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傳五世十一帝,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大元擁有其他朝代無可相比的龐大疆域。 ![]() 大元極盛時期 ![]() 元朝核心區(1330年) ![]() 各行省區域 ![]() 元烈祖孛兒只斤·也速該(追封) 元烈祖神元皇帝孛兒只斤·也速該,蒙古族乞顏部軍事首領。合不勒的第二個兒子把兒壇的后人,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當了十三年的首領,經常討伐金國。在討伐塔塔兒部時,擒獲了該部族的兩個首領鐵木真兀格和庫魯布哈,周圍的部族都敬畏服從。克烈部的王罕被叔父古兒汗舉兵攻打,向也速該求援。也速該趕跑了古兒汗,平定了克烈部的叛亂,王罕很感激,并與也速該結為諳達。也速該為鐵木真向弘吉剌部求親,路過扯克兒的時候,被塔塔兒人在酒中下毒。也速該返回家中,將鐵木真兄弟托付給察剌合額不格的兒子蒙力克后去世,當時鐵木真年僅十三歲。 ![]() 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太祖法天啟運圣武皇帝孛兒只斤·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鐵木真是也速該和訶額倫所生的長子。 乞顏貴族聯盟,于1189年在青海子共同推舉鐵木真為首領。1190年,札木合與泰赤烏部等起兵三萬進攻鐵木真,鐵木真方面組成十三翼軍隊抵抗,鐵木真戰敗。 1200年,鐵木真會同王汗進攻泰赤烏部,在斡難河北得勝,殺塔兒忽臺。接著又隨從王汗進兵呼倫貝爾草原,攻打合答斤、散只兀、朵兒邊、塔塔兒、弘吉剌等部,大掠其部民、牲畜。1203年春,王汗父子合蘭真沙陀擊敗鐵木真,部眾潰散。是年秋,鐵木真在折折運都山擊敗王汗父子,王罕狼狽西逃,入乃蠻境,被守將斬殺。其子桑昆不久亦被殺,克烈部散亡。1204年,札木合等一批蒙古、克烈敗散的貴族,蔑兒乞,斡亦刺部與乃蠻部首領太陽汗聯軍與鐵木真戰于薩里川,太陽汗受傷被擒,不久死去,札木合被處死。滅太陽汗后,鐵木真立即發兵北攻三姓蔑兒乞,其首領脫脫逃奔乃蠻不欲魯罕,蔑兒乞部亦被征服。 1206年春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勒臺”,大會蒙古貴族,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鐵木真建九斿白纛,以本部落名稱為國號,稱“大蒙古國”。鐵木真登基后,實行軍政合一的千戶制,擴建中軍護衛怯薛軍,建立了一支屬于大汗的護衛軍; 頒布了《大扎撒》,這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范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 1207年秋,蒙古第二次侵入西夏,占領兀剌海城。1209年,蒙古第三次大舉攻夏。取克夷門,進圍夏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1217年,蒙古軍征兵于夏,未得回應,遂渡黃河,再侵西夏,次年(1218年)正月直抵中興城下,夏神宗李遵頊出逃西涼州。不久后遣使請降,蒙古方才退兵。1226年,鐵木真因西夏“納仇人”,率軍發動大規模的滅夏之戰。次年(1227年)六月,夏末帝李晛投降,西夏亡。 1211年,鐵木真以替祖先復仇(蒙古俺巴孩汗等首領曾被金朝釘死在木驢上)為借口,親率大軍攻金。在野狐嶺消滅三十萬金軍,史稱“金人精銳盡沒于此”。1212年,蒙古乘勝攻取宣德(今河北宣化)、德興(今河北涿鹿),并繼續攻取山后諸州。在攻西京(今山西大同)時,鐵木真為流矢所中,遂撤兵。1213年,進至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等地,大敗完顏綱、術虎高琪所率金軍十余萬,追擊至居庸關。1214年春,蒙古三路軍會合,包圍中都,遣使入城索貢。1215年五月,中都失陷。1217年,鐵木真授予木華黎代表大汗權威的九旃白旗,許其承制行事,封太師國王,命他專征金朝。至1223年,木華黎病逝為止,經過六年征戰,木華黎征服了金朝河北、山東等地。 1218年,鐵木真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在巴達哈傷的撒里桓(今新疆塔什庫爾干)之地將其擒殺。自此,西遼境土盡歸蒙古,大蒙古國就與中亞強國花刺子模接壤。1219年夏,鐵木真統領二十萬大軍越過阿勒臺山(阿爾泰山脈),在也兒的石河駐夏后,即進入花刺子模國境。1220年二月,鐵木真攻陷不花剌;三月,進圍撒馬爾罕,五日后將其攻克。1221年夏,術赤、察合臺、窩闊臺等率軍圍攻玉龍杰赤數月,將其攻克。1225年二月,鐵木真占領花剌子模后,命長子術赤鎮守,并在各城設置達魯花赤。 1223年五月,蒙古與羅斯、欽察聯軍會戰于迦勒迦河之東,因羅斯諸王公互不團結,不能協同作戰,終被蒙古軍一一擊潰。 1226年,因西夏背盟,鐵木真不顧六十四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1227年春,鐵木真派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自己率軍南下進金境,攻陷臨洮府等地,駐夏于六盤山休養。病危后,他要求諸子團結一致,擁戴三子窩闊臺繼位,并留下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1227年8月25日,鐵木真在六盤山下的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時年六十六歲。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 元睿宗孛兒只斤·拖雷(追封) 元睿宗仁圣景襄皇帝孛兒只斤·拖雷,尊號“也可那顏”,元太祖鐵木真第四子。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按照封建帝制王駕崩,應立即由他指定繼承人窩闊臺登基即位。可是蒙古的庫里勒臺制(部落議事會制度)仍然在起作用,窩闊臺不能因其父的遺命繼位,必須等待庫里勒臺的最后決定。其間,王位空缺兩年,便由拖雷監攝國政。 1229年八月,為了推選新大汗,蒙古的宗王和重要大臣們舉行大會。宮廷內就有人恪守舊制,主張立幼子拖雷,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命,大會爭議了40天。此時術赤已死,察合臺全力支持窩闊臺,拖雷勢力孤單,只得擁立其兄窩闊臺即位。 1230年,拖雷和窩闊臺分兵攻金。他們遵照其父成吉思汗的遺囑,用武力假道宋境。1231年冬天,拖雷在鈞州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境內)打敗金軍的主力部隊,乘勝攻占了河南諸郡等地。