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說了陰陽,后面還有更復雜的“五氣” —— 也就是“五臟之氣”。 當然這個“氣”不是空氣的氣,“五臟”也不一定就是解剖學意義上的心肝脾胃腎,它們代表的是五種勢力。人體要健康,這五種勢力必須相處融洽 —— 特別是要能夠順暢地流動。如果五氣的流動受到阻礙,那就如同交通堵塞或者血栓一樣,必定導致生病。 請注意,陰陽也好,五氣也好,都是抽象的、哲學層面的概念。你不能說白血球就是陰紅血球就是陽,更不能說五氣受阻的表現就一定是腦血栓,你不能用西醫的概念解釋中醫。 但是這個核心理念是容易理解的:健康來自體內各個勢力的和諧和通暢。那么養生之道就在于協調:該補的就補一補,該泄的就泄一泄;不和諧的就盡量解決糾紛讓它們和諧,不通暢的就想辦法給通一通。如果人體是一臺機器,這臺機器運行起來應該特別平穩、沒有阻力,而不能一邊震動一邊發出咣咣的噪聲。 明白吧?這就是養生之道。《嚴氏濟生方》說:「夫人一身,不外陰陽氣血,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其平,則疾不生。」 而協調的要點則在于一切都別走極端,要中正,才能平和。宋代養生家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說:「攝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用之過耗,是以病生。」 大喜大悲也是走極端,會導致陰陽和五氣的失調,所以人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 》中說:「莫大愁優,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只要你能保持中和,就能得到很長的壽命。你說這多好,心平氣和地享受長壽。 我們明天接著聊。 明天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