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傷寒論》的貢獻在于張仲景繼承,《內經》《難經》博彩眾方,在總結前人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明確地提出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斷治療體系。學習《傷寒論》是學習它對一切疾病的辨病、辨證論治方法,并不限于狹義的傷寒。凡是指傷寒為急性熱病說傷寒方不能治雜病,把雜病或溫病等與傷寒病對立起來都是極其錯誤的。仲景執簡馭繁創造性地運用三陰三陽將復雜多變的疾病進行辨病、辨證論治,因而六經自然地就含臟腑經脈的生理概念,同時又兼寓臟腑經脈的病理反映——疾病的部位、疾病性質、疾病證候、疾病發展的趨勢和治療等,這才是六經的內涵和實質。六經辨證過程中寓臟腑辨證之義于內,又融八綱辨證精神于中,同時又涉及衛氣營血辨證用藥的思路,掌握好六經辨證論治的方法,對精通其它辨證論證方法的綜合施用,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關鍵詞:傷寒論;傷寒?。涣洷娌”孀C 作者:左中丕
《傷寒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的外感病部分,由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搜集,整理成冊向來為歷代醫學家研究推崇時值今日亦是學習中醫的必修課,不僅注、詮、立說之專著有四百余家,且明、清的叢書,全書也多數首論“傷寒”可見《傷寒論》一千多年來對中醫學的影響非常深遠。《傷寒論》的貢獻在于張仲景繼承,《內經》《難經》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在總結前人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明確地提出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斷治療體系,后世醫家盡管對六經辨病、辨證的認識爭議頗大,有經絡、臟腑、病位、氣化、癥候群、病理層次等不同見解,伹六經辨病、辨證概括了外感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全過程則是肯定的,每一個發病階段都高度概括病因、病位、病機等內容,且主證、兼證、變證類證層次分明統一于六經為病之中。它既有經絡的病變,又有臟腑的病癥也往往涉及多條經絡和所屬的臟腑為病。基于以上認識,盡管六經辨病、辨證為闡述外感病的規律而創設,但有普遍意義誠如程郊倩所說:“仲景之六經是設六經以賅盡眾病”。筆者認為程氏之說確有道理,因為《傷寒論》既記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又包含系統的理論思想和深刻的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現就學習的心得簡述如下。一、對傷寒病的認識
中國在漢唐時期一般熱性病,都叫做傷寒。所以《素問》有“今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的論述這些話說明了一切熱性病都是屬于傷寒一類的疾病。《難經》也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仍然說明傷寒是廣義的熱性病。到了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引“小品”說:“傷寒是雅士之辭,天行瘟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可見李唐時候一般所稱的傷寒與漢代是沒有二樣的,張仲景生在《素問》《難經》之后,《千金方》之前,是他所稱的傷寒,當亦不能超越這個范圍所以傷寒論里太陽病篇便有中風、傷寒、溫病、風溫等等不同的疾病,而且它明白指出:“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即是說溫病與傷寒是二而一,同屬于熱性疾病,只是所表現的癥狀有所不同就是了。為什么要把熱性病稱作傷寒呢?日本惟忠子文氏說:“傷寒也者為邪所傷害也,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故寒也者邪之名也,而邪之傷害人最多端矣。”筆者較同意惟忠氏的說法,因為寒字帶有傷害的意義是較早的,孟子的“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就是明證。《千金要方》說“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或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熱極重於溫也。”即是說四季不同氣溫的變化,人體不能適應時都會受到邪氣寒的傷寒的,不過所受傷寒的程度有輕重不同就是了。西醫學認為,身體遇冷——感冒。只能使機體的抵抗力減弱而在各組織及器官中為體內既存的細菌發育上構成較好的條件。由此可見,在此類疾患時,傳染物是發病的原因,而感冒是促成感染的誘因。廣義的傷寒,可能也就是如此。因而它的內容可能包括有其他若干的具體疾病所以柯韻伯說:“按仲景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難病未嘗分兩書也,凡條中不冠傷寒者,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少陽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陰之腹滿吐利少陰之但欲寐,厥陰之消渴氣上撞心等癥,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是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癥立法也。