1232年夏,由于天氣酷熱,拖雷只得率軍回師,后在途中得病而死。 拖雷在成吉思汗諸子中軍事能力是最強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軍事成就也是杰出的。元世祖忽必烈稱帝,追尊皇帝,追謚景襄,廟號“睿宗”。 ![]()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 元太宗英文皇帝孛兒只斤·窩闊臺,尊號“木亦堅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9年忽里臺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 四個嫡子之中,成吉思汗最喜愛戰功卓著的幼子拖雷。窩闊臺足智多謀,治國才能較拖雷更全面。從帝國的前途出發,成吉思汗克制了自己對幼子的寵愛之情,量才用人,打破蒙古的舊傳統,擢升窩闊臺為繼承人。 窩闊臺執政以后,命人嚴守成吉思汗所制定的法令,對于成吉思汗死后的犯罪者一律降恩赦免,以后的犯罪仍依法懲處。當時禮儀典章都很簡率,窩闊臺重用耶律楚材等人進一步健全了蒙古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 1231年,蒙古軍侵入高麗,包圍王京,高麗王降。1234年春,蒙古南宋合攻蔡州,宋軍攻破南城,蒙古軍攻破西城,金哀宗在幽蘭軒自縊而死,金國滅亡。 1235年,窩闊臺召諸王大會,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思等未服諸國,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統率出征軍,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遣長子從征。 1241年十一月,窩闊臺出獵,興致很高,縱情豪飲至深夜才散。不久便死于行殿之中。時年56歲,共在位13年。在位期間,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為中書令,采用漢法,并且開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元朝的基礎。 ![]() 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元定宗簡平皇帝孛兒只斤·貴由,尊號“庫裕克汗”。窩闊臺的長子。窩闊臺在位期間,不喜歡長子貴由,欲立三子闊出為汗,然闊出于1236年蒙古侵宋時戰死,窩闊臺又欲立闊出的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但沒來得及立詔,窩闊臺卻突然病死于行獵之中。乃馬真皇后稱制,在位五年。為了給兒子貴由創造繼承汗位的條件,濫行賞賜宗室和大臣,以取得他們的擁護。1246年,通過忽里臺大會貴由即位。 1247年秋,貴由又以西巡為名準備進行西征。其原因是:在推舉他為大汗時,拔都以病為由拒不參加大會。貴由懷恨在心,故決定西征,討伐拔都。1248年春,他從和林出發,率軍西行。三月,當行至橫相乙兒(今新疆額敏縣附近)時,體弱多病的貴由突然病情惡化,很快就去逝了,時年43歲,在位不滿兩年,死后由海迷失后稱制。 ![]()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元憲宗桓肅皇帝孛兒只斤·蒙哥,尊號“蒙哥汗”。拖雷的長子,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所生的嫡長子。1251年農歷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難河畔舉行忽里臺大會。1251年7月1日,宗王大臣們共同擁戴蒙哥登基,蒙哥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哥即位后,窩闊臺系諸宗王拒絕承認。后率兵鎮壓,又以弟忽必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 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跨臺,高麗國王投降大蒙古國,雙方達成和平協議。高麗成為大蒙古國藩屬國。1252年六月,命弟忽必烈南征大理國。七月,忽必烈率軍出發。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軍從陜西出發,進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國。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國王段興智投降,大理國滅亡,云貴高原并入大蒙古國版圖。 1253年六月,蒙哥命弟旭烈兀率大軍十萬西征。旭烈兀的西征軍從漠北草原出發,1256年大軍渡過阿姆河后所向披靡,先攻滅波斯南部的盧爾人政權,1256年攻滅位于波斯西部的木剌夷國(阿薩辛派),1258年滅亡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1260年3月1日,滅亡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并派兵攻占了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1258年農歷七月,蒙哥親率主力進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慶合川區)釣魚城下攻勢受阻,數月不能攻克。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在合州釣魚城下,一說重傷而死 ,享年五十歲。 ![]()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尊號“薛禪汗”。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線回師,與同母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并于1260年在部分宗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城,建元中統。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于和林。1261年,忽必烈占領哈拉和林后再次發兵進攻,大敗阿里不哥軍于昔木土腦兒。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 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國君王在塔拉斯河會盟,公開反對忽必烈和伊兒汗國,并商議以海都為盟主。1289年,元世祖以74歲高齡親征,前后五年,最后海都敗死。