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三部儒家經典——十三經》賞析 經書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稱為十三經。分別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gǔ)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 十三經是從先秦到南宋,經書逐漸增刪的結果,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 1. 何謂十三經? 西漢時,儒家經典為“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穀(gǔ)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九經”立于學官,用于開科取士。至唐文宗時,除了“九經”之外,將《孝經》《論語》《爾雅》也列入經部,稱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2. 那么何謂注疏 ? 注疏指后人讀書時加的注解與評論,通常評注者都是學識深厚,考據細微的經學家。《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是學習研究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典籍,是研習古代哲學、文學、歷史、倫理等等的必由之路。 清乾隆時期,它采用清代阮元刻本為底本、全面吸收其《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和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的校勘成果,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即:《周易正義》10卷,《尚書正義》20卷,《毛詩正義》70卷,《周禮注疏》42卷,《儀禮注疏》50卷,《禮記正義》63卷,《春秋左傳正義》60卷,《春秋公羊傳注疏》28卷,《春秋穀(gǔ)梁傳注疏》20卷,《論語注疏》20卷,《孝經注疏》9卷,《爾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1《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 3《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4《周禮》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現,創作年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在戰國時期。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 5《禮記》是西漢的兩位學者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輯的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匯編。 6《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傳》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戰國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陳述。 7《公羊傳》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8《穀(谷)梁傳》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谷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傳。此傳重在論議。 9《論語》是春秋時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語錄筆記,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 10《孝經》西漢在孔壁中發現的藏書,可能為春秋時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為論述倫理孝道的專著。 11《孟子》戰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12《爾雅》戰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13、《儀禮》、 十三經之于最高統治者則在其中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
|