觀五經提綱,皆指熱證,惟太陰提綱為寒邪傷里立,然太陽中暑發熱而亦惡寒;太陰傷熱亦腹痛而吐利俱不離太陽主外太陰主內之定法’而六經分證,皆兼傷寒雜病也明矣。……其他結胸、藏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人血室、讕語如狂等證或因傷寒、或非傷寒,紛紜雜沓之中正可以思傷寒雜病合論之旨矣。蓋傷寒之外皆雜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數計,故立六經而分司之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互呈故將傷寒雜病而合參之,正以合中見涇渭之清濁此扼要法也……仲景約法能含百病,兼賅於六經而不能逃六經之外,只在六經上求根本,不在諸病名目上尋枝葉。”傷寒論的傷寒是廣義的不僅是指一般熱病,而且包括機體失去安定性時所遭致的一切疾病。因此學習《傷寒論》,是學習它對一切疾病的辨證論治方法,并不限于狹義的傷寒。凡是指傷寒為急性熱病說傷寒方不能治雜病把雜病或溫病等與傷寒病對立起來都是極其錯誤的。二、必須讀懂《傷寒論》的六經
《傷寒論》中的六經,是后人對論中所述的太陽、陽陰、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者的簡稱。確切地說,六經應當叫三陰三陽。三陰三陽的名稱來源于《內經》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學說認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兩方面的對立統一體,古人對于較復雜的事物用陰、陽兩方面來認識和說明時,感到不夠用,于是又把陰陽兩方面各分為三:陰分為太陰、少陰、厥陰,陽分為太陽、陽陰、少陽,而成三陰三陽。把陰、陽各分為三是根據其陰與陽的多少,并由此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來分的,卩《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所說:“愿聞陰陽之三何謂也……氣有多少異用也。”陰陽學說本身就承認物質為第一性,脫胎于它的三陰三陽也必然具有它的物質性也就是說六經是有實可指的。《內經》中的三陰三陽,用以代表六氣用以標明臟腑及其所屬經脈。《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在《內經》這些含義的基礎上又賦予它更多的意義借以說明疾病的部位、性質、證候、治療原則和預后等。僅舉太陽為例說明一提到太陽病,就想到是指足太陽經脈和足太陽膀胱為病。太陽經脈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由此而知太陽病是外邪侵入為害的開始,病位在表’病性屬陽,可出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等一系列證候群其病不解就有向里向內傳變的可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傳三陰等等預后之義均在其中。可以說《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是《內經》中三陰三陽的繼承和發展,納臟腑、經脈、氣化以及病變的部位、屬性、證候、治療、預后等等含義于一體是多種含義的集合體是個概念單元。由于《傷寒論》是對《內經》繼承和發展。因此仲景是十分重視臟腑經脈的。《傷寒論》原序中說“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道。”《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足見仲景講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在論病之先,如是,方可先明其生理,然后再述其病理變化以常衡變,心目了然。六經病提綱言“太陽之為病”“陽明之為病”“少陽之為病”“厥陰之為病”這里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在語法上處于主語地位,若否認了六經含臟腑經脈之義只看作是六種病或六個證候群等“之為病”的“之”字就不好理解了,喪失了主語,在語法上講不通。六經病癥中每經都有一個欲解之時:“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之戌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陰病欲解時以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其所以“欲解”是逢本經之氣自旺之時。疾病與時間這一規律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應了人體“生物鐘”的存在。六經病欲解有時,反映了臟腑、經脈、氣化是六經的生理病理的物質基礎,舍掉此意就很難理解此論中第條說:“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是陽陰使經不傳則愈。”這里的“行其經”“欲作再經”“針是陽明使經不傳”的“經”只能理解為臟腑經脈之義。第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剌風池、風府……”,第條“肝乘脾……剌期門”,第條“肝乘脾……剌期門”,第條少陰病“炙少陰七壯”,第條少陰病“當溫其上灸之”等治法,可謂是循經取穴的具體治療方法,倘若棄六經臟腑經脈之義而不論那么針、灸之法將從何處下手呢?第條云“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第和條的“轉屬陽明”等,若用證候群或六種病等來解其條文中的六經含義是說不通的。