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都會犯錯,改了就好,所謂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絲毫不會影響這人的形象,反而會提升其形象,讓人覺得其是一個光明磊落勇于擔當的人,怕的是明知道錯得離譜,危及人命了,還要恬不知恥地為這個錯誤歌功頌德。 (緊接上期) 上期聊到呂蒙建議魯肅提防關羽,以免日后生變。 呂蒙為人比較厚道,前面聊過呂蒙跟隨周瑜攻打夷陵,救援甘寧時,益州將領襲肅率部前來投奔,周瑜表請孫權將襲肅所部劃歸呂蒙。呂蒙卻大力稱贊襲肅有膽有識,并且是仰慕東吳遠道而來,從道義上講,不但不能奪其兵馬,還應該增加其兵馬。孫權贊同夸獎呂蒙,歸還了襲肅的兵馬。 后來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三位將領相鄰駐防。三位將領死后,兒子、兄弟都還很小,孫權就把他們的人馬全部合并給呂蒙。呂蒙堅決不要,認為三將都是因勤勞國事而死,兒子兄弟即使再小,也不能廢除他們的繼承權。三次上書才得到孫權同意。呂蒙還為這三位將領的后代選擇教師教育輔導。 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是因為這最能體現呂蒙大器、厚道的人品。 東吳實行的是授兵制,將領擁有士兵數量是由(孫策)孫權授予,而將領所有的隊伍由兒子、兄弟繼承,外人不能染指。這也是東吳將領多數是從別部司馬起家的原因。 所謂別部司馬,就是具有相對獨立性,將領和士兵具有固定性,一般情況下不會變動。呂蒙拒絕接受襲肅、成當、宋定、徐顧四員將領的人馬,相當于失去了一萬多人馬的隊伍,這不是一般人能夠拒絕的巨大誘惑。 此時孫權見劉備不肯歸還荊州,知道說也沒用,他不還就自己去收回來好了,于是任命了一批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各地官員,讓他們去接收當地政權,不料這些官員全都被關羽驅趕了回去,不準其接收。 這是個注定行不通的辦法,癥結在于雙方主將不對等。孫權是主君,從他的角度出發,我的地想收回就收回,無可厚非,但關羽只是劉備指定的駐守荊州的將領,職責就是守衛荊州,沒有放棄荊州的權力,他如果自作主張放棄了,劉備那里沒辦法交差。 孫權的這個舉動表明,他并不想大動干戈地以武力強行收回荊州,只是想不動聲色地派官員進去收回行政權力就是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想法比較幼稚。 沒辦法了,孫權只好制定并執行武力奪取的計劃:一、派呂蒙帶領鮮于丹、徐忠、孫規等領兵二萬為一線進攻部隊,直接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二、派駐防陸口的魯肅為防御部隊,率領一萬人移防巴丘防御關羽;三、孫權自己率軍駐扎陸口為機動部隊,接應各路人馬。 呂蒙接到指令后,先禮后兵,給三郡太守去信,要求他們歸屬東吳,不再聽命于劉備。 守長沙的廖立棄城而逃,輾轉到達益州,因與劉備是老相識,非但沒受責備處罰,反倒被劉備任為長水校尉。桂陽太守趙云已西進益州,留下的守備望風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呂蒙收復長沙后,直取零陵,路過酃縣(今湖南省衡陽市東及衡南縣一帶)時將郝普的舊時朋友南陽人鄧玄之招來同行,準備讓他去誘降郝普。 此時劉備已經知道孫權武力收復荊州的事情,親率五萬大軍東下反擊。孫權飛書呂蒙,讓其舍棄零陵,趕緊回師幫助進駐益陽的魯肅。 呂蒙接書后秘而不宣,連夜召集諸將,安排布置攻城事宜,決定凌晨發起進攻。然后召見鄧玄之,讓他進城招降郝普,告訴鄧玄之說劉備被夏侯淵圍在漢中,關羽被困在南郡,都沒辦法來救援零陵。零陵被攻破只是遲早的問題,與其如此,不如早日投降。 鄧玄之進城后將這些話轉告給郝普。古時交通通訊落后,郝普弄不清楚外面的情形,信以為真,被迫投降。鄧玄之先出城告訴呂蒙。呂蒙立即安排手下四員將領各選一百名精銳士卒守在城門外,等郝普一出城,四員將領迅速率領各自人馬入城占據城內要道和城防據點。 呂蒙帶著郝普出城登上自己的指揮戰船,在船上交談了一陣后,拿出孫權的信給郝普看,得意地拍手大笑。