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轉載了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1999年11月1日,國家郵政局為紀念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發行了1999—16《科技成果》特種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為“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結果”,這就是陳景潤最為世人所知的科學研究成果,郵票以藍色為底,中心即陳景潤側面頭像剪影,其內為他的《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手稿,上方即“陳式定理”公式,“哥德巴赫猜想”被譽為“世界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寫給當時歐洲最著名的數學家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兩個大膽的猜想: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之和;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質數之和,這便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顯然,第二個猜想是第一個猜想的推淪。因此,只要證明第一個猜想即定理“1 1”就足夠了,歐拉回信說,他深信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確的,但他當時還無法予以證明,從此以后,許多數學家都躍躍欲試,破解猜想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當1966年陳景潤攻克了“1 2”后,人類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結果“1 1”,只有一步之遙。但直到今天,陳景潤依然是這一項目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延伸閱讀: 1933年5月22日,一代數學大師陳景潤在福建省福州市誕生,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曾短暫任中學教師,因口齒不清被退回廈大,任資料員并同時研究數論,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并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 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 。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其后陳景潤又對上述定理作了改進,并于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同時,他還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留下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陳景潤中學時代聽說了歌德巴赭猜想的故事,就深深地被它吸引,從此沉迷于數學的海洋,把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從六十年代初開始,在復雜的環境中,在簡陋的條件下,在人們的誤解中,他執著地、艱難地在摘取“明珠”的險峰上攀登。經過十幾年不懈努力,陳景潤在這一領域終于取得豐碩成果,成為世界上距那顆“明珠”最近的人。 陳景潤的論文發表后,立刻在世界引起轟動,他的結論被稱為“陳氏定理”,數學界將“陳氏定理”譽為這一領域的“光輝的頂點”。英國一個數學家給陳景潤的信里說,“你移動了群山!” 1978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轉載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一經《人民日報》轉載,立即在全國引起轟動。黨中央的機關報以這樣大的篇幅和加編者按語的高規格,來宣傳一位普通知識分子,在人們的記憶里,是不多見的。 不久,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陳景潤作為年輕的代表之一坐在主席臺上。 資料照片:1978年3月的全國科學大會中,鄧小平接見會議代表、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作為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學習的榜樣;陳景潤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頑強精神,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優異成績,為國爭光。1980年陳景潤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學部委員。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在北京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