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石,位于嶺南名山羅浮山下,是一個小小的圩市。每年的大年初七,是周圍村落到瀾石圩接燈的日子。接燈都是以同姓宗族為單位的,因宗族人口的多少,接燈的規模和熱鬧成都會有差異。大年初七瀾石接燈我來過幾次了,覺得還是賴氏接燈最為熱鬧。 顯崗水庫邊有一個白官坳村(也有寫作“百官坳”的),是賴氏的聚居地。上世紀50年代修建顯崗水庫,處于庫區的白官坳大部分村民移居到博羅周圍的鄉鎮,如長寧、福田、湖鎮等地,分散成10多個村子。在白官坳老村,還留下一部分人居住在水庫邊的水位線以上。白官坳的老祠堂已經被淹沒了,在老祠堂對上的水庫邊,又重修了一座賴氏宗祠光裕堂。
移居到外面鄉鎮的賴氏子孫,依然保存著大年初七返回瀾石圩接燈的習俗,比如移居到湖鎮的,即使湖鎮大年初六同樣是接燈日,但從白官坳移民到湖鎮賴屋村的村民,依然大老遠返回瀾石接燈。上午8點多,來自各村的接燈人員推著大鼓在瀾石圩的路口集合,近的村子走路過來,遠的則開著大卡車拉著大鼓和接燈的人過來。今年有7個大鼓,他們說高峰時有10多個大鼓呢。到齊后一同前往圩上接燈。接燈時大鼓齊鳴,鞭炮不斷,氣勢磅礴。接完燈后,依次從另一邊街口出來,一同回到白官坳村的光裕堂祭祖。在祠堂祭祖時,依然是大鼓、鞭炮轟鳴,熱鬧非凡。祭拜完畢后,各自返回村里,再挨家為“燈頭公”家慶賀。我們跟著其中一隊,是橫河鎮上良村的,這里現在已是遠近聞名的民宿村了。 移居到各地的賴氏族人,保留了返回瀾石圩接燈和白官坳祖祠祭祖的習俗,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這讓子孫后代都能永遠了解他們祖先的來歷,慎終追遠,把根留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