第條云:“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文中的“三陰”“三陽”不理解為五臟六腑及其經脈,又當何論呢?疾病的種類繁多就其本質講不外是人體臟腑經脈及其所屬營衛氣血的病理變化的反映。仲景執簡馭繁,創造性地運用三陰三陽將復雜多變的疾病進行辨病、辨證論治,因而六經自然地就含臟腑經脈的生理概念,同時又兼臟腑經脈的病理反映——疾病部位、疾病性質、疾病證候、疾病發展的趨勢和治療等等,這才是六經的內涵和實質。仲景統諸義于六經之內,不但說明外邪為病由表人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的過程,同時還體現了一個外邪可導致雜病雜病之人又易罹患外邪的辨證關系。承認六經含臟腑經脈之義,那么六經病的傳經之說其實質無非是某臟或腑發病,可影響他臟所以疾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相互影響的。這種認識是符合臨床實踐的是中醫學整體觀在臨床的再現。知其所傳可預其所變,則“治未病”之意也就有所遵循。三、理清六經辨證與其他辨證的關系
中醫學辨證論治方法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其中六經辨證論治方法要早于諸辨證論治之法。臟腑經脈是六經的物質基礎六經辨證必然要落實在臟腑經脈的病理變化上,落實到人體具體部位,通過六經病癥侯來辨明病侵何臟何腑何經何絡。頭項強痛者太陽經脈為病,胸脅苦滿者少陽經脈不疏,面合色赤者陽明經脈怫郁,就是根據其經脈循行部位來判定的。小便自利少腹急結,其人如狂者,是“熱結膀胱”之證,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邪熱雍壅肺之證;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心陽虛損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者,心脾陽虛停飲證;其人喜忘,大便色黑,屎雖硬而便反易是陽明胃腸蓄血證;腹滿而吐食不下、土利益甚、是脾“藏有寒故也”“脈微細,但欲寐”“小便色白,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的腎陽虛寒證等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六經辨證是講臟腑的,已寓臟腑辨證之義,為后世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臟腑辨證論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六經病證是臟腑經脈的病理變化的客觀反映,同時又是臟腑經脈所屬的衛氣營血生理功能失常,導致病理變化的外在反應或在衛或在氣,或傷營,或動血。太陽表證’強調汗解之,邪在衛也。若表證未罷又見里證,必待表解乃后治里,第條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突出體現了辨病在衛、在氣的治則問題。以火逆而言火逆之證多耗陰傷血,火療之前病邪攏亂于氣火逆之后病邪深重由氣及血。第條云“太陽病,以火熏之……必清血。”第條云:“脈浮熱甚而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第條云“微數之脈,甚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說明邪熱盛極,在氣不解可人血,并耗血動血。仲景并以清熱涼血,破疲散結的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治療熱與血結之候,這些無疑亦為葉氏創立“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畫了粗略的輪廓。六經辨證先辨陰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以陰陽兩綱統攝六經辨證,與《內經》中“善診者、察色安脈、先別陰陽”的精神是一致的。陰陽既明,方可進而言表、里、寒、熱、虛、實具體病況。概括而言,三陽主表三陰主里三陽多表、實、熱證三陰多里、虛、寒證。同時六經之中的每一經又有表、里、寒、熱、虛、實之分。以太陽為例太陽經證為表腑證為里,麻黃證為寒太陽溫病為熱太陽傷寒為表實太陽中風為表虛。不僅如此、仲景在六經辨證論治中借八綱以體現六經分證的特點。“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傷寒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就是表里之辨“陽明病,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就是虛實之別;“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等就是寒熱之分。六經辨證中八綱已現,則八法逐立;麻桂之汗瓜蒂之吐承氣、十棗之下,柴胡、瀉心之和,理中、四逆之溫梔子豉、白虎之清桃仁、抵當之消炙甘草、小建中之補。綜上所述可以說六經辨證過程中寓臟腑辨證之義于內,又融八綱辨證精神于中,同時又涉及衛氣營血辨證用藥的思路。它們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這是六經辨證論治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明了六經為病,病居何臟何腑,在氣在血屬寒屬熱,為虛為實,步步深入的進行辨證論治。因此不能將六經辨證與其他辨證方法截然隔裂開來,掌握好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思路對于學習在它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起來的其他辨證論治之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