郝普看到信才知道劉備已率軍抵達公安,關羽也在益陽據守,都沒遭到圍困,一旦求援,都能前來救援。 郝普慚愧至極,恨不得地下有道縫鉆下去,但事已至此悔之無益,只能屈從。郝普從此成為東吳官員,一直做到廷尉(一說湘水劃界后郝普回歸劉備,后荊州失守又歸吳)。吳黃龍三年(231年)十月,因受曹魏間諜隱蕃在吳發動叛亂謀反一事牽連,受到孫權責怪而自殺。 呂蒙留下征虜將軍孫皎處理后事,自己與潘璋率軍先行增援魯肅,孫皎處理完后事也隨即趕來會合。 昭信中郎將呂岱率領孫茂等十員將領參與了收復長沙三郡的戰斗。安成(今江西省安福縣)、攸(今湖南省攸縣)、永新(今江西省永新縣)、茶陵(今湖南省茶陵縣)四縣官吏一道進入陰山城(今湖南省攸縣西北六十里),聚兵抗拒呂岱。 呂岱攻圍山寨,這些人全部投降。孫權留呂岱鎮守長沙。 安成縣縣長吳碭及中郎將袁龍等原關羽部下起兵響應關羽,吳碭占攸縣,袁龍守醴陵。孫權派魯肅攻打攸縣,吳碭逃走。呂岱進攻醴陵,擒殺袁龍。呂岱因功升為廬陵太守。 第三節 劉備土地換和平 劉備確實已經到達公安。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荊州是將來挺進中原的根據地,主力部隊由此北上。益州則是偏師,只是牽制作用,因此荊州不能有失。 劉備率五萬人馬抵達公安。關羽駐守益陽,號稱有三萬人馬。關羽駐軍在益陽縣內長江支流資水河北面,親自挑選了五千精兵,在資水上游十余里長的淺灘集結,聲稱要乘夜徒步渡江。 魯肅聞訊,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甘寧主動請戰,對魯肅說:“給我增加五百士兵,我去對付關羽,保證關羽聽到我的咳嗽聲音不敢渡河,渡河就會被我擒拿。”當時甘寧所部只有三百名士兵,增加五百也只有八百士兵,以八百士兵阻止關羽五千精兵有很大難度,所以,魯肅選派了一千名士兵給甘寧。 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在河對岸聽到甘寧安排布置士兵駐防的聲音,知道是甘寧來了,便放棄渡河,扎木為營。后人因此把此地稱為“關羽瀨”。孫權嘉獎甘寧為西陵太守,統陽新(今湖北省陽新縣)、下雉(今湖北省武穴市西南陽新之富池口)兩縣。 大戰之前,一貫堅持聯劉抗曹的魯肅作了最后一次努力,邀請關羽會談。會談的形式是各自帶領的親兵護衛都停留在會談地點的百步之外,參會人員全部只能攜帶單刀赴會。魯肅還擔心關羽以安全問題為借口不來,主動提出會談的地點可以安排在關羽的轄區內進行。 這就是有名的單刀會,但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所渲染的那樣,是關羽獨自單刀赴會,而是包括魯肅在內的所有參會者都是單刀赴會。也不是關羽孤身前往東吳轄區內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轄區內赴會。照此而言,魯肅更具大局觀,更具英雄氣質。 單刀會上,雙方各舉理由闡述自己擁有荊州的合法性,雖然場面激烈熱鬧,關羽理屈詞窮,但雙方都不是主帥,都無法做出最終的決定,無論誰輸誰贏都于事無補。 史籍中有關單刀會的記載的價值更多的在于證實了赤壁之戰中,劉備軍團參與了其中。 孫權、劉備就這樣集重兵于益陽,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一場大戰似乎已不可避免。 但最終雙方卻握手言和各自罷兵,原因是曹操竟然在無意之中幫了孫權、劉備一把。 在孫、劉對峙期間,曹操攻取了漢中,趕走了張魯。張魯進入蜀中巴西郡內。劉備害怕曹操會乘勝攻打益州。與借來的荊州土地相比,益州無疑要廣大得多,何況是名正言順地歸自己所有,沒有主權糾紛。荊州畢竟是借來的,隨時都有與孫權發生主權爭執的可能,兩相比較,寧舍荊州也不能讓益州有失。 如果曹操晚打張魯一二個月,劉備和孫權恐怕真就大打出手了,曹操就可以坐收漁人之利,歷史的走向又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這都是交通通訊不便造成的,孫劉兩家的對峙情況不能及時準確地傳遞給曹操,曹操誤打誤撞地位孫劉兩家解了圍,給自己一統江山帶來始終跨越不過的障礙。 