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兵 ![]() 日前應烏克蘭方面的要求,法國和意大利已同意提供一套SAMP-T防空導彈系統。根據雙方的協議:由法國提供導彈和發射車、意大利將提供雷達。據悉接受相關培訓的烏軍人員已經抵達法國空軍蒙德馬桑基地… 這套防空系統正是大名鼎鼎的“紫菀”陸基攔截版本—— ![]() 時間還要上溯到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代表了當時歐洲最高技術水平的英國“海標槍”防空導彈表現的一言難盡…面對同樣來自歐洲最高水準的“飛魚”反艦導彈,不但搭進去了“謝菲爾德”號和“考文垂”號兩艘最新的導彈驅逐艦、也讓“無敵”號航母體驗了一把什么叫心驚肉跳! ![]() 關聯閱讀:幸運得“無敵”(下) 這場尚不算高強度對抗的現代局部戰爭揭示了傳統水面艦艇(包括陸上目標)在空中威脅下險惡的生存環境,也引發了“飛魚”的東家——法國人關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思考… ![]() 于是由法國和意大利共同牽頭的“未來面對空導彈武器家族”(FSAF)開始了相關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本來英國海軍也是FSAF的合作方,不過后來由于衍生的“共同護衛艦”項目產生分歧,堅守本土特色的約翰牛選擇了退出;但多年后兜兜轉轉,英國人還是選擇了在獨立建造的45型驅逐艦上搭載“紫菀”防空導彈—— 這正是“紫菀”的第一個特點:并不僅僅是防空導彈! 關聯閱讀: “勇敢”之“劍”:45型驅逐艦的武裝升級 ![]() ▲“共同護衛艦”的最終產物:“地平線”級驅逐艦。 FSAF項目從一開始就立足于解決參與國的“主要防空導彈系統”,包括“陸基中程導彈防御”(SAMP-T)、“艦載防空導彈”(SAMPI-N),并區分近距和遠程兩種型號,同時要整合入各參與國不同的雷達系統,所謂“家族”之稱確是鹽梅舟楫。 ![]() ![]() 舉例來說:英國海軍以工作在S波段的“桑普森”有源相控陣雷達作為艦載“紫菀”導彈的火控引導;法國軍方則采用X波段的ARABEL被動式相控陣雷達;意大利則又是C波段的EMPAR雷達…而三國海軍的數據鏈和指揮作戰系統也不盡相同,“紫菀”導彈卻是到誰家都能吃得開!有點意思吧? ![]() ![]() ![]() ▲從上到下依次為“桑普森”雷達、ARABEL和EMPAR掀開雷達罩后的真容。 這功勞首先要算給導彈的“慣性自主引導”體制,即發射后根據預加載的目標方位化身為一架自主控制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期間通過周期性的接收導引雷達對目標信息的實時更新自主控制著交匯軌跡——這聽起來好像和“被動雷達制導”沒什么區別?不,細微之處在于“紫菀”只是接受信息并根據運算公式自行決策,而并不是直接由導引雷達的火控計算機遙控;這就決定了其對雷達性能和作戰系統信息處理能力都不太挑食:你給我目標信息、我干就得了! ![]() ▲“海標槍”就需要火控雷達持續照射/跟蹤目標,故應變能力很差... 而導彈本身搭載的“末段主動跟蹤雷達”又是衍生自馬特拉公司旗下“米卡”空對空導彈的改進型,即便在導引雷達更新延遲、或者目標丟失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提前開機作補充搜索... 一句話就是導彈的戰場信息環境適應能力非常OK,一套單面陣雷達系統就可以做到同時接敵10~16個目標;如果采取放寬目標刷新率間隔的方式話,則短時間內可連續發射的導彈數量3倍于此! ![]() 就比如說這次提供給烏克蘭的SAMP-T吧。雖說只有一套,但須知目前為止法國空軍也不過裝備了10套,卻承擔著法國本土90%的區域防空任務:每套SAMP-T由ARABEL雷達搜索和指揮一體車搭配6輛發射車組成,每輛發射車上有8枚存儲/發射一體的“紫菀”-30導彈;在作戰狀態下,雷達完成目標鎖定后可以在頭一秒連續發射2枚“紫菀”導彈、10秒鐘內射完一套發射單元內的8枚導彈… ![]() ▲一套完整的SAMP-T系統。 而ARABEL雷達本身的追蹤威脅目標數超過100個,在執行完已發射導彈的數據預加載和目標信息更新后,就可以兼顧后續第二、第三波的發射。