《如夢令·一帶晴山如沐》,便記錄了這一刻的美好:
一帶晴山如沐。十里濃花似簇。
雞犬靜無聲,幽絕水通茅屋。
搖綠。搖綠。門外數竿修竹。

搖綠。搖綠。門外數竿修竹
“一帶晴山如沐。十里濃花似簇”,因為剛下過一場雨,所以,這里的一帶雨后天晴的山峰,就像沐浴過一樣,十分的清新;放眼十里鮮花濃艷,像是擁簇在一起一樣,特別明艷。
“雞犬靜無聲,幽絕水通茅屋”,平時十分喧鬧的雞犬之聲,現在也沒有了;幽靜的流水,直通眼前的茅屋。
“搖綠。搖綠。門外數竿修竹”,春風吹來,綠影搖動、綠影搖動,原來是門外的數竿修竹在隨風搖動。
一句,“搖綠。搖綠。門外數竿修竹”,字里行間,都感受到女詞人發自內心的喜悅,心情就像那綠影在搖動一樣。
6.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曹組
春天景色怡人,但人由于所處心境的不同,表現出來心情不是簡單的喜悅、愉快,而是會非常復雜。這首宋代詞人曹組的《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就表現出了這種復雜的心理活動: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門外,有幾千頃綠樹的樹陰,還有幾只黃鸝兩兩交相呼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我睡不著,被驚醒了,走到碧綠的梧桐樹下那口金光閃閃的井旁。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我靜悄悄的,四周也靜悄悄的。突然風一吹,滿庭院的花影在風中搖曳。
一句,“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看似是空靈的風景描寫,實際上意味無窮。我們拿來和王安石的“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對比。王詩說“春色惱人眠不得”,實際上是詩人在懷人,所以睡不著,眼睜睜的看著“月移花影上欄桿”。而這里的“人靜,人靜”,實際上詞人是有些孤獨了,所以,當“風動一庭花影”時,詞人是以為有人來了,定眼一看,卻是花影,這時候,詞人有些陶醉,也有些失望。總之,不管是王詩,還是這首詞,所表達的心情都十分的復雜。
7.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納蘭性德
清代詩人納蘭性德雖然出生富貴,但一生愛情不如意,他自己做了最好的總結,“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而這首《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則是他其中一個斷腸的瞬間: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
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
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天亮了,井臺上響起了轆轤聲。一夜風雨,滿階落花,凋零中透出一絲冷意。
“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在這樣一個清晨,“我”和她驀然相逢。“我”對她一見鐘情,卻難以明了她迷離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誰能明白呢?反正我是不明白。從此以后,無論是在簟席上輾轉反側、孤枕難眠之時;還是獨對孤燈、輾轉徘徊之際,我都會想念她。
一句,“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不正應征了那句“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他不斷要“憶平生”,更是在“簟紋燈影”里想念她,又深深的應征了那句“我是人間惆悵客”。
8. 《如夢令·庭院深深春寂》,吳潛
南宋詩人吳潛,受奸臣所排擠,不能完全施展其才華,自然有深深的郁郁不得志之感。他在《如夢令·庭院深深春寂》寫到:
庭院深深春寂。還是他鄉寒食。
閑利與閑名,謾把光陰虛擲。
虛擲。虛擲。知道幾時歸得。

庭院深深春寂
“庭院深深春寂。還是他鄉寒食”,在“清明”、“寒食”這幾日,正是春光爛漫之時,詞人卻說,“庭院深深春寂”,與其說是“春寂”,倒不如說是他的“心寂”。又是身在他鄉,又是不得志,自然是“春寂”了。
“閑利與閑名,謾把光陰虛擲”,詞人為了追求“閑利與閑名”,在朝廷與那些奸臣虛與委蛇,而一無所成,自然是浪費了大好時光。所以,詞人說,“謾把光陰虛擲”,我輕謾的把光陰白白的拋棄。
“虛擲。虛擲。知道幾時歸得”,我虛度光陰啊,虛度光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我才能回歸故里!
一句,“虛擲。虛擲。知道幾時歸得”,表達了詞人對南宋小朝廷深深的失望!
9. 《如夢令·楊柳千絲萬縷》,向滈
宋代詞人向滈的這首《如夢令·楊柳千絲萬縷》,非常有意思,在短短的一首小令中,卻出現了感情的一次重大變化:
楊柳千絲萬縷,特地織成愁緒。
休更唱陽關,便是渭城西路。
歸去,歸去,紅杏一腮春雨。

歸去,歸去,紅杏一腮春雨
“楊柳千絲萬縷,特地織成愁緒”,“楊柳”的形象,從春秋戰國起,就是送別的象征。千絲萬縷的楊柳,象征了送別的雙方,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詞人眼里,這千絲萬縷的楊柳,又匯織成秋愁。
但詞人馬上話鋒一轉,“休更唱陽關,便是渭城西路”,即使我是在“渭城西路”,當年王維送別友人的地方,也不要唱“陽關三疊”。
為什么?“歸去,歸去”,我現在是準備回家了,要回家了。“紅杏一腮春雨”,在這春天里,剛下了一場春雨,盛開的紅杏花,像是一個女孩的臉腮,還滴答著一腮的春雨,真是美極了!
在這首詞里,詞人先是用“楊柳千絲萬縷”,象征了詞人的滿腹愁緒,而最后卻是“歸去,歸去,紅杏一腮春雨”,詞人大聲歡呼,回家了,回家了,那紅杏著春雨,就像一個少女的紅腮,滴答著春雨一樣,美不勝收!
10. 《如夢令·元旦》,毛澤東
毛主席的詩詞,永遠充滿了革命的浪漫主義激情,哪怕是一首小令,他也能寫得激情澎拜。這首《如夢令·元旦》,其實是處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但毛主席心中永遠充滿了樂觀主義情緒: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寧化、清流、歸化”,是福建省的三個縣。這三個縣名特別有意思,寫這首詞的時候,毛主席剛剛召開了古田會議,整頓了紅軍,整肅了不同意見。所以,“寧化”也好,“歸化”也好,剛好對應了“古田會議”的主旨,而“古田會議”的結果,則是“清流”,統一了思想。
紅軍行軍一路經過寧化、清流、歸化三縣,一路道路狹窄,叢林茂密,草苔濕滑,紅軍行軍特別困難,但都順利通過;這更象征了“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革命隊伍要去向何處呢?軍旗指到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武夷山下啊,武夷山下,那里的好風揚起革命旗幟,風景更加美好如畫。
一句,“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在革命領袖心里,在全國人民心里,哪里有比“風展紅旗”更美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