同樣,劉備也不知道曹操征漢中的及時準確的情報,輕率地幾乎是傾巢而出去爭荊州。幸運的是曹操取得漢中后按兵不動,最后居然撤退,給了劉備回師救援的時間。 于是劉備與孫權談判,以土地換和平,與孫權達成協議: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屬于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屬于劉備。孫權再次派諸葛瑾到劉備這里重新修復和確定雙方的盟好關系。 第四節 劉備攻漢中 孫權、劉備結盟,都是迫于曹操的壓力,雙方都需要時間來穩定和鞏固勢力范圍,保護既得利益,擴大生存空間,為下一步戰略規劃做準備。結盟之舉,免除了雙方互為戒備防范的緊張心理,減少了來自對方的軍事壓力,可以專心對付曹操,對雙方都有益無害。因此,雙方都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在與曹操的對抗中一展身手,但結果卻大相徑庭。 先來看劉備。 劉備以借來的土地換和平,并且通過結盟名正言順地擁有了湘水以西的土地,看上去有失,實際上仍然有得。將荊州交與關羽后,劉備立即率兵回蜀防御來自曹操的威脅。到江州時,采納黃權的意見讓其率兵先行,去勸降張魯。然后令張飛進兵宕渠,驅逐張郃。 曹操走后,夏侯淵、張郃并沒閑著,而是不斷向蜀中擴張。張郃所部已經收降了巴東、巴西二郡,想將百姓遷移到漢中,然后分兵三路,進攻巴郡宕渠(今四川省渠縣)縣內的宕渠山、八濛山和蕩石山。 張飛率軍與張郃相對,雙方拉鋸相持五十多天沒有勝負。張飛久攻不下,改變進攻策略,挑選了一萬精銳士卒迂回穿插到八濛山偷襲張郃。張郃軍大敗,張郃與手下十幾人狼狽棄馬爬山從小路逃跑,收齊部隊后撤回南鄭。 張飛在八濛山下親筆勒石題寫“漢將張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石”。張飛書法還真不錯。 劉備見危機解除才返回成都。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力勸劉備攻取漢中。 法正認為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卻不因勢圖謀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自己居然回去了,這不是曹操智慧實力不足,必定是后方出現內憂不得不還。 夏侯淵和張郃能力不足,我們全力進攻一定能夠戰勝他們。取得漢中之后,扶助農桑,積儲糧食,等待時局變化。上可以打敗敵人,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領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大好時機,不可錯失。 從法正的認識判斷和劉備駐守江州不前的行動上來看,可以反證出曹操拿下漢中后不乘勢進攻益州的確是個失誤。法正雖然個人品行不咋地,但其戰略眼光確實不凡,后來諸葛亮幾乎是按照法正的思路在做。 劉備攻漢中的決定,曾受到蜀中兩個有名術士的反對,一個是周群,一個是張裕。 周群,閬中人。家傳術士,其父周舒,字叔布,從小跟著蜀中有名的術士廣漢人楊厚學習,名氣稍微小于另外兩個有名的術士董扶和任安。 周群從小跟著父親學術士,十分認真刻苦。周群家里很富裕,在家中修建了座小樓,讓家奴晚上在樓上輪流值班觀看天象,看到有異常就叫周群上樓觀看,不管夜晚或凌晨。見得多,預測得也比較準。劉璋時出任師友從事。劉備取蜀后,為儒林校尉。 張裕,字南和,蜀郡人,年少時與周群齊名,實際上天賦和才識都超過周群。劉璋時任益州別駕從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蜀,劉璋到涪城會見劉備,張裕作為隨員之一陪同侍坐。 張裕是個滿臉胡須的人,劉備一時興起取笑他說:“我老家涿縣里姓毛的人特別多,東西南北都有,縣令說'這不是諸毛繞涿居嗎!’” 劉備沒有胡須,張裕立即反嘲說:“以前有一人在上黨郡潞縣當縣長,后來調到涿縣任縣令,辭官還家。有人給他寫信時犯難了,稱他為潞縣縣長吧,就會漏了涿縣縣令的稱呼;反之又漏了他潞縣縣長的稱呼,琢磨半天,干脆合二為一稱他為'潞涿君’。” 