根據計算:在飽和攻擊條件下SAMP-T打空全部48枚待發彈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5分鐘! 剩下的就交給導彈自身的攔截率了… ![]() 而“紫菀”導彈本身也很有特點: 首先是通用“主動攔截段”,15和30的區別僅僅是助推器的長度和尺寸差別。前者的助推器長1.6米、彈徑30厘米(不包含折疊尾翼)、重量310公斤,可在發射后2.5秒內將導彈加速至3.5馬赫;后者長2.6米、彈徑54厘米采用整面折疊的氣動翼面、重510公斤,可在發射后3.5秒內加速至4.5馬赫,最大有效射高方面也優于前款的10000米。故15型的最大射程定格為30公里,而30型可達到100公里的動力射程。 注:以上僅僅是理論值,對于高空飛行器和低空掠海目標攔截的終端距離還是有很大不同。 ![]() ![]() ▲下圖為意大利海軍“加富爾”號航母發射的“紫菀”-15。 最值得一說的是“紫菀”導彈的“主動攔截段”。 如前文所述其采用了改進自“米卡”空對空導彈的雷達導引頭,故尺寸很小:彈徑僅為18厘米、長度2.6米,配備不超過15公斤的高爆戰斗部,總重量不過100公斤;而這款導彈采用了尾翼和邊條翼前端的氣動控制舵+推力矢量噴口的機動方式,后者別出心裁地設置在了邊條翼的側端! ![]() 就這樣一排極難觀察到的扁平細縫內,總共設置了4個單臺推力750千牛的微型噴嘴,單個所賦予導彈的橫向機動加速度最大12個G——相對于全動式+燃氣舵尾翼所能提供的50個G轉向加速度,這似乎僅僅是輔助作用。但請注意:由于噴口的位置更接近導彈質心附近,其所施加的矢量推力并非傳統形式上首/尾噴口的改變攻角,而是直接瞬時平移導彈! 所以在彈道修正上具有更迅捷的微調反應,可謂是“四兩撥千斤”的實用典范。 ![]() 或許有的小伙伴說了:“紫菀”系列導彈再怎么精良,也只不過是一款對飛機命中率較高的防空導彈,到了烏克蘭還不是給“伊斯坎德爾”送的… 其實如上期“標準”的防空導彈(下篇) 所述:如果助推器進一步加大,將攔截彈送到大氣層邊緣的話,現有的防空導彈都能達到極高速和遠射程…再改進攔截制導模式的話,以“紫苑”比“標準”只高不低的末段攔截精度也完全可以勝任反導任務——這就是“紫菀”-60! 注:15/30/60指的是導彈最大理論射高,單位是公里。 ![]() 實際上現有的艦載和陸基版本“紫菀”-30BlockⅠ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末端反導能力,當然只針對單級/單彈頭的戰術導彈(過細的雷達引導頭尚難以識別極高速下目標分離),且法國已經在測試性能更側重反導攔截的BlockⅡ版。而之所以專用“紫菀”-60的開發早年被擱置,與歐洲國家的防務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須知彈道導彈攔截技術,特別是針對戰略級打擊武器的,本身也屬于非對稱優勢的一種—— 即我能毀滅你,你卻不能同等程度的報復我! ![]() 美國人醉心于“國家導彈攔截計劃”是打著反恐的旗號、確立絕對霸權之實…但歐洲國家傳統上對外安全策略卻是依托于獨立自主,更注重多方勢力平衡、行的是合縱連橫之策。換句話說無意介入“你死我活”之地區危機的歐洲各國對拱衛本土的需求就是高效、集約與適度—— “紫菀”-15/30導彈及其多國通用平臺正是這種訴求下的產物,當然也就用不著發展更燒錢的純反導型號了。 ![]() ▲靜態展示中的“紫菀”-30。 然而過去一年被裹挾卷入俄烏戰爭中的歐洲各國事實已經嚴重背離了“歐洲核心利益”的初衷,成了美國式代理人戰爭的犧牲品!在這樣的變局下,“紫菀”加盟烏克蘭也不再是單純的被軍援,而是變相的實戰檢驗——置身于核戰爭危機下,未來60乃至100型號的延續恐怕將不再是PPT了… ![]() ▲“紫菀”的實戰攔截能力或許很快會在烏克蘭戰場得到檢驗...圖為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攻城為下”。曾經“紫菀”系列導彈局限性下歐洲的安全環境,與今日被迫出血的軍費增長似乎呈截然相反—— 可見“屏障”的構筑并不簡單是一件先進的武器哦! ![]() (本期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