一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兒投降,西北諸王的叛亂才最終被平定。 1271年底,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1272年二月,忽必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標志著新王朝的政權建設已全部完成。 1276年初,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帶宋恭帝出降,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南宋都城臨安陷落。此后,元軍開始著手消滅宋的殘余勢力。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元雙方在崖山外海進行了大海戰,史稱“崖山之戰”,宋軍戰敗,南宋至此滅亡。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臺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但仍然失敗。 1285年和1287年兩度進攻越南北部的陳朝。陳朝與占婆聯合擊退了元軍。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并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最終無功而返。 1294年,忽必烈病逝。 忽必烈重視蒙古語言,命國師八思巴創建了蒙古新字。忽必烈在位期間,效法唐太宗禮招儒士的遺風,禮召名儒張德輝北上,張德輝又引薦姚樞、吳澄、許衡等二十余名儒士。他又下詔興修孔廟,支持印刷儒家經籍的注釋本。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中國當代省制之端。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驛站,鞏固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忽必烈在位時,重用回回人阿合馬、漢人盧世榮、吐蕃人桑哥專理財政。忽必烈發明了“鈔”(即紙幣),并將之引入流通領域,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 忽必烈在位期間,建立包括行省制在內的各項制度,加強對邊地的控制,注重農桑,倡辦學校,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馬可·波羅尊崇其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 ![]()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元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孛兒只斤·鐵穆耳,尊號“完澤篤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孫、皇太子真金第三子。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四月十四日,鐵穆耳從和林到達上都(今內蒙古多倫東北),左右部諸王全部來到上都聚集。太后將玉璽授予了鐵穆耳。而后鐵穆耳即皇帝位,受諸王宗親、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閣。鐵穆耳終得以繼位為帝。 元成宗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戰爭,罷征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采取限制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名義上成為其它汗國的宗主,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云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漸衰敗。 1307年元成宗駕崩,后繼無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爭奪戰的隱患。 ![]()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 元武宗仁惠宣孝皇帝孛兒只斤·海山,尊號“曲律汗”。真金之孫、成宗鐵穆耳之侄。1307年元成宗無嗣而崩,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發動政變,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魯罕及她試圖擁立的安西王阿難答,海山則自漠北率軍南下,取得皇位繼承權,并登基于上都。作為報酬,他冊封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 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卻實施了許多改革。他標榜“溥從寬大”,大范圍地封官賞賜,在中書省外另立尚書省,興建元中都,推行理財政策,發行“至大銀鈔”和“至大通寶”,強化海運,增課賦稅。文化上,在崇信藏傳佛教的同時延續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1311年初,海山駕崩于大都,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海山的所有改革措施未收成效便戛然而止。 ![]()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仁宗圣文欽孝皇帝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汗號“普顏篤可 汗”。真金之孫、元順宗答剌麻八剌第三子(嫡次子)、元武宗海山同母弟。助其兄海山登基。元武宗即位后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于武宗死時嗣位。 元仁宗在位期間,大力進行改革,進用漢族文臣,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實行科舉制度,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復興元朝。他死后并未傳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傳位其子元英宗碩德八剌。元仁宗在位九年,終年三十五歲。 ![]()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元英宗睿圣文孝皇帝孛兒只斤·碩德八剌,汗號“格堅汗”。元仁宗嫡子。 元英宗自幼受儒學熏陶,登基后繼續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元英宗親政后進行改革,并實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減輕人民的差役負擔,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頒布了《大元通制》。史稱“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等人弒殺,史稱“南坡之變”。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一歲。 ![]()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 早年承襲父親甘麻剌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遇刺身亡,也孫鐵木兒被鐵失等人擁立為新君,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在上都駕崩,享年36歲,死后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謚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 元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元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阿速吉八是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與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長子,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獲冊封為皇太子,致和元年(1328年)九月在上都被權臣倒剌沙擁立為帝,與大都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對抗,展開兩都之戰。一個月后上都一方戰敗,阿速吉八被殺。無漢文廟號、謚號與蒙古汗號。 ![]()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元文宗圣明元孝皇帝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汗號“札牙篤汗”。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之弟。 元文宗自幼成長于漢地,有較好的文化修養,是元朝各帝中頗有建樹的一位。天歷二年(1329年)在大都創建奎章閣,命儒臣進經史之書,考歷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禮儀新祀南郊。元文宗在位期間,燕帖木兒獨專朝政,奢靡無度,吏治漸趨腐敗。 1332年八月,文宗病逝,終年二十九歲,死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吐露真情,遺詔立明宗之子以自贖,死后葬起輦谷。 ![]() 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 元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孛兒只斤·和世?,汗號“忽都篤汗”。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1316年十一月,被叔父元仁宗封為周王。翌年,在就藩云南途中,因為部下起兵擁戴他失敗,而被迫流亡察合臺汗國。天歷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圖帖睦爾迎回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正月繼位于漠北草原。同年八月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年僅三十歲,在位僅184天。 ![]()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元寧宗沖圣嗣孝皇帝孛兒只斤·懿璘質班,元明宗次子。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里皇后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懿璘質班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位。因為新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臨朝稱制,成了元王朝的實際統治者。1332年12月14日,元寧宗在大都病逝,年僅7歲,在位僅53天,葬于起輦谷。 ![]()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汗號“烏哈噶圖汗”。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后,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于上都。 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脫脫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布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 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后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斗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進入北元時代。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于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在文化方面,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加世俗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