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魚籽醬·喬依 我們不是人生的觀眾,切莫在別人的世界里旅行。 最近,一條“輕信朋友圈好友卻入電詐圈套”的消息沖上熱搜。 我們不禁陷入沉思。 微信上的好友,真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只靠朋友圈維系的關系,還有必要維系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下朋友圈3大反?,F象,看哪一個戳中了你的社交真相? 01 互動密切的人,未必和你要好 閨蜜小瑞和榮姐在同公司的不同部門,倆人平時工作沒什么交集,屬于那種見面就打聲招呼的交情而已。 后來小瑞懷孕了,無意中被榮姐發現。 榮姐就主動添加小瑞為好友,給小瑞分享孕期知識及自己過往的經驗。 小瑞覺得,在自己身心都不適的時候,能出現這樣一位天使小姐姐,甚是幸運,不禁對榮姐的幫助充滿感激。 小瑞也經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生活感悟。 對小瑞的每條動態,榮姐從未缺席,除了經常點贊和表達關心外,評論內容也是妙趣橫生。 小瑞慢慢開始認為,她們是三觀一致的同路人,從此視榮姐為知心好友。 直到小瑞快生產時,榮姐告訴小瑞,她一直代理著某個品牌的嬰兒用品,工作之余通過賣貨,賺點差價。 小瑞當時還挺高興,心想:
直到后來寶寶出現幾次小問題,小瑞想知道是否是產品的原因,就發消息告訴榮姐,自己想要更換一下嬰兒用品。 結果,不僅沒能等來榮姐的回復,卻發現自己被刪除了好友關系。 作家余秋雨曾說:
是啊,真實的情誼是抱誠守真,而虛假的情誼,一旦離開了表面的熱鬧,就會失去失色。 有時,朋友圈未必是朋友的聚集地,很可能是另一個江湖,而江湖內的友誼,也只是一場喧囂而并不走心。 朋友圈互動的再多,一旦缺了真心,也只是虛假的熱鬧而已; 就算關系再好,只要帶著目的,就不會長久。 清醒的人,不會高估每一種關系,也不會低估任何一種人性。 02 好友很多,在乎自己的卻沒幾個 麗麗的性格活潑開朗,非常受人喜歡。 天生社交能力強的她,經常在朋友圈分享公司團隊照片、聚餐照片等,日子看起來有滋有味。 她總說:
29歲那年,她家半歲的孩子突然持續發燒,最后確診得了一種全國罕見的血液病。 迫于治療的高額費用,她在朋友圈開始求助,希望能籌集一些資金,并保證會連本帶息還款,結果之前關系還算不錯的好友,都消失了蹤影。 當麗麗從上千的好友列表中,從上往下翻時,每看一個名字,她都會在心里回想與他們的關系。 直到后來,才幡然醒悟:
反倒是幾個不常聯系的高中同學,主動聯系麗麗,借給她一些錢,并承諾她有困難盡管開口。 曾有網友問:
有一個高贊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體會過人情冷暖的麗麗,感慨道:
其實,與人相處,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篩掉的是可有可無的沙子,留下來的是最珍貴的金子。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在乎你的人,應是各自忙亂,互相牽掛。 當你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奔你而來。 03 朋友圈越熱鬧,內心越孤單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件有趣的事。 網友琦琦,曾在社交平臺抱怨:
下面有人評論說:
有個高贊回答是: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成了一條熱鬧的街,大到房子汽車,小到零食用品,似乎應有盡有。 但你卻再也找不到可以認真說話的人。 即便是親人,也在忙著給你推銷保險和各種生活用品。 刷著刷著也就不想刷了,但又害怕與好友無話可聊,我們似乎都成了對方的點贊之交。 有人說:
于是,點贊,成為了你我之間最后的主動和默契。 蔡康永在節目中曾說:
朋友圈越熱鬧,越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內心越是孤單。 或許,在朋友圈里活躍的你,只是別人看到的你,而并非真實的你。 朋友圈只是生活的調劑品,與其羨慕他人的美好,不如過好自己的煙火氣。 有時間多去做點有意義的事,不攀不比,不驕不燥,享受孤獨,豐盈內心,足矣。 寫在最后 很喜歡一句話:
朋友圈只是生活的其中一部分,不要覺得在網絡上維護了人際關系,就能忽略真實的情感交流。 有時候,太在意他人的目光,太追求網絡里的存在感,只會讓我們在他人那里顯得更微不足道,從而變得更加焦慮和沮喪。 因為,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朋友圈固然美好,但生活終究是自己過,經營好自己才是王道。 點亮【在看】,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擺脫無用社交,摒除浮躁和煩惱,把這一生,活得自在坦誠。 那么,你如何看待朋友圈社交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