就這樣看,也許各位讀者沒看出這里有什么取笑和反嘲的意思吧?其實劉備和張裕開了個很庸俗下流的玩笑。關鍵就在那個“涿”字上,這字的讀音和當時指人或者動物肛門的字的讀音是一樣的。這二人開了個諧音的玩笑。 劉備自領益州牧后,任張裕為州后部司馬。 周群認為攻漢中,可以得到漢中土地,但得不到當地百姓的依附。如果戰爭中出偏師作戰,一定會失利,要小心謹慎。張裕也勸諫劉備不要去爭漢中,一定會不利。 攻漢中事關劉備今后的興亡,兩個術士的預測怎么也阻擋不了劉備的行動。第二年春,劉備率主力進攻漢中。派張飛、馬超、吳蘭、雷銅(一說任夔)等率軍為側應,進入武都下辯(今甘肅省成縣)。 因馬超與氐人的關系久遠,再加上此前夏侯淵曾攻打過當地氐人,搶走糧食十幾萬斛,與氐人結下仇怨,氐人雷定等七部一萬多部落響應聲援馬超。 曹操派都護將軍曹洪帶兵防御。偏將軍曹真另帶一支人馬攻擊劉備別將,因功升為中堅將軍。 曹洪是個貪財好色的人,曹操對他不放心,又讓議郎辛毗和騎都尉曹休參與指揮監督。這個事情有些滑稽,曹操一方面叫曹洪領軍,一方面又明確告訴曹休“你雖然名義上是參軍,實際上卻是統帥”。 同時還給辛毗、曹休下令說:“從前漢高祖貪財好色,有張良、陳平匡其過失。現在佐治(辛毗)、文烈(曹休)責任不輕啊。”與其這樣,何必派曹洪為帥呢,直接叫曹休去不是更好?估計是考慮到曹休官職太小,而曹洪是老臣,又救過自己的命,用他的官位資歷掛名,給他個立功升官的機會,也算是報答吧。 曹洪也很知趣,主動把指揮權交給曹休。 劉備令吳蘭屯下辯,張飛屯固山(今甘肅省成縣)意圖截斷曹休退路。曹休部將有些擔憂,曹休認為:“敵人真的想要截斷我們歸路的話,應該悄悄地行動,現在大張旗鼓地進軍,表示他們沒有實力,是想嚇唬我們,把我們嚇走。現在我們應該在他們還沒完全實施前,抓緊時間攻擊吳蘭,吳蘭敗了張飛自然會撤退。” 曹洪同意,立即發兵攻打吳蘭,斬殺吳蘭部將任夔等。打敗吳蘭后,張飛果然撤退。吳蘭兵敗逃入陰平(在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以北),被當地氐人強端斬殺,并將首級送給曹軍。曹休因功飆升為中領軍(中領軍等同高級將軍,可以開府,下設長史、司馬)。 曹洪果然是個酒色之徒,擊退馬超等人后立即大擺酒席狂歡慶祝,讓女藝人身穿半透明的衣服踏鼓而舞,滿座將士狂笑歡呼。武都太守楊阜看不下去了,厲聲指責曹洪說:“男女之別,國之大節,哪里有在大庭廣眾之中裸露女人形體的!即使夏桀、商紂之淫亂,也不會比這還過分。”說完拂袖而去。曹洪趕忙停止女樂,懇請楊阜重新入座。 側翼部隊戰事不利,但劉備的主力部隊還是按計劃進攻,進至陽平關(今四川省漢中市寧強縣西北57公里,南倚雞公山,北瀕嘉陵江,南可入川,北通略陽,西至隴南,東達漢中,為軍事重鎮)與夏侯淵、張郃相對。 劉備另派將軍陳式率領十多營將士去斷絕馬鳴閣道(今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即褒斜棧道,后來諸葛亮北伐多次走過這條棧道),意圖毀掉曹軍的歸路,也毀掉援軍的來路。 夏侯淵令徐晃領軍阻擊,打敗陳式,確保了馬鳴道的暢通,確保了后來曹操領軍來援和撤退都能順利進行。 劉備搶占馬鳴道的行動還是很高明的,是其從軍生涯中難得的戰術高招,可惜陳式打不過徐晃,劉備的計劃落空,不然就有可能全殲夏侯淵、張郃、徐晃所部,不光占據漢中,還可能攻入雍、涼二州,實現法正的戰略規劃。 曹操對徐晃保住馬鳴道的行動非常贊賞,特別授予徐晃假節的權力,并專門下令表彰說:“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可見馬鳴道之重要。 前面聊夏侯淵在西北戰馬超時曾經提到過一個現象,就夏侯淵一部在打,曹操主力都沒來援助,因為曹操在忙著稱公稱王,現在漢中的情形幾乎和那時一樣,還是夏侯淵一部在打,曹操主力也沒來援助,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是曹操遇到了接連不斷的內憂外患,無暇分身,具體有哪些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
|
來自: 新用